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kepp
Kekepp

重在纪录 平凡生活/曾经的PR/现在的跨国传播硕士在读

这样批评甚至”嘲笑“自己政府和官员真的好吗?

没有安全防护 医务人员可拒绝上岗

4月18日,周六。昨天卫报报道了英国NHS医疗系统的全身防护服数小时内即将耗尽,今天的更新报道是防护服和口罩都非常告急。针对政府内部流传出的一份文档,之前给出的医务人员防护标准将相应作出调整,例如在没有全身防护服的情况下,医务人员应用围裙替代。对此,反对党、媒体、各大医疗相关工会、协会、社会公众都强烈反对,工会已经建议一线医务人员在自我防护资源不够的情况下,可拒绝工作。

卫报报道截屏

媒体的一大基本职责就是”看门狗“职责,监督政府,同时为读者提供全面、客观的报道,让读者们接触到足够多的客观信息后,能够做出理性思考和判断。所以英国整个抗疫过程,全方位都在显微镜下被各路媒体扒了个遍。因为充当”看门“、监督的职责,这里的媒体对政府的态度可以说是”鸡蛋里挑骨头“,不少”吹哨“、”揭秘政府内部文件“、批评或是质疑相关政策的报道。这样的监督和制约,可以一定程度上揭露问题、约束政府的权利,避免出现权利腐败。所以国外的政治传播领域一直很是热闹,在国内某些媒体的渲染下,看起来有的时候甚至感觉”鸡飞狗跳“,但这其实都是常态。如果哪一天,英国媒体不”拷问“、质疑政府,可能英国人民才会觉得奇怪吧。以此报道为例,正是因为媒体不懈的追问和报道医疗物资的紧缺,揭露医务人员面临着因PPE不足而暴露在新冠病毒的环境下工作的问题,并把这个话题带入公共讨论的领域,引发公众讨论和关注,才能反过来给政府施加压力,毕竟这里没法”删帖“、”控评“,如果不尽快缓解或是解决这个问题,保守党政府接下来面临的挑战会更大;有压力才有更大动力,尽快解决物资紧缺问题。

另外近年来娱乐化是一个全球现象,在各个领域都很明显,政治传播领域也不例外。加上国外自由报道的基础,各种政治讽刺幽默也成了很多西方国家的一个媒体文化。英国人民这么擅长黑色幽默,针对这次疫情,优秀的讽刺漫画层出不穷。例如针对英国NHS医疗系统的物资紧缺、政府的处理捉襟见肘这一情况,就有一幅我个人觉得不错的作品。

春光烂漫的脱欧国里 一场PPE”丰收“

讽刺漫画卫报截屏

漫画的标题是”Brexitannia国的春天- 让我们相聚在个人防护用品的大丰收中吧!”Brexitannia是在戏称脱欧中的英国,漫画中春色极美,独角兽马车象征着虚幻和不现实,马车上搭载着穿着病号服的Boris Johnson(那头难以忽略的金发)和正在回头看的默多克(这个我差点没看出来,想来是在讽刺默多克掌握的媒体集团在脱欧中起到的宣传机器作用),前排拿着篮子的从左到右应该依次是Micheal Gove(内阁部长), Matt Hancock(卫生部长),Priti Patel (内政大臣),Rishi Sunak(财政大臣),Robert Jenrick (住房,社区和地方政府大臣) ,树上挂着的毒蛇是Nigel Farage(脱欧党领袖),剩下这个因为红脸蛋第一反应觉得是特朗普,不过我也不确定,因为这幅画里的其他人物要么和脱欧相关、要么是每天都会出现在疫情每日新闻发布会上的官员,感觉特朗普出现在这里不太合理,所以如果你有更合理的解读,请告诉我。 所以在这个美好的春天,虚拟的脱欧国度里,官员们兴高采烈的去往采集个人防护设备大丰收的路上,可是篮子里都是空空如也,一直向社会承诺的PPE到底在哪里呢?如果一直采购不到足够物资,问题是出在哪个环节?到底怎么解决?这都是讽刺漫画试图带入公共领域,让大家讨论和供政府反思的问题。

美人鱼也爱讽刺漫画

所以说回政治讽刺漫画,在很多西方社会已经是一个传统。例如丹麦,你可能知道这是童话里美人鱼的故乡,但是你可知道丹麦人特别热衷政治讽刺漫画?你可能还记得2015年巴黎《查理周刊》杂志社的恐怖袭击案,因为《查理周刊》刊登了关于伊斯兰宗教里先知默罕默德的讽刺漫画,引起了穆斯林社区的反弹,极端分子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冷血的恐怖袭击。但是可能大家并不记得早在2005年,丹麦就有类似的关于默罕默德的讽刺漫画征稿和刊发事件,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包括大规模游行,上百人受伤。今年2月,在疫情刚在国内爆发时,丹麦媒体自然也是创作了不少讽刺漫画,在丹麦人看来是正常的媒体行为,在国内也是引发巨大反响,不少网友也创作了不少讽刺丹麦的漫画,丹麦人民照单全收,丝毫不觉得伤害感情。

这里并不是要为讽刺漫画辩护,或是说作为被讽刺的一方觉得”受伤害“就是错的;而是想说明不同社会之间可能存在的文化差异非常巨大,如果我们能够更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那在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媒体报道和作品时,视角能够全面一些。

讽刺漫画存在的意义,一是和媒体的自由报道权力挂钩;二是通过讽刺、夸张的方式传递更强有力的信息,用幽默的方式吸引更多读者参与到政治和公共讨论中。因此,夸张、无底线是讽刺漫画存在的意义,政治人物、宗教都是讽刺漫画挑战的对象,”百无禁忌“才能吸引更多关注;另一方面,”百无禁忌“也意味着需要考虑如何不踏过”红线“,如何不伤害到被讽刺族群。尤其当被讽刺的对象是少数、被边缘化的群体,例如西方社会中的穆斯林群体。

言论自由是否也意味着冒犯他人的自由?我们应当如何把握好这个极其微妙的度,让讽刺不走向歧视或是仇恨言论的不归路?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完美的解决答案,一方面没有对现实的讽刺,何来讽刺漫画?The New Yorker杂志曾经刊登过一副讽刺漫画,标题是”请负责任的欣赏这幅文化、种族、宗教并且政治正确的漫画,谢谢!“,能够符合这个条件的漫画——如下图,只能是一张白纸了。但另一方面,如前所讨论,当被讨论的对象是边缘、弱势群体时,这个度如何把握才好呢?

也许加深对不同文化差异之间的理解算是第一步吧。只有促进了解,漫画创作者得知哪些红线不能踏过;读者也可以知道讽刺漫画在很多国家是一种传统,和批判性报道一样,不同的是用夸张化的方式指出问题。

很多问题并没有完美的答案,但回到标题的问题,这样批评和嘲笑自己的政府真的好吗?我的答案很简单,挺好。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