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nessa
Vanessa

一個堅持寫作的人。

把議題講得複雜或講得簡單,哪個比較厲害?

在新媒體產業大家最常掛在嘴邊的,大概就是不斷探討如何更貼近受眾需求,滿足他們想知道、實用性高的內容,甚至更超前的勾起想探索新知的好奇心,讓他們願意持續的回訪閱讀,或為此付費。而最近就有一個問題,讓我突然很感興趣,就是把議題解釋得複雜、有深度,和把議題拆解成淺白、好懂,哪個比較厲害?又或者說,為何一般人直覺會認為前者比後者更強?

先說前者具體有哪些特點,比如我們要選擇訂閱電子報、長期追蹤一個部落格,可以問問自己什麼才是我們最看重作者的優勢,走「深度」路線的人,至少有兩個可檢驗的內容品質標準:

  1. 是否能在一片評論中指出既有認知不足或含混之處
  2. 是否能為議題或事件提出解讀的新切入點或新視角

而一般認為有能力寫出這類文章的人,知識儲備通常較高,不只能深入洞察,還具備橫向連結的能力。就像好的書評應該要能提出其中的觀點或寫法為何重要、用作者的視角再重新梳理一遍書中核心觀點,並指出如何與同類型的題材書籍比較和定位等,而不是只告訴你這本書的精華、把讀書筆記混進個人心得裡。

但把議題講得好懂的,價值或背後所需的撰寫能力真的比較次等嗎?

我向來覺得閱讀比自己理解門檻更深一點點的內容,可以刺激自己去思考、學習更多舒適圈領外的知識,不過這並不表示,我在讀完後就能真的掌握這塊知識,倒是享受思考撞擊的過程居多。那怎麼確保有掌握到呢?讀三遍確保自己有弄懂?在一些教你學習或閱讀技巧的書籍會教你驗證方法,就是試著用你的話轉述給朋友,讓那些沒聽過這些概念和議題的人也能聽懂,你就真的掌握了作者想傳遞的觀點和知識,而且更有自己重新整理、反思的能力。

如果要做到這一步,你就會發現只看原文是不夠的,因為很容易只是照著他的話再講一遍,多講幾遍就會覺得奇怪,真的是這樣解釋嗎?為什麼這樣說?我們就會忍不住想搜尋,找更多相關文章來搭配對照一下名詞解釋、在一段話背後追問為什麼。而這就是「把議題講得好懂的」,要做到的能力。

實際上這兩類內容的作者可能看的文章、文獻數量並不會差太多,後者卻要更在意用字措辭,如何盡可能避開生硬的專有名詞,或為了解釋一個概念結果又借用了另一個概念來說明的窘境——不是笑話,這在人文學科領域經常發生,而且似乎樂此不疲,俗稱「知識的詛咒」。

比如 Libra 從臉書宣佈要做以來爭議頻頻,但大家只看新聞都霧裡看花,連區塊鏈技術都講不清楚,要怎麼跟朋友聊 Libra?「喔聽說臉書想做虛擬貨幣,爭議很多好像又是隱私權的問題?」The End,就算讀過一些自稱乾貨的文章,可能也一時消化不了那麼多概念,或有跟不上評論思路的困難,等到朋友提起時,好像就和其他陌生的新聞一樣,雖然知道很重要卻只能三言兩語帶過,笑說其實自己也沒有很關注。

我覺得這是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我們看似有更多貼心好讀、實用性的網路文章,對每個人找有助理解議題的成本真的有降低嗎?未必。就拿「懶人包」的資訊視覺化設計來說吧,殘酷的說,大部分的「懶人包」其實我們看完後並沒有真的記住(可能頂多是其中一兩頁爆點和結語),而這些失敗中還有不少擁有精美繪圖,會吸引大量轉發的,卻可能頁數太多、想放的資訊太紛亂,給人目不暇給,先轉發彰顯自己有在聰明思考,之後卻一直沒好好讀的尷尬。

當然如果有在關注這領域或寫作的人,應該也發現了,這兩種切入點其實愈來愈有靠攏的傾向,「寫得深度的」在練習用更白話好懂的語言解釋,而「寫得好懂的」的能力也更適合挑戰高複雜性、高爭議性,或看似冷門但重要的話題。

由此,「深度」的拿捏與界線未必有一個絕對值,反而更像是兩種場景的相互補充——「對議題思考的自我反思鍛鍊」與「知道怎麼和朋友聰明聊天」。

最後引用一下「得到品控手冊」裡給我很有啟發的寫作建議,對,我也從「販賣知識焦慮」的內容平台找靈感了XD 這是給所有得到上的新進老師必看的指導手冊,每年都會更新。 

「雖然老師的料特別多,彼此還相互聯繫,但其中要說明的道理對用戶來說是陌生的。怎樣才能把知識有次序地說出來,而且讓用戶容易理解呢?辦法就是找容器。什麼是找容器?打個比方,我們吃火鍋時,有很多涮料,既有毛肚、牛蛙,又有粉條、蘑菇,還有夢卜、白菜。每個涮料都有獨特的味道,怎麼涮才能把它們各自最好的味道激發出來呢?用九宮格火鍋。紅湯、白湯、菌湯分別處理不同性格的菜,能讓食客最大程度地享受到食物的美味。......做課程也是這樣,找到一個好容易,各種料就能各安其位,道理也就能依次說出來、說明白。

祝每位寫手都能給自己的內容找到可口的「容器感」!(讀者也都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良苦)


最後來推一下 @張嘉玲(+0) 「加個零」即將推出的電子報產品前測問卷,
如果你沒聽過、沒看過她的行銷新知分享,
推薦來看看她剛破萬的 IG:https://pse.is/NP9QZ

《加個零的社群觀察》付費電子報填問卷請進:https://pse.is/MYVDM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