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谈诗

此篇经过多次删改后依然未能发出,前几天的文章正在陆续被系统删除,可能已经进入人工审核程序。

前天想发朋友的一首咏物诗,说汉朝有此物,然则:
但记开边封禅事,不闻黩武蔽民由。
发不出。
将其中两字(平时用来打印或写字的办公用品)换成符号XX后,果然发出了。然而旋即又遭删除。我想,或许是其中的某个地名又犯了忌讳,不如写作YY:
比如这样: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YY。
和这样:
YY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不过,好几位看得快的读者早就在问我什么是XX,如果我再添上YY,则由律诗而灯谜,由灯谜而方程,越来越没谱了。遂作罢。
这两天,许多人在朋友圈里发刚离世的前领导人带领大家唱《毕业歌》的视频(但那歌词怕是没人能发得上来),各种怀念。
既言逝者为大,则功过是非,不宜于此时论断。
但溢美近谀,果真必要?
有些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我能理解,只是不习惯。
这些赞美的话,林林总总,可归为四句:
依稀廿载忆光宣,犹是开元全盛年。海宇承平娱旦暮,京华冠盖萃英贤。
陈寅恪悼念王国维,除了清华园里载有“古今仁贤所同殉之精义”的那块碑,还有《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上面引的四句即出自其中的《挽词》。
传统意见认为陈氏此言是“出于遗老遗少的立场”:
陈先生满怀甜蜜的眷恋,把光绪、宣统年间腐败不堪的统治,描绘成盛极一时的黄金时代,这正表明陈先生牢牢地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的立场上。(黄宣民《“教授中的教授”种种》,《理论与实践》1958年第12期)
光宣之际,何得与“开元全盛”之年相比拟?……出语太失分寸。(《高阳说诗》87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转引自【1】
杨光先生则有新论:
陈寅恪这四句诗首先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是事实的层面,即所言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光宣两朝大体还算承平之世。第二个层面是警示的层面,即揭示一种历史现象,警醒世人:一个国家或朝代在巨变之前(灭亡或更替),社会往往仍然呈现一派安稳富足、歌舞升平气象,实则如巢于危幕之燕雀,不知其巢穴行将随危幕覆亡。亦即陈寅恪《挽词》中“沉酣朝野仍如故,巢燕何曾危幕惧”之意。
诗无达诂。何者为是,诸君自取。
【1】杨 平:《我对陈寅恪“依稀廿载忆光宣,犹是开元全盛年”等四句诗的理解 》,https://www.sohu.com/a/444976770_120371324。

【转到Matters后】附:《毕业歌》歌词
同学们,大家起来,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
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
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
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
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
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我们今天弦歌在一堂,
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巨浪,巨浪,不断地增长!
同学们!同学们!
快拿出力量,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巨浪,巨浪,不断地增长!
同学们!同学们!
快拿出力量,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