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姐的德國日子
S姐的德國日子

南台灣姑娘 | 德國媳婦 | 女工程師 | 重度浪漫主義者 | Shelpy.co 創辦人 臉書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twsisinGermany Shelpy.co: https://shelpy.co/zh-TW/helpee/home?refId=twsismatters

非技術女性人員在科技業的歧視感 -《恐怖矽谷:回憶錄》讀後感

身為一個「前」柏林科技業的非技術女性員工,本書作者的OS讓我深有共鳴,不過,我並不完全認同作者的想法。

從德國直飛台灣的班機,總是只有這麼一班:德國時間早上六點多出發、台灣時間早上六點多到。在這班機上,我實在是睡不著,於是翻開了一直想讀、卻還沒有讀的「恐怖矽谷」。

作者是一名在矽谷擔任客服/業務的非技術性員工,而我是一個「前」柏林科技業的非技術女性員工。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之前在柏林一家上市的美商做資料分析師,雖然比起客服/業務已經更接近了技術端,但跟工程師相比,還是離核心技術很遠。不過,也正是這樣的經驗,我經歷了作者在書中所經歷的那些不舒服感、深感自己隨時會被取代(章節14: 這工作,喝醉了也做得來),於是讓我踏上了轉職軟體工程師之路。

但是,轉職之後,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我覺得科技業的非技術人員,其實是非常有存在的價值的。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真的是有超多個moment都在想:「我也這麼覺得!!」,完全想echo 作者 Anna,Anna 給我的感覺,就像是那種在很好的科技公司工作、薪水不錯、但不會假掰,而是那種你可以一起約出去小酌一杯、一起抱怨公司,然後還可以想出一堆幽默比喻的的那種有趣同事。如果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會是好朋友,畢竟我也是超級喜歡抱怨的人(根據老公說法,我是被德國化了,因為德國人超級喜歡抱怨)。
但我卻不全然接受Anna的觀點,縱使觀點本身沒有對錯,都只是個人感受,於是,我也來分享看看我的個人感受吧。

Anna 在書中提到的科技公司文化,充滿對非技術人員與對女性的歧視,充分反映出文組女性在科技公司的感受。

先來說說對於「非技術人員」的歧視,其實在我前公司(Ecommerce)也非常明顯,Anna 在書裡說,在某一次的開會中,工程師聽到了Anna就任於某公司,就提高聲音、興致勃勃地問她:「那您在那裡是做什麼呢?」,然後在聽到她是客服人員後就開始興致缺缺。
這讓我想起了,我當時要轉職的時候,有問過我前公司的一位 iOS developer,他跟我說,當工程師當然好呀! "This will make you feel like you are a special class within the company." -- 他眨眨眼說。
在聽到我要轉職的時候,我那當到 Director 的 33歲 年輕行銷部主管,也跟我說 "I envy you. If I have a next life, I want to become a developer too."
又,developer 在我們公司,是唯一一個可以 entry level 就拿永久合約的工作,其他工作都是簽兩年的合約,熬完兩年後,公司才跟你簽永久合約。雖然大部分的人都可以熬兩年後拿到永久約,但跟工程師比,就是差了這麼一截,一樣的level,薪水也硬是比工程師低了一點。
可見 Developer 在我們公司的受歡迎程度。
但是,這是一種歧視嗎?
在感受上而言,確實科技公司讓人感覺,好像自己不懂技術就是矮人家這麼一截,但是,這是因為「科技」,正是公司的主產品呀!
如果今天是在一家保險公司,那拉保險就變成了主產品,「業務」就會是公司裡講話最大聲的人 ; 如果今天是在一家顧問公司,那「顧問」,就會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 ,軟體工程師,反而在這兩種產業,不會特別的覺得自己是 special class。

於是,說是對非技術人員的一種歧視,我覺得倒不如是說「對非帶進主要金流的人的歧視」
不過,雖然我可以理解這件事情發生的脈絡,但我個人也不同意,對任何 function 有任何歧視就是了。並不是因為我曾經身為被歧視的那一方的人,而是我真心認為,一家企業就像是一個人的身體,不能有一個器官壞掉,否則就無法 function。
而 科技公司的 PM 與 業務,做得好的話,所帶來的貢獻,會比只造本宣科的「碼農」還來得有價值。我就曾見過公司厲害的 PM 如何逆轉一個 project , 因為光是釐清 spec , 就是一個不小的工夫,必須來回跟 business 端有多次的溝通。能夠釐清 spec 、會 prioritize 、懂得 push 可以創造最大價值的專案的 PM,在我看來是無價之寶。這樣的軟實力,其實比工程能力更難培養,於是,我認為最終一個好的人才,是稍懂技術的 PM、跟有 PM 思維的工程師。

再來說說對於「女性」的歧視,最近看了「未來媽媽」,有諸多感想,就我的觀察,沒有小孩、沒有結婚的女性,其實在我前公司的發展都不錯,我對於性別歧視並沒有太深的感受,但對於有小孩的女性,由於需要照顧小孩、無法全職在工作上,又工作表現通常與付出的時間成正比,於是工作表現無可避面的會比所謂的同年齡的「男性」低,畢竟,人家在加班的時候我們在餵奶。
於是,說是對女性的歧視,倒不如說是對於「無法全職上班加班」的人的歧視
Again, 縱使我了解這件事情發生的脈絡,也不同意這樣的歧視是對的,但我也理解,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下,企業也不會全薪請一個只能工作 part-time 的人,這樣對企業也不公平(這讓我想起了老公的爸爸,他是牙醫,他之前有護士請產假,一請就兩年,他必須得雇用另一個護士,然後德國又不可隨意炒別人魷魚,於是他必須得付兩倍的薪水,但只有一倍的產量,你說,這樣對他公平嗎?)。
但是,建構這個社會的,不只有資本主義。我們身而為人,還有其他真善美得追求,而家庭,是支撐這個社會的重要支柱。「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話的箇中滋味,大家應該都有感。
既然有家庭的benefit將被實現於整體社會、而不是企業,那去支持這個體制的人,就必須得是整體社會,換言之,就是政府(一種使用者付費的概念)。
由於我不是唸政治的也不是唸經濟的,是念萬惡的商學院學生,於是我無法說,哪種經濟主義是最好的,個人粗淺的感受是,必須是類似北歐的 Social Democracy (社會民主主義) 才行。在這點上,德國政府已經比台灣好,因為台灣整體經濟還是非常類似美國資本主義(美國更慘,沒了工作就整家人都沒了健保),但仍有改善空間。

於是,科技業歧視非技術員工嗎?科技業歧視女性嗎?
我認為,不能說沒有,而有,也都有其由來。
但這樣就代表這是對的嗎?我不認為,而這樣的錯誤,必須由員工的謙虛(知道我們都是身體的知己、少一個function就無法work)、政府 (處理女性必須帶孩子的補償問題)去解決。


文筆到此,突然想起了有一天,老公對著我說:
「天啊妳怎麼這麼左?」為著資本主義工作,但又喜歡嘲笑美式資本主義的矛盾的老公,有次在我發表完對於難民的看法後,對我這麼說。
我笑笑,我也時常覺得自己的思想非常的左,但又不是共產主義的那種左,而是一種社會民主主義(如北歐)的左,因為我深信人類再怎麼說也只是動物而已,需要被獎勵機制激勵,於是資本主義是不可避免的、是好的。因為要人類無償工作,是不可能的,於是共產主義根本是個愚蠢至極的錯誤,只在世界上被少數獨裁國家使用,最後資源比資本主義更極端集中在少數人中(看看中國跟俄羅斯的富豪與貧富差距就知道)。
但支持資本主義的同時,也需要平等,畢竟我們雖然是動物,也不只是動物而已,還有更多的真善美值得我們去追尋。要達成這兩件事情,就需要一點社會主義,但社會主義容易歪,所以也需要民主去平衡他。
在我看來,北歐式的方法是目前最可行的狀態,你們說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