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如西
黎如西

谢绝跨省抓捕。

十八年受教育往事 在小学

在小学

关于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故事。我想这样叙述,首先分时间段概述说明,其次挑出重点场面说明。

1.在小学

概述

·我读的小学是较好的县城小学,之后中学也是县城重点班,高中也是。所以接触更低层的学生很少,我需要提醒一下这个视角

·小学一到三年级期间。我被目为非常聪明的学生,我当时很有自信。但人往往记得自己尴尬难堪的时候。

我现在还记得一件受挫的事情:我回答“负荆请罪”的典故时,回答是李逵。我会这样回答,是因为我在一套连环画上看到李逵负荆请罪。现在想来,其实可能是吴用给他出主意模仿廉颇。

·小学四年级,班主任基本不管我,所以我放纵起来。我当时恰好和一个与自家沾亲带故的亲戚孩子同桌,于是相谈甚欢,乃至于被老师抓出去。(我现在难想起当时谈了些啥)

五年级基本无事发生。

六年级升学,老师又比较看重我了,我好好学习。到后期升学大概作业要做到晚上十点多。

场面

·明信片

一种奇怪的明信片。这种明信片打的旗号是知识竞赛什么的。2.5rmb一张,发下来然后用铅笔填涂abcd圆点。老师会把答案写在黑板上,照着涂,最后收上去。

我没有实在的证据进一步批判,但反正,我没有听说过真的有同学有后续

现在想来,大概也是一种彩票罢了,只不过号码早已给你选好。

·书籍

应该叫征购书籍。会有一套或者几套书走班上卖。然后交钱拿书。

平心而论,书的质量一般,我现在记得有一套一盒的童话故事集,还有一本叫做《读写大观》的书。

所幸我家尚有钱买书,至于不买会怎么样,我听说,有很不愉快的遭遇

·感恩教育

这是我如今想来,最反感的一种东西

这比小学的任何东西都要可恶。

这种流程其实全国各地都差不多,我估计外地读者也会有共鸣。就一卡车人来学校宣讲,开始感恩教育,并且要拉到学生父母一起在大广场进行。通过一些项目,比如给父母捶背啊、大声说爱你啊这样的方式群体共情。

非常感动对吧,最后“卖书的地方在学校南边,现在买还有大师签字哦”。

 这种时候,我就明白唐诺和朱天心为什么说,他们最讨厌“我爱台湾”,甚至希望不要用“爱”这个字。

   当然,感恩教育不仅仅是这种鬼活动中,在教材中也有渗透。比如我随手拿了本教材读本,杨轻抒的《叫声师母》。[1]这篇文章,说白了就是《嫁到大山深处的女人》,自己体会。这只是一篇,只是一本。这种意识形态还有很多。

   不过,当时教材也有一些好东西,比如同情劳工大众、穷人的文章。但是,正如我反复强调的,有两种崇高,一种崇高被觉得可笑的时候;另一种崇高也就被嘲笑了。我见到的许多同学,知道这一种崇高是虚假的,自己也就虚假了。

我并不完全反对教材的所有,但总的来说,至少是不够好的。

针对教材的具体分析,会有很多,按下不表。

·体罚

体罚主要在我小学前三年。三年后据说来了通知禁止,然后教鞭就都扔掉了。

我说过我成绩尚可,所以很少亲身体验。但也有几次。

一次大概是作业没写完,教鞭打手心,很疼。

一次大概班上作业没写完,所以全班下楼跑操场,具体多少,不记得,但反正跑到累。

还有一次,我和个女生相谈甚欢。因为是“科学课”

(这种课不是考试科目,基本随便讲,最后会发试卷,然后答案写在黑板上,大家抄就完了。)

所以我们不在意。但谈的太开心了,惹怒了老师,结果就是后墙罚站。

老师问我们成绩职务,结果一个是xx一个是xx(我不记得了,反正都是班干部),老师略惊讶后嘲讽。我受到打击很大。那女生很漂亮,她后面好像过得蛮好的。

另外就是三年级的某老师,喜欢狠揪学生耳朵,差不多就是这样。

总的来说,因为自身成绩和服从,我基本没怎么挨过打。尤其是后两次,像罚站这种我们这届学生来看恐怕不算什么体罚吧!按当时理解,实实在在打人,像林海音讲“爸爸劝学”那篇课文一样,“从床头打到床位”才算是体罚吧[2]

我写这些,想要强调的点在于:这就是现在学生不敢说话的深层原因。

我在豆瓣上看过一位富二代的品评:“富二代跟普通人会更自信吧,不怕得罪人,普通人会更在意别人感受,讨好型人格比较多,做事也不够果断。”

·一丝光明

我还记得我五年级的女语文老师音容笑貌,她上课经常谈课本以外的东西。

她那样称赞《水浒传》,她说这本书写得如何之精彩,她如痴如醉。

遗憾的是,我当时思维太机械了。我居然觉得,她不在好好上课!

[1] 《初中语文阅读:第一册》,初中语文阅读编写组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第60-63页。

[2] 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你看,如果是父亲,甚至没什么不对的。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