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an
Ryan

自由撰稿人,關心性別以及社會福利議題、非營利組織工作者,覺得待在這領域是一種宿命。

不要再鼓勵了,思覺失調的孤獨之路

最近終於找個機會跟家裡人談談自己,維持兩年的看診狀況,也分享了每天服藥,跟陷入鬱期該怎麼做,但得到了幾個回應,就像Goffman談到標籤化與解離時,常提到的「那個」,擔心我會不會哪天跑去自殺、要不要出去走走,或是搬到鄉下地方去住,不要急著找工作等等…

好像生病了,就看起來更脆弱,一碰就會碎掉一樣,也許自己身為社工,知道該如何做評估,該如何警覺「病識感」,該怎麼調整,跟面對情緒的起落。想起相聲演員黃逸豪前幾天分享的,陷入情緒時,不是要急著逃出情緒,而是觀察它,發生的時間、維持多久,要怎麼相處。

根據統計,臺灣大概一百人就有四個會有身心方面的困擾,但實際就醫的人數遠低於這數字,好像身心疾病被誤會成「出去走走就好」「想開一點」「還有家人陪你」,我無法跟別人解釋為啥要吃血清素阻斷,昏沉跟許多的副作用,或是腦內多巴侒分泌異常等,體現在生活環境中的刺激,就是讓人不舒服。

希望都能好好過生活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