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七
洪七

自由撰稿 / 獨立書店推廣 / 身心靈、宗教研究 / 日本小說、日劇、日影愛好者 / 業餘文字創作者 個人網站:https://7hung.com/

別拯救了生命,卻失去了靈魂:讀James Hillman《自殺與靈魂》

有些人選擇生存,是因為畏懼死亡;然而有些人選擇死亡,是因為他們恐懼生命。

當自殺防治讓我們忽視了自殺者的心靈

這一年來,我的精神狀況越來越低靡,關於自殺的念頭一直出現,腦中不時浮現出各種自縊的畫面,有的時候脖子甚至會有被繩子綁住的實感。雖然自覺離真正付諸行動還有很長的距離,但這些念頭不能說不干擾我。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查了許多網路文章、找了許多書,想要理解「自殺」這件事。但這查詢資料的過程中,感覺一直很不好:無論是在google、youtube或是facebook、twitter鍵入跟自殺相關的關鍵字時,出現的多是防治自殺的訊息,要你多想一點,並希望你尋求幫助。這些資訊經常讓我覺得,人們在意的是自殺的防範,而不是想自殺的人的心。

我在看了這些防範訊息時,心裏冒出的第一句話是的第一句話是:「關你屁事?」

我都覺得這些SNS在防範假訊息、仇恨訊息都沒那麼認真。以這個角度來說,自殺防範這件事其實是比許多政治議題更政治正確的事。自殺防範在健康衛生的包裹下,變成了一套難以重新被檢視與思考的議題。我們無法真正的去觀看自殺者的內心,只是一味的防止他們的生命被拋擲出去。

在我查詢的書籍資料情況也差不多。關於自殺的書籍,有一些很好笑,像是善書一般,說著自殺者的靈魂在陰間的處境多麼慘,目的當然是傳教兼防治自殺。比較正常一點的,則是自殺者遺族出的書,描寫自殺者遺族是多麼地痛苦,但我想這對某些想自殺的人來說,這可能有點情緒勒索,事實上來自家人的壓力搞不好是造成當事者自殺的原因也說不定。

還有一些書籍是比較偏向社會學性質的,從社會、文化的角度來看待為什麼人們會自殺。但這類書籍,有時看到更多的是作者對社會的憤恨,你可能會看到他寫著資本主義多麼糟糕、財團多麼壓迫人、社會多麼不友善等等,但其實自殺者本身的心靈狀態卻很少在書中被提及。

所以對我來說,關於自殺的書籍,能讓我感到被同理的書籍並不多,這本《自殺與靈魂》是少數的例外。

跳脫生死的對立:死亡是一段綿延的過程

《自殺與靈魂》這本書是由榮格派的心理分析師James Hillman所著,對他而言,療癒有自殺意圖的人的心靈,和拯救他的性命是同等的重要。如果靠著藥物或一些外在手段保住了人們的性命,但若其心靈依舊是崩潰的,那麼這樣的醫療過程其實是不仁慈的。

Hillman認為現代的人經常傾向以外部的角度來看待自殺,例如用社會學的角度,將自殺的樣態分類、將自殺者的社會處境分類。但就前面說過的,這些角度並不能真正關注到自殺者的心靈狀態。也許我們可以輕易地說出自殺者是處於經濟的弱勢,在社會援助資源不足的狀況下走上了絕路,但這樣的陳述並不能真正進入到自殺者的心靈脈絡,無法真正體會其痛苦與心靈轉折。

而精神醫學亦有類似狀況。受限於現代醫學背後預設的理念所限制,大部分醫生在面對患者時都是以促進生命、防止病患死亡為目標,所以更加著重外在的治療,心靈的部分就相對地排在次等的順位。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發現,許多精神科醫師更重視藥物的治療,而沒放同等心思於病患的心靈狀態。

Hillman認為,有時哲學家對於自殺與生命的討論,反而比精神科醫師更重視人們的心靈狀態。他認為現代醫學有時太把死亡和生存當作對立面來看待,所以才會那麼地將自殺防治作為目標。但人一出生其實就朝著死亡而去了,死亡不是一個目的地,而是一段綿延的過程。

Hillman談及面對死亡的勇氣時這麼說,他說有些人選擇生存,是因為畏懼死亡;然而有些人選擇死亡,是因為他們恐懼生命。所以我們對生死的觀念與抉擇,其實應該要有更開放的看法。

Photo by Elijah O’Donnell on Pexels.com

自殺常源自於心靈轉化的需求

面對自殺議題,作為心理分析師的Hillman以其臨床經驗分享,他認為人們有很多時候需要在內在經歷一些死亡的經驗。我們的心靈必須學習面對死亡,這種內在死亡的心理經驗,有時能幫助我們改變面對尋常事物的觀點,而不會落入窠臼,走不出死胡同。

然而內在的死亡經驗,並不等同於外在實際的自殺行為。只是我們經常會將內在轉化的需求,誤以為必須透過自殺、自殘的行為才能達成轉化的目的。但其實,內在的轉化才是患者真正需要的。以心靈角度的觀點來看,自殺常常反映的是心靈轉化的需求。為自殺而痛苦的人,其實是內在靈魂因矛盾對立而產生了掙扎。而自殺的衝動,則經常意味著人們想要盡快、乃至倉促轉化的需求。

總而言之,與其過度將焦點放在外在的自殺防治,從心靈的層面來解決患者的問題,其實也頗為重要。然而,Hillman也指出,若心理分析師能力有限,變成只是以象徵化替代的方式來處理人們的自殺衝動時,那對於有自殺意圖的人來說,他並無法真正領悟到內在死亡的經驗,而只會覺得這是一場欺騙。

面對想死的人

同時,Hillman也提及了心理分析師、醫師、乃至其他外人與有自殺意圖之人的關係。究竟我們要怎麼面對有自殺意圖的人呢?我們真的能幫助想自殺的人嗎?能幫到什麼程度?我們的安慰對他真的是好的嗎?我們會不會帶著善意卻反而讓對方誤入歧途?面對想自殺的人,這其實真的是很困難、且複雜的問題。

Hillman認為,一個個案有他自身的歷史,上面記載著他生命的成敗、創傷經驗。然而個案也有它內在靈魂的歷史,而在人們的心靈、無意識裡頭,只有各種經驗,沒有世俗的是非成敗。Hillman表示,身為心理分析師,記錄個案的靈魂歷史,其實就是成為他人命運的一部分。所以Hillman如此結論:到頭來,生與死是每個人自己的責任,我們不需為他人的生命負責。但是,我們必須為自己參與的部分負責。

我想,Hillman對於自殺的看法,及其對於精神科、乃至當代文化的批評,可能會有點政治不正確,並引來批評。但我看過太多人在求助現代醫療體系後,心靈破碎的問題非但沒有解決,反而換來越來越重的藥劑與外在治療。這對我來說,其實是很殘害心靈的。如果僅只拯救了生命,心靈卻殘破不堪,那麼這樣的人說穿了其實也只個活死人罷了。


個人網站:洪七與源太太的書房
Noise Cash噪咖:7hung
Liker Social:洪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