眚盦
眚盦

個人筆記

讀經筆記(2) | 長阿含經 第二卷

卷二:第一分,遊行經

此三卷敘佛陀遊歷說法,最終於雙林涅槃的事跡。

佛在羅閱城Rājagaha耆闍崛山Gijjhakūṭa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羅閱城即王舍城,耆闍崛山即鷲峰)。是時,摩竭王阿闍世欲攻伐跋祇國,遣大臣禹舍問於世尊,世尊詢問確認了跋祇國是否具有:數相集會講議正事、君臣和順上下相敬、奉法曉忌不違禮度、孝事父母敬順師長、恭於宗廟致敬鬼神、閨門潔淨言不及邪、宗事沙門敬持戒者等七種美德,讓大臣禹舍認識到不適合攻伐跋祇國。

隨後,佛陀召集比丘集於講堂。說七不退法:數相集會講論正義、上下和同敬順無違、奉法曉忌不違制度、敬事比丘力能護眾多諸知識者、念護心意孝敬為首、淨修梵行不隨欲態、先人後己不貪名利,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

又說七法:樂於少事、樂於靜默、少於睡眠昏昧、不言無益事、不妄自稱譽、不黨惡人、樂於山林閑靜獨處,能令法增長,無有損耗。

又說七法:有信於如來、知己闕之慚、知惡行之愧、多聞受持、精勤苦行、憶念不忘、修習智慧知生滅法,能令法增長,無有損耗。

又說七法:敬佛、敬法、敬僧、敬戒、敬定、敬順父母、敬不放逸,能令法增長,無有損耗。

又說七法:觀身不淨、觀食不淨、不樂世間、常念死想、起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能令法增長,無有損耗。(有十種觀想:無常想、苦想、無我想、食不淨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不淨想、斷想、離欲想、盡想,本處沒有提到後三想。)

又說七法:修念覺意、修法覺意、修精進覺意、修喜覺意、修猗覺意、修定覺意、修護覺意,能令法增長,無有損耗。(即七覺支/七菩提分,是三十七助道品的一部分,也作憶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悅覺支、輕安覺支、禪定覺支、等舍覺支。)

又說六不退法:身常行慈不害眾生、口宣仁慈不演惡言、意念慈心不懷壞損、得淨利養與眾共之、持賢聖戒、見賢聖道,能令法增長,無有損耗。

又說六不退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能令法增長,無有損耗。(即六念。)

世尊與大眾詣竹園,說戒、定、慧:修戒獲定,修定獲智,修智心淨,得等解脫,盡於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生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世尊與大眾詣巴陵弗城,諸清信士听佛說法。世尊告諸清信士,凡人犯戒有五衰耗:求財不遂、財產衰耗、眾所不敬、惡聲流聞、當入地獄。又告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所求如願、財產增益、眾人敬愛、善譽周聞、必生天上。

世尊從跋祇遊行至拘利村,在一林下告諸比丘,有四深法:聖戒、聖定、聖慧、聖解脫。又詣那陀村,與阿難言村中居士優婆塞人等,命終生天,將分別歸於不復還之般涅槃(即阿那含Anāgāmin)、還來此世之斯陀含Sakadāgāmin、往來七生之須陀洹Sotāpanna。世尊解釋“法鏡”(法能照物,故以鏡譬之):聖弟子得不壞信,歡喜信佛、信法、信僧、信賢聖戒,使聖弟子知所生處,三惡道盡,得須陀洹。

世尊與阿難詣毘舍離國,見一婬女菴婆婆梨。菴婆婆梨發願歸依持戒,請世尊日暮往詣其園。隷車Licchavī人聞之,想要先請,受菴婆婆梨拒絕,便徑詣世尊。世尊見隷車人,告知見佛聞法雖然難得,但菴婆婆梨已在先。世尊與千二百五十比丘詣菴婆婆梨之園,菴婆婆梨佈施此園給佛及四方僧。世尊說法:說苦,苦集、苦滅、苦出四諦。菴婆婆梨從佛受五戒,捨本所習,穢垢消除。

世尊詣竹林叢,時彼土飢饉,令遠近比丘普集講堂,令其詣毘舍離及越祇國安居,世尊獨與阿難於此安居。於後,夏安居中,佛身疾生,舉體皆痛。阿難見世尊容顏有損,疑惑世尊不出教令於弟子,佛告阿難:如來不言:我持於眾,我攝於眾,不自稱所見通達。當熾燃於法,歸依於法,精勤無懈,憶念不忘。

佛與阿難俱至遮婆羅塔Cāpāla-cetiya,著衣持鉢,詣一樹下,告阿難:如來修行四神足已多,可止一劫有餘,為世除冥,多所饒益。而阿難為魔所蔽,曚曚不悟,佛三現相而不知請。魔王波旬來白佛:佛意無欲,可般涅槃,今正是時,宜速滅度。佛告波旬,須諸弟子集,演布經教,將於後三月,於本生處拘尸那竭娑羅園雙樹間取滅度。時,地大震動。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