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an
Ryan

自由撰稿人,關心性別以及社會福利議題、非營利組織工作者,覺得待在這領域是一種宿命。

《採訪的準備》

(编辑过)

相較板上一堆先進跟經驗豐富的大哥美女們,簡直班門弄斧,而這陣子做了些訪談有些小心得,當成閒散的嘀咕吧,寫這篇的目的是,不要再罵記者是北七了,事前準備跟調查還有許許多多的鳥事,你覺得沒什麼的話,就當笑話看吧。

首先要先接到案子(廢話),或是自發性啟動專案,像我這三年一直在進行的訪談計畫,以人物專訪為例,要先知道訪問的人是誰,目前的狀況是什麼,然後參照《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這本的心法列出時間軸,往前爬文,我會用自己的方式先寫下關鍵字,

印象很深刻的是,當年訪家佑 ,撈到她在大學時辦的展覽,連帶對科索沃近年的事件做了串連, 人的生命故事不只是自己走出來的,看到更多是她走過之後產生的影響力,不得不說房慧真的這本書影響我許多,也給了很多實際的方法,或是難以用口述傳達的技巧。

近幾次遇到的狀況,是受訪者會要求看稿,在我消化資訊加上有訪談錄音的習慣,有時候受訪者想要反駁訪談當時的自己,這滿常遇到的,最近就不太堅持一定要用我的觀點去解讀,當然基本的資訊錯誤是可以修改,但對於事件的評論,有時還是會有些妥協,畢竟我寫的,是你/妳的故事。

或是訪談者覺得我寫錯了,卻是在訪談錄音檔中的原文原字,這部份有時候我會乾脆捨棄不用,因為沒必要爭這個,你該寫的是挖掘更深的記憶跟情緒,包含受訪者的停頓、喜悅、憤怒,甚至是眼淚。

人物專訪最有趣的是,感受到對方卸下心房的那一刻,腦中彷彿聽到「咖答」一聲,開了。這也是書中提到的,當年訪葉德嫻,聊起了星象與天文,這位風華絕代的女星,眼裡終於露出孩子般天真的笑意。

8月多做了個訪談也是,當我問起對方,是不是有找到知音的感覺?她連連點頭,稱那些來到她店裡買東西的好客人,都像偶遇的知音,認同她的販售理念。

從前期收集、了解對方的專業背景,最後則是找到新聞點,大概要花上訪談兩到三倍以上的時間去準備,若是調查報導大概就上窮碧落下黃泉,只差沒把命賠進去。

敬佩在第一線拼搏的新聞從業人員,我們並不孤單。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