眚盦
眚盦

個人筆記

讀經筆記(5) | 長阿含經 第五卷

卷五:第一分,典尊經+闍尼沙經

典尊經

(本經說佛陀前身為大典尊大臣,出家滅除煩惱,但尚不究竟。)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執樂天般遮翼子(乾達婆Gandhabba之子般遮翼Pañcasikha,乾闥婆是天界侍奉帝釋天的樂神)前來詣佛,向世尊說梵天王至忉利天(三十三天Trayastriṃśa)與帝釋的言論:

釋提桓因(Sakka devānam Inda)爲諸忉利天人說如來八無等法:十號具足、有微妙法、能自覺悟通達無礙、善能開示涅槃徑路、成就眷屬、成就大眾、言行相應法法成就;多有饒益。

時天放異光,大梵王化作童子象,向諸忉利天說如來往昔為菩薩時的事蹟。久遠以前有王名曰地主Disampati,第一太子名曰慈悲Reṇu,王有大臣名曰典尊Govinda,大臣有子名曰焰鬘Jotipāla。典尊大臣治理國政,大多依賴其子。其後典尊大臣命終,其子接任相位,能力勝過其父,被譽爲大典尊。後來國王駕崩,太子即位,仍任其為相。大典尊與在太子即位一事上有功的六位剎利大臣將國土分爲七份,爾後,六剎利王國也任大典尊為相。大典尊治七國政事,為七大居士治理家事,為七百梵志諷誦經典,七國王、七大居士、七百梵志皆尊奉大典尊。

大典尊於夏四月閑居靜處,修四無量(慈、悲、喜、捨),欲見梵天。至十五日月滿時,大典尊出其靜室,於露地坐,未頃,有大光現,時梵天王化為童子現身。大典尊問梵童子,如何得生於梵天?梵童子答:當捨我人想,獨處修慈心,除欲無臭穢,乃得生梵天。大典尊再問,何爲臭穢,不能生天?梵童子答:欺妄懷嫉妬,習慢增上慢,貪欲瞋恚癡,自恣藏於心。(六根本煩惱為:貪、嗔、癡、慢、疑、惡見。二十隨煩惱為:忿、恨、覆、惱、嫉、慳、誑、諂、憍、害、無慚、無愧、惛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大典尊聞法,認爲在家無法去除臭穢,決定捨世出家。

七王以財寶、美色勸大典尊繼續治理國政,不得。又求大典尊留住七年,不得,議為七天乃可。大典尊詣七居士,七百梵志,皆願與之共出家。七日後,大典尊剃除鬚髮,服三法衣,捨家而去。時有八萬四千人同時出家,從大典尊。爾後大典尊與諸大眾遊行諸國,廣弘道化,多所饒益。

爾時,梵王告諸天眾:典尊大臣豈即是今釋迦文佛。

般遮翼向世尊核實這個故事,佛告般遮翼,大典尊即是前身,但其教誡非究竟道,不能使弟子得究竟梵行。而今為弟子所說法,能使其得究竟道、究竟梵行、究竟安隱,終歸涅槃。

闍尼沙經

(本經借摩竭國之事,說四念處、八正道、四神足。)

佛遊那提Nādika揵稚住處Giñjakâvasatha,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阿難在靜室坐,默思:佛爲人授記果位,十六大國有命終者,佛悉記之,唯摩竭國Māgadhā人,獨不蒙記。阿難詣佛詢問,世尊未作答。爾時,世尊著衣持鉢,入那伽城乞食已,坐一樹下,思惟摩竭國人命終生處。時,去佛不遠,有一鬼神,向世尊自稱名為闍尼沙(Janavasabha,譯爲勝結使)。佛問:汝因何事,自稱己名為闍尼沙?

闍尼沙言:我本為人王,於如來法中為優婆塞,命終生為毘沙門天王太子,得須陀洹果,不墮惡道,於七生中(須陀洹即七往來),名闍尼沙。一時,忉利諸天人與四天王(包括毘沙門天王)集會,時天放異光,大梵王化作童子象,告知衆人,摩竭國人命終當成就須陀洹果。梵童子又告諸衆,如來能說四念處:內、外身觀、受觀、意觀、法觀(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如來能說七定具: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即八正道,闕正定)。如來能說四神足:欲定神足、精進定神足、意定神足、思惟定神足(“足”謂基礎,四者即發願、精進、正念、心不馳散)。又說如來開三徑路:離貪欲、離身口意惡行、知苦習盡道(即苦集滅道),能致正覺。

佛召阿難來,告知闍尼沙所言。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