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an
Ryan

自由撰稿人,關心性別以及社會福利議題、非營利組織工作者,覺得待在這領域是一種宿命。

水土不服的地方創生 是創生還是放生?

2019年被定義為「地方創生元年」,政府提了「五支箭」政策,包含 「企業投資故鄉」、「科技導入」、「整合部會資源」、「社會參與創生」、「品牌建立」 等,並於今年11月舉辦了「2019台灣地方創生展」,且就台灣地方創生展的內容,延伸來談「地方創生」在台灣的現象與觀察。

社區營造在台灣發展將近30年,而地方創生有什麼不同?日本推動的地方振興,是先看到了人口老化、外移、產業沒落,連結了社會企業、一般商業與地方工作室,例如Next Commons Lab,就想像了「社會共同體」的概念,空間是固定的,卻透過不斷人與人的連結與分享,達成介於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的新路線,信任與共享、共創利潤進而產業復甦。

承接了日本地方創生的概念與行動,先是政策方向,再來建制了地方創生資料庫,接下來就以國家發展委員會為首,下到各部會的政策,以台北市為例,文化局、環保署、都發局、產發局到社會局,各自都有對地方級社區的相關計畫,選項之多令人目不暇給,但社區需要什麼?這仍然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或這更不該給一套標準流程,而是適性發展、彰顯地方以人為本的特色。

地方創生展的展出內容,介紹了農村再生、青銀共創、地方團體回流等,可以看見每個鄉鎮各有千秋,屏東泰武鄉的咖啡栽種,從種豆到烘培形成產業,金門的神風獅高粱小麥啤酒,先調查了金門在地特產跟當地人飲用習慣,進而研發出新口味,而地方刊物方面,雲林的「雲林食通信」、新竹見域工作室的「貢丸湯」則是深入在地,報導在地人關心的事情。

回到產業發展,每個縣市除了文史保存、產業建制,地方創生的團隊多半採用日本的方式,強調回流,但搬移進台灣社區,卻發現有些水土不服,地方勢力關係、鄰里長的競合,還有深耕已久的選舉文化,在在都影響著社區該如何發展下去。而我個人認為,目前台灣的階段仍停在整合部會資源,與社會參與創生的階段,科技導入的案例,如iHealth政昇處方藥局,延伸到醫療照顧,也有在宅醫療學會,以台東都蘭為起點做的診療工作,則是企業發展的成果,但還是可以看見新的創業模式。

地方創生,某種程度來說也是創業,但中央單位目前也許還無法有效掌握各自城鄉的發展,也許應該放手,讓地方工作室、社會企業等有機會從在地長出來,回鄉青年不只是燃燒自己的熱忱.更是看到自己的家鄉有創業機會、有賺錢的潛力,要不再怎麼大聲疾呼,政策終究回到慶典式的歡愉,每年都在許願,每年都期待有一天會實現。

台灣是個小島,跟日本比較起來,城鄉的重疊與複雜度更高,商住混合的都市,過於集中的都市規劃,想要排解人口壓力,增加人口紅利,地方創生也許是個解方,給予年輕創新的一代更多的信任與機會,讓地方創生成為世代共同努力的目標,需要長者的智慧、年輕人的熱情,不管是傳統產業推動復甦,保存文史資料、紮根社區型福利服務,都會是台灣未來建構更好的公民社會的基礎。

我們期待公民自覺、提倡公民審議,最後追求的是,我們想要一個什麼樣的生活?安居樂業而已。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