Vanessa
Vanessa

一個堅持寫作的人。

台灣的建築美學推廣現況與潛在阻礙

想到台北的建築,你認為的代表性建築是什麼?會怎麼向外國朋友介紹?

雖然取了一個很認真的下標,但我完全是身在建築圈外人,以一個對文化推廣感興趣的大眾角度,來做可能原因分析的XD 希望這篇可以拋磚引玉,補足我對台灣推廣現況認知的不足,也邀請有興趣的人分享,會期待有什麼樣的建築推廣形式?如果有一個百科,會希望搜索什麼主題認識建築?

昨天剛好參加了《台灣建築地圖 VOL.01台北市》的新書講座,大概翻了一下,這不算深度導覽建築的書,而是作為旅行時常用到的Guide Map定位,有高密度的地點索引,配上作者自己拍的小圖照片和不到一百字的解說,並以歷史時期分類(文案介紹這是第一本試圖容納台北由艋舺時代到如今捷運大都會時代的導覽書)。這是系列導覽地圖「工具書」的第一本,未來還會出台灣的其他城市,主編高名孝長期有感推廣建築的重要,認為讓大眾認識建築,既是為了開拓未來市場、有更懂品味的業主,也是為了更有品味的使用者。如果有外國朋友問你來逛台北值得看哪些建築?這本或許是很棒且必備的工具書。

有趣的是,現場大約30位左右的參與者,將近一半有建築學歷背景,有8位稱自己擁有3本以上的城市導覽書,我很好奇除了是旅行愛好者以外,還有什麼因素會讓人特別想收藏導覽地圖?以及,為什麼會想從建築認識一座城市?

如果去書店看看,介紹台灣建築的書並不少,從概覽的、年代風格分期到主題景點的(像是書店、老雜貨店、文創設計、老屋新生),不過仔細與建築圈出版的刊物對照來看的話,關注的面向有明顯差異,前者有如雜誌特企的眼光篩選給大眾的風格「看點」或人物故事,後者則有較冷硬的建材、工法、空間配置設計等說明;前者選用的照片能融入街景、直接拍有美感的重點視角,後者則大圖呈現建築整體樣貌,有點像房產廣告會用的大圖哈哈哈

雖然目前以臺灣為主的在地文化刊物讀者與導覽活動參與者有增長趨勢,大眾對「美學」關注持續成長,懷舊風潮也吸引對老建築、文資保存議題的關注,但我從搜索相關關鍵字來看,幾乎可以說找不到明確以建築科普為定位的新媒體。是有一些學界自發性的資訊整理,或旅遊類新媒體的建築報導沒錯,但學界與大眾之間的交流,甚至是建築與其他領域的推廣合作我認為仍有很大成長空間。

首先要降低知識門檻,如果今天有一個線上台灣建築百科,提供便於檢索各歷史時期的建築獨特性(可能包括建材、構築形式、居住文化等介紹),對於大眾讀者而言至少會有以下阻力或使用場景要克服:

  1. 何時會需要搜尋台灣建築條目?
  2. 過去純欣賞拍照、對建築知識感到有隔閡,或有印象的範圍侷限在日治以後建築,不知道為什麼需要了解其他時期建築?
  3. 缺乏動機認識本地建築,認為台灣街景很醜、挖苦「中華民國美學」,打從心理排斥

其次,如果面向對台灣在地文化感興趣的年輕族群,有兩個情境我認為或許是目前市面上的文化推廣回應不夠的。

  1. 想介紹台灣的美好給外國友人,卻不知道帶他逛哪裡(好像往往都先去老套的景點,或先吃美食再說,我如果帶朋友去大稻埕逛逛也不知道怎麼介紹XD)
  2. 經常覺得某個建築樣式很好看,卻又不確定從何評價(也有可能是我歷史讀太差了)

希望也了解各位的想法~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