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nessa
Vanessa

一個堅持寫作的人。

反思筆記|訂閱制產品了概的失敗與收穫

用這篇當圍爐的首發,應該別具意義吧

先聲明,雖然我是了概的內容企劃,但了概團隊成員對於休刊各有自己的想法,這篇我的反思筆記,無法涵蓋也不代表公司立場

我在離職感言這篇講比較多內心話,今天這篇則會聚焦在我參與這產品觀察到什麼、對訂閱制有什麼反思等等。

加入了概的那一週

我是在 2019 年 10 月加入了概團隊的,從面試到確定錄取時,大概才一週吧。面試當時,我就反問過,「了概」這形式和新聞早報、晚報也有的摘要有什麼不同?為什麼要做得像 IG 限動之類的問題。

在這一週,我參與內容試做,實際了解這個 5 分鐘、20 頁圖文的短小形式怎麼實踐的,也就是後來在臉書粉專也刊出的〈不甩川普,土耳其為何出兵敘利亞?〉(了概第 3 期)。

題目由我寫、文案和配圖也全部由我發想,和團隊一起審稿校正,做完那期總覺得不可思議,居然把原本以為要花個長文篇幅,才夠還原脈絡的東西,重新設計成「只需要了解這些便可看懂」的切入點。隨著更多期出刊,挑戰更多高難度、陌生領域的題目,就更有這種豁然開朗感。

我對所謂「科普」一直都頗有好感,就是因為能感受到創作者很誠心誠心想與讀者對話。一般的科普創作者,能解決當下讀者資訊搜尋困難、看不懂的問題,優秀的科普創作者,甚至能讓你在整個閱讀過程額外感受到有趣、新奇,或得到另類觀點的啟發。

這也是我平時我給自己工作的磨練方式,從音頻課程、電子報內容等,嘗試解構別人的知識/資訊解釋方式怎麼做到的。


對內容形式的糾結

了概歷經了約兩個月的試營運,隨後經過比較重要的改版,幾個月後網站正式上線,也開始每日接收各種內容與使用體驗上的反饋。

我個人回顧了概的內容大概有以下階段:

最早(輕薄有趣)→ 試營運(摸索付費會員有興趣的題目)→ 試營運後期改版(更重視圖文的搭配性)→ 正式上線(內容更深度、娛樂性降低)→ 上線半年後(嘗試 10 頁版、連續圖文等新形式)

回顧了概,也讓我體認到這是我第一次實際參與產品打造過程,並要全程為此負責任,直接面對讀者的付費意願、會員對內容的批評、使用經驗的不愉快等等。把工作做對是基本,而在這裡,迅速針對顧客反饋優化的能力或許更重要,也因此,我們十分認真看待每天收到的會員回信,各種心得或建議。

但起初幾個月,我容易陷入不必要的迷茫。我不知道為何有的會員說要更深度一點,另一些說想要再簡單一些;我不確定要怎麼在如此精簡的篇幅,還要去顧及有不有趣,總覺得每個文字空間都太珍貴,應該花力氣在最重要的資訊理解上。

創作者有自己對內容的堅持是好事,但只有堅持就不對了。後來的某月我忽然想通了,真實的讀者,就是會既希望深度也希望有趣啊!

深度並不意味著你一定要寫得多、看起來豐厚飽滿,有趣也不意味著你要一味討好、多些搞笑的字句,有時調動一些內容排序,收斂或強化一些人物發言,強化首尾呼應或與台灣的連結,可能就更能讓人印象深刻。

讓會員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有趣地咀嚼圖文,讀完意猶未盡又有收穫點能轉達給朋友聽,就是我的任務。


成長不夠的壓力

要跟著科技島讀一起休刊,最大原因就是了概還在虧損中。

雖然擁有第一批會員,不過了概的成長還是不夠快速,目前仍處於虧損的狀態,人力上也始終吃緊。因此在考量後,我們決定要結束了概的營運。

如果說科技島讀最依賴的就是 Michael 的時間成本與腦力的話,了概的成本結構相較之下,就複雜得多。因為我們圖文類似 IG 限動點按的格式,網站要雖然每頁句子很少,但所含資訊密度並不低,很難讓專職設計師一次負責一整個月的份量,因此除了文字內容企劃的投入,我們同時合作的設計師多達五個以上。至少要千位會員以上,才足以打平、開始賺錢。

配合出刊時程,製作流程上天天都要開會,密切溝通每頁圖文的細節。正在製作下一期的製作者也要負責審稿另一期的內容,必須保持高度自律和頭腦清晰。

郁青很早就提出對於優先重視內容的公司,我們需要兩位內容企劃一起把關內容品質,進一步拓展議題專業的邊界,了概這產品才能走得遠。然而雖然我很快就加入了概,第二位內容企劃卻找得很不順利(同業大概對此很有感覺吧XD),導致後來大部分時間是郁青兼做內容,某方面也消耗了團隊擬定成長策略的心力,十分可惜、也是需要檢討的地方。


矛盾的傳播定位

以一個剛誕生一年、團隊沒什麼顯赫背景,主要是靠科技島讀光環先打出的名氣來說,無法在短時間內打平成本,可能不會很令人意外。不過還是值得回頭檢討的像是,這個產品定位的假設是否存在什麼問題?了概讓人願意持續付費的動機是什麼,我們是否足以延續以此動機?

從用戶訪談來看,我們瞄準的是不喜歡看長文、沒時間篩選資訊,但又希望輕鬆看懂重要議題的人。假設你是平時就有良好資訊攝取與輸出習慣,應該會覺得看了概,太像在看兒童繪本?而對於有真實需求的付費會員,希望這個新興型態可以幫助他們真正讀懂,以前沒機會搞懂的國際議題,也希望可以接觸到更多元領域的選題。

不過在使用過程上,我們可能忽略了那些團隊花了大把力氣去濃縮、調整的字句,套用在平時「隨興翻翻」的限動圖文上,顯得很違和。套句我訪談到的一位說的:「因為知道你們研究很多才縮短成這麼精簡的句子,所以每頁都要很認真看,才能確定有吸收到」。

這樣真的有比較輕鬆?或許這時候圖片還比文字更重要,我們是否有讓圖片更具解釋力,而不僅僅是配圖、拆開來看也無所謂?我們是否有讓核心概念串穿整個內容之中,讓人更無負擔地記得住讀過的內容?


訂閱制教我的事

信任。

會員因為信任你這個品牌或創作者,把錢、把時間交給你,並希望你專心為此負責,持續交付市面上水平以上的內容。

信箱是很私密也日益混亂的空間,無論是免費或付費電子報,要讓讀者記得要打開你出刊的每封信不容易,如何讓讀者「看得到」讀信後的立即好處,可能更難。好像很有意思的題目,但知道了這個到底對我人生有何幫助?這我可以誠實跟你說,其實你不知道,對你的生活也不會有什麼影響。

可是啊,很多人在剛開始按下訂閱時,或許都懷有一個小小念頭,希望積累更多案例、自我形成更深入的洞察與見解之類,我們總是想再看的多一點,也深怕在社群媒體錯失了什麼熱門討論。

願你曾訂閱的內容,能帶給你一股沈靜的思考,為你往後的靈感來源留下一張書籤,也更能與議題的複雜性自在相處。



很珍惜有這段時間,可以讓我見證創立一個訂閱制產品要面臨的考驗與種種轉折。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馬特坡利坦博物館

Vanessa

馬特市大都會博物館,歡迎愛看書、看展、看好設計的人來相聚~ 🌟 當期特展|感受經濟學 Feeling Economy

010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