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tiunn
twtiunn

Quality that matters

吃飯和養生

You are what you eat. 意思是我們每天吃進肚子裡的東西,決定了我們的一切。飲食習慣往往受到氣候、文化和家庭的影響,東方人和西方人各有所好,南方人和北方人吃的也不同。吃不吃辣,喜歡甜還是鹹,愛吃肉還是吃菜,能找到有一樣飲食習慣又認同養生觀念吃得健康的另一半實在很重要。

美國雖然外食和外送很方便,想要吃得健康和吃得安心,還是得自己下廚。美國的超市數量多、貨色齊全,但最近回想起來,發現每一次上超市會買的東西大同小異。

第一次在美國看到台灣楊桃,特別拍照留念
藍莓、紅梅、葡萄、櫻桃。蘋果、水蜜桃、香蕉、木瓜、鳳梨、奇異果。

吃水果的習慣一直在變,有一段時間幾乎每天早上都喝果汁機打的水果豆漿。但最近的中醫師說很多水果性寒,過中午以後吃比較合適,所以現在買各式水果之前會順手搜尋一下,寒性的水果就不吃不買。

疫情期間紐約華人圈興起一家台灣人開的生鮮外送服務
高麗菜、大白菜、芥藍、芥菜、地瓜葉、豆苗、美國花菜、白花菜、紅莧菜、空心菜、茼蒿。甜菜根、紅蘿蔔、苦瓜、冬瓜、白蘿蔔、蓮藕、山藥、秋葵、牛蒡、綠豆芽、黃豆芽、香菇、番茄甜椒竹筍茄子。蕃薯、馬鈴薯、南瓜。青蔥、洋蔥、蒜頭、薑。

刪除線劃掉的是最近開始不吃的茄科植物,書本說有某些毒素不容易排出。蒜炒高麗菜永遠吃不膩,是我的最愛,T也很喜歡。蘿蔔和蓮藕適合燉湯,烤蕃薯有時候拿來當早餐。

燉牛腱做成的台灣牛肉麵
排骨,五花肉,雞腿,雞翅,牛排,牛尾。虱目魚肚,虱目魚皮,鯰魚,鱸魚,鮭魚,鱈魚,鱒魚。雞蛋,鹹鴨蛋,皮蛋。

台灣人習慣吃豬肉,在美國吃了不少萊豬,沒有其他選擇,所以倒也沒什麼擔心,少吃豬內臟即是。前陣子看了一部海洋環境保育的紀錄片,裡面提到商業捕撈對漁業資源的傷害可能讓我們在幾十年後就沒有海鮮可以吃了。所以後來盡量只買養殖的魚,虱目魚、鯰魚、鱒魚都是營養好吃又環保的選項。

驢魚湯&日式涼麵
蝦子、牡蠣、蛤蜊、透抽、小捲、章魚、干貝

這些甲殼類的海鮮,為了避免皮膚過敏,後來也都忍痛不吃了。

絲瓜小捲
冷凍水餃,老麵饅頭,奇美各式包子豆沙包,義美蔥油餅,蛋餅,冷凍小龍湯包

加州的大華超市可以買到很多台灣進口的冷凍食品。早餐和午餐多半靠這些可以快速上桌的食物搞定。

豆漿,豆腐,蛋豆腐,豆乾,豆皮,豆花。原味優格。黑豆粉、黃豆粉、薏仁粉、亞麻仁粉、燕麥、卵磷脂、薑黃粉、可可粉、抹茶粉、杏仁粉。

豆類製品常常會買。不喝牛奶的我每天早上都會有一杯穀粉加上豆漿的飲品。偶而能買到好吃的傳統豆花,當作飯後的甜點,也是小確幸了。

自製創意料理:甜菜葉豆皮捲

在美國另一種小確幸就是買一杯台灣名產珍珠奶茶,這幾年珍珠奶茶風靡世界,紐約和灣區都開了好幾家台灣珍珠奶茶店。以前在台灣其實也不會買奶茶喝,現在人在國外,雖然知道不是健康食物,買一杯五十嵐或是翰林茶坊的奶茶解鄉愁,應該算是情有可原。

T愛喝茶,常常自己泡茶喝,據說她爸爸也是愛茶成癡,對茶葉很有研究。美國的奶茶店賣的茶多半配合美國人愛吃糖的習慣,非常甜,如果T熬不過三番勸阻還是想喝一杯奶茶,25%糖去冰就是標準規格了。

舊金山的一家墨西哥捲餅店
臺菜、粵菜、上海菜、北方菜、泰式、越南菜、日式、韓式、墨西哥菜、馬來西亞菜、新加坡菜、義式、法式、衣索比亞菜...

至於外食,在美國,尤其住在紐約或是加州灣區的好處就是可以吃到各國食物。因為移民多的關係,各國美食都很道地。灣區的臺菜很多是這一代移民開的,不只能吃到蚵仔煎、雞捲這類的小吃,連台式便當都有。除了臺菜、泰國菜,港式點心是T的最愛,不論是紐約還是灣區,講粵語的廣東香港人都多,這類餐廳每一間都生意興隆。越南牛肉河粉、韓式豆腐鍋是冷天的首選,去年去了一趟墨西哥以後,墨西哥卷也變成我們三不五時會想光顧的選擇。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