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如何幫讀者更輕鬆好懂地讀新聞
承接上篇討論議題該白話還是該深度,這次來分享幾個近期觀察的案例,一方面探索詮釋新聞的多種可能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怎麼解決我們在過剩的訊息量中,能夠真正獲得所需的問題。
直觀來說,這個需求可能包括:
1. 大家都在追什麼新聞?(即時性)
2. 為什麼要知道這個?(重要性)
3. 可以怎麼解讀?表象背後的深層原因?(脈絡複雜性)
如果想了解某個新聞進展,基本上大部分網路新聞文章都能解決第一點,第二點或許自己能給出一兩個回答,第三個就要靠多看評論、專題文章了。但如果就是不想讀長文、沒空花心力,多查資料整理觀點的人,真的就很吃虧,錯失了深入理解議題的機會了嗎?
以及,如果只是休閒放鬆時,但又想滿足吸收新知的話,有這種選項嗎?既然深度和輕鬆不必然是二分,就表示深度文章以外,我們其實值得嘗試更多文體、更多閱讀議題的可能——可以追知識型網紅,可以在 Podcast 聽兩人對談一條國際新聞,可以買區塊鏈的音頻課程,可以讀用限時動態格式做的新聞導讀。
一、AMP stories
雖然在 IG 上比較少見用限動談嚴肅的議題,但運用限動如電子書的點按行為,設計出系列串講新聞、回應用戶疑問的圖文,已有不少新聞媒體或知識型創作者會運用。AMP 是 Google 愈來愈重視的行動閱讀格式,可以更快的載入網頁,有助於用戶在搜尋頁面時能更快的找到所需內容。
而對於新聞媒體來說,則是一個響應式專題與單篇文章之間的新嘗試,讀者可以用更短時間,解答足夠的資訊量——不是只報導最新進展,而是能解釋「為什麼會這樣」、「還有什麼背景原因」等等。
可參考 BBC 這篇用 AMP 格式做的 香港連儂牆 題目,系列更多可以看這。
順帶一提,前陣子讀到 BBC 透過對全球受眾行為的研究,歸納出關鍵的六大用戶需求,並依此調整出更好的編輯策略,這些分別是:
1. Update me
2. Give me perspective
3. Educate me
4. Keep me on trend
5. Amuse me
6. Inspire me
覺得和《紐約時報》對新聞主題的觀察也有共通點,最新的資訊不表示最符合讀者當下的需求,新聞工作者需要從更大的視野去考慮讀者需要和想要知道的資訊。
- 延伸閱讀推薦:《華盛頓郵報》運用 AMP 以美食外送員駕駛的第一視角,讓讀者一起跟他度過有點混亂、驚悚又平凡的一天。
- 如果想了解更多 AMP 的趨勢與相關的用戶閱讀習慣調查,推薦可看這份研究報告。
(至於製作 AMP 有哪些設計重點、編輯思考,之後我或許可以在另一篇討論)
二、五個迷思
懶人包很常見、也很適合做破解迷思、打破刻板印象類的主題,那如果就這思路,去拆解我們生活周遭正在發生的新聞呢?讀者經常是重大新聞,才開始有進一步了解背景原因的動機,因此也最適合趁勢推出相關解釋。我就是在搜尋資訊時偶然發現《華盛頓郵報》原來推出了「五個迷思」系列文章,篇幅其實不長,但精實到相當於濃縮了專題的架構,一篇就解決了我先前看好幾篇才看懂的重點,非常令人驚喜的實用,也有長期議題的啟發意義呢!
我第一次讀到的是這篇,解釋自駕車的五個迷思。
三、一連串從讀者視角提的問題
如果只能讓我推薦一個常看的外媒的話,應該直覺會想到 Vox,尤其喜歡他們做一連串問題解答複雜議題的形式,比如這篇講川普彈劾,這篇講土耳其出兵敘利亞。可能有人會覺得奇怪,問答集不是很常見的類型嗎?不,從記者提問和從讀者視角提問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閱讀方向,後者更在意能不能真正解決讀者不敢問,但其實超級核心的問題。
- 延伸推薦:彈劾議題很多人霧裡看花,《紐時》乾脆錄一集 Podcast 讓三年級小學生來提問(搞不好問得比你還深度咧)。
- 也是「值得你瞭解的知識點」的系列文章,來自美國知名智庫——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FR)的整理。
四、文字簡要但立即上手
最後,既然講到了更快速閱讀的 AMP, 和怎麼更重視讀者視角的切入點,這表示無論事件進展到什麼階段,至少都要重新回答到剛入門議題的讀者需求。
一定要推薦 BBC 的寫法,我個人很愛他們下標直接切「300 字」或「短中長版本」,可以讓讀者讀完短篇後,自行斟酌要不要再讀深入版本 XD 讀完能真的有助於轉述給家人或朋友聽的(或像是電子報裡結尾會有的 Takeways),不禁佩服每天要寫早報晚報的人,寫新聞摘要和好懂的解讀很考驗寫作功力~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