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向書
越向書

歷史學人,專業在德國近現代史和冷戰史,喜歡于故紙堆中尋新聞。

一代新人

我们这些家长辛辛苦苦、忍气吞声地把孩子拉扯大,不就是希望自己的这个“软肋”有一天能够过上不必仰人鼻息的日子?

学生和纸。

连续两个不平静的夜晚。

有人说,都是父母把这些大学生照顾得太好了,从小就不愁吃、不愁穿,未受过生活的毒打,结果二十来岁来还相信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还相信自己的能改变什么……这些学生就是矫情,还敢对抗校长,这已经不是普通的学生了,得出重拳……

这位校长是在表演“金角大王”吗?

在我父母那一代(50后),最正的“正能量”就是“活着,像牲口一样活着”。除了吃饱、穿暖、生孩子之外的事情一概无用。

这无所谓对错。那一代人经历特殊,也有要以热血改造地球的,什么后果?

许多人正是基于这一点看不惯这些“出格”的学生,并且希望自己的孩子别学他们,一定要平平安安,远离政治,最好能替自己实现锦衣玉食的梦想。

但我在想,我们这些家长辛辛苦苦、忍气吞声地把孩子拉扯大,不就是希望自己的这个“软肋”有一天能够过上不必仰人鼻息的日子?不就是希望他们能不再为生计而奔波,能干自己喜欢的事情,能想自己愿意想的东西?


生活条件好了,人所想的事情就会多一些,离动物性远一点,离真善美近一点。国民有了自立的根基,社会就会活泼一些,但民众可能就不再那么听摆布。《商君书》的作者看得很透,所以才说“有道之国,务在弱民”。这话是混账话,却是两千年秦制的心法,为的就是“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游处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农”的效果。

但这是我们今天还想要过的日子吗?

我这代人生于“改革开放”之初,是看着“做四有新人”的海报成长起来的。


现在想来,这就是一个悖论。如果一个青年真的“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他怎么可能还被某种来自上方的“纪律”所约束?

“改革开放”走过两代人的时光,中国的发展终于养育出一代新人。

大家曾经以为这种“经济发展带来思想变革”的规律在中国完全失效了。社会富裕程度的提高,带来的只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小粉红”。

我自己也疑惑过,因为这两类人我都遇到过不少。前者,曾经有刚到柏林的小留学生在需要我帮助时,“哥”前“哥”后的叫了好几天,一旦生活步入正轨再也不闻音信。后者见的就更多了,一开口就是“世界大势,东升西降……”。

但人们已经看到,当需要有人站出来时,总有一批青年跟每一代人中的精华一样,愿意为了“虚无缥缈”的事情赌上自己的前途。

所谓“不忘初心”、“我将无我”,其根脉不正在于此吗?


有人说,那不是你的孩子。所以你才在这里给他们叫好。

为他们叫好?我不配。我更年轻时,也没有这样的勇气。

我写这些,只是针对那些自己胆怯,却见不得晚辈勇敢,还摆出一副“爱护青年”的臭脸孔的人。似乎他们把晚辈说没劲了,自己蠕软的灵魂就能得到救赎。

然而他们终究不能得逞,除非想与我们同归于尽。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