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lan
xiaolan

妙计安天下

导演张艺谋大家都熟,我怎么聊他才显得内行?

  1. 提到第五代,张艺谋肯定是首先进入脑海的名字之一。以张艺谋为首的这一代导 演,主要是指1978年入学的北电导演系学生,在改革幵放的年代,他们的作品都试图锐意创新,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有突破。
  2. 张艺谋这些第五代导演的早期作品,和前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表现性、象征性、 主观性。简单来说,以前的导演就是踏踏实实讲故事,而他则会想办法怎么把故事给讲得漂亮。如果仔细给他的《红高粱》 做拉片,会发现他对色彩、构图、剪辑的运用都是很讲究的。
  3. 张艺谋的早期作品有很浓重的东方色彩,但他电影里的“民俗",很多都是编造出来的。比如《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的封灯、颠轿等习俗,其实都是他自己虚构的。有人结合他在电影节的地位,批判他贩卖东方色彩。但在我看来,他这些作品里的习俗,之所以能够让我们产生这么强的认同感,恰恰是因为, 他创作的这些民俗,其实还是植根于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既有的意象与质感。而且, 他的创造与变形,也让这些影像变得更加有趣。
  4. 张艺谋的功力,其实在他当导演之前就已经体现出来了。陈凯歌拍《黄土地》的时候,张艺谋就是摄影师,《黄土地》那种非常鲜明的、革命性的视觉风格,与张艺谋的关系其实是非常紧密的。所以,当观众看到他此后作品中那种令人印象深刻 的独特影像,他们也就不会感到那么惊奇 。
  5. 想看张艺谋电影里的艺术性,我还是得推荐《大红灯笼高高挂》。在这部电影里,无论是视听风格,还是叙事结构,都做得非常考究。它以一种非常精巧的方 式,呈现了封建时代的女性生存空间。要谈这种步步讲究的气质,张艺谋的其他电影可能都还差点儿。
  6. 张艺谋现在的地位,其实也与国际电影节有很大的关系。他那部夺得金熊奖的《红高粱》,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获得 三大电影节最高奖的作品。他在电影节系统打出了名号,回来则渐渐成了"国师"。
  7. 在很多人看来,张艺谋早期风格的转变发生在《秋菊打官司》,因为他此前喜欢浓烈的象征手法,但在这部电影中,他逐渐转向现实主义。但电影学者张颐武也指出,在这部电影中,巩俐那种已经变得国际化的面孔,已经打破了张艺谋试图建构中国现实的那种神话。
  8.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现在的张艺谋变了? 其实这也与时代的变化有关。早期张艺谋的作品其实呼应着当时中国的知青文化、 知青文学,《红高粱》里那种对于土地的热爱,其实恰恰源于张艺谋的生命经验。 所以,如今张艺谋的电影里那种内涵的匮乏,不禁让人联想到,他源于少年时期的"时代记忆",可能已经消耗完了。
  9. 随着中国社会逐渐变得现代化,张艺谋试图更紧密地贴近中国大众文化,所以就不再创作那些我们如今看起来是“艺术电 影"的作品了。张艺谋的《英雄》和《十 面埋伏》,其实也是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试图创造中国式大众消费的努力。在这个领域上,他这两部电影其实也算是先驱者。
  10. 很多人将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看作是大片时代的开创者。不过,要谈论"大片", 制片人也是同样重要的。这些作品受到了 投资人、制片人张伟平很大的制约,这也是它们的风格与此前的张艺谋很多作品不同的原因。据说,《三枪拍案惊奇》里的小沈阳,也是张伟平安插的。
  11. 虽然有些人觉得,电影导演和奥运会导演所需的技艺不同,但事实证明,张艺谋作为导演对于大场面的调度,其实在奥运会的舞台上也适用。他只不过是在更大、更固定的场地上进行演员的"编排”罢 了。
  12. 张艺谋在功成名就之后,似乎又有转 向雕琢形式的倾向,他的新片《影》其实 就证明了这一点。这部作品体现了他对电 影色彩的运用能力,他用彩色电影的技 术,拍出了比黑白片更"黑白"的效果。这种回归结构和视听风格的倾向,确实让人回想起他以前的《红高粱》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不过,和他此前的.电影相比,《影》还是缺了点内涵。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