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轻海峡
津轻海峡

喜歡研讀、細讀文學作品,鑽研文學翻譯,也喜歡把社會與政治當作文學作品研讀。

关于教育、文学教育和人生的对话

(编辑过)
好的对话就是能给人带来灵感、新知、快乐的对话。我想,我跟C.Planitia以下的对话就是这样的令人心旷神怡的对话。读者可以自行判断一下我在这里是否是言过其实或自吹自擂。我们的对话源自拙文《文學寫作與創作:改寫與強姦》之下的往来回复。

小引:教育可以说是人人关心的问题,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政府当局。

一般人喜好说,华人特别重视教育。这话其实只是说对了一半,或者只是说对了十分之一或二百分之一,因为全世界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自古至今直到人类灭亡没有不重视教育的。

魔鬼就在细节里。重视教育的问题在于教育的内容是什么,教育的方法是什么,怎样的教育才算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究竟是对谁好。

C.Planitia与我的对话讨论起始于文学教育,后来扩展到普通教育。读者可以看到这样的讨论并非大而无当,而是细致入微,涉及我们每个人的具体生活。
-----------------

津轻海峡@tsugaru_strait
回覆C.Planitia@catplanet

——如果我提到莎士比亞,那絕對是由於圍繞哈姆雷特的無數論文題把小時候的我害得不想讀他...

您说的是个问题,而且是个严重的问题。在美国(或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很多教育工作从业者抱怨,很多学生也抱怨,英语课变成了促使学生对英语感到恶心、对文学作品感到恶心的时间。

这实在是一个大问题,大难题。Liberal arts(人文)教育本来应当是自由的,一旦没有了自由,把本应自由的文学欣赏变成了课业,变成了考试,学生不感觉恶心才怪。顺便说一句,谁要是逼迫我读莎士比亚还要写论文,我也会对莎士比亚感到恶心,不想读。对沃尔夫Virginia Woolf也是一样。

谢天谢地,我上学期间没有人指定我读她,所才对她保留了一些敬意和好奇。然后,我用了三十来年的时间试图接近她,终于把《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读完了,感觉她写得很好,超级好,果然是名不虚传,好作家好作品不是浪得虚名。

假如当初有人逼迫我读她,我一定要臭骂她,臭骂到现在,臭骂这个神经病死老婆子怎么写东西这么神经兮兮,这么颠三倒四,婆婆妈妈,碎嘴唠叨,烦死人,偏偏还有人说她多么多么好。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确实就是这么奇怪。

由英语教学想到法语教学、数学教学,物理学教学,我在想,怎么法语教学、数学教学,物理学教学没有大面积、大范围地教出恶心法语、数学、物理学的学生来呢?现在我能想到的唯一靠谱的解释是:因为法语、数学、物理教学的强迫性比较小。

不知您意下如何?

C.Planitia@catplanet
回覆津轻海峡@tsugaru_strait

——在美国(或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很多教育工作从业者抱怨,很多学生也抱怨,英语课变成了促使学生对英语感到恶心、对文学作品感到恶心的时间。

是的,甚至英國本土的學生也有很多對莎士比亞感到反感。我覺得很大原因是,許多老師教授哈姆雷特或李爾王時會忘記它們的本質是充滿互動和情感的戲劇,而不是一本本教科書。當時的英國平民在Globe Theater裏面觀賞演出的時候,一定對角色之間的衝突產生強烈共鳴,通過對角色/演員的喜愛感受到語言技巧的高超。

可是我當時和其他學生一起通讀哈姆雷特時,用的是 ’你讀一段,我讀一段,然後解釋你讀的是什麼‘ 這種枯燥到極點的教學方式。羅密歐與茱麗葉 裡提巴爾特與默克提歐相互挑釁的那一幕,照理說應該可以讓十幾歲的學生盡興互動扮演,但我們那時坐在那裡板著臉像機器人一樣讀出 “A plague o’er both your houses” 這種激昂台詞,現在想到會感到很可惜。

但這也不是老師的錯,因為教師的薪資普遍實在太低了,他們沒有足夠的動力去想一些新穎的方式讓學生吸收教學的材料。他們更願意搬一台電視讓學生把68年拍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從頭看到尾,自己可以坐在一邊批兩個小時的考卷。

那時我也是由於類似的原因對沃爾夫很不友好。我十六歲的時候被強迫接觸The Waves,當時第一印象也是感到很囉嗦,形容詞堆砌成山,直到十幾年以後才意識到原來是我讀的方式錯了 - 不能強迫自己從中去尋找整體感或故事性,而是要順其自然地把書裡的句子當作一個個美麗的碎片來讀和感受。我到現在還是相信,能在二十歲以前真正欣賞沃爾夫的人,都是文學或藝術天才 (或瘋狂的天才)。

至於數學,我想也是同樣,很大部分取決於教學的方式和教師的態度。英國總理Rishi Sunak 最近把數學變成必修課,未來也許會有很多學生抵觸吧(英國學生普遍數學比較弱)。物理學和語言由於一般在最後一年不是必修課,因此是有個人喜好的選擇,強迫性很小。

順便問一句,您的法語是什麼階段開始學的呢?您花了多長時間達到現在的熟練程度呢?我現在開始學習初級的義大利語,感覺是一條漫漫長路。

津轻海峡@tsugaru_strait
回覆C.Planitia@catplanet

您讲得太好了,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呐。感谢。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读到。

【順便問一句,您的法語是什麼階段開始學的呢?您花了多長時間達到現在的熟練程度呢?我現在開始學習初級的義大利語,感覺是一條漫漫長路】

我学法语富有戏剧性,喜剧性。我是在上大学作为必修课学第二外语时学的法语。本来我的日语不错,可以随便不用准备也可以拿高分。然而,学校规定得很死板,要求英语系学生第二外语必须是法语。

我偷懒不成,只好学法语。感谢学校的死板规定,我学了法语。当时确实脑筋好用,精力也旺盛,基本上可以过目成诵,随便玩着就学了。但当时的教学还是传统教学,只是从书本上学,所以口语和听力都不灵。完全不灵。

我学日语也是这样(只是听力口语比法语稍好一些)。但我曾经跟日语专业本科生一道参加他们的毕业考试,居然成绩名列前茅,让日本外教和中国教师感觉很惊讶。(哈,小得意一下。可怜的我这一辈子太平庸,可以拿来夸耀的事情太少了。逮着个机会必须猛夸自己,否则我都要怀疑我自己的价值了。)

再说我的法语,一般的同学把法语当作第二外语学过之后,基本上当年就返还给老师了。也就是说,忘得一干二净了。但我意外地发现,我居然学了就记住了。几年过后为了考研究生,我又参加了法语考试(我所学的专业必须要考法语),得分之高居然差3分就可以免修法语了。

我当时一个劲地臭骂自己混账,怎么就差那么几分没有过关,到头来还要重修法语。但后来发现,谢天谢地,幸亏差那几分不得不在研究院重修法语,得以遇到当时中国两个最好的法语教授。他们的学问,他们做学问的态度,他们的为人真叫光彩照人,让我受益终生,是大大超出简单的法语学习的益处。

实话说,我现在法语一点也不熟练,因为一直没有听和说的能力。我现在阅读法语,翻译法语,犹如考古学家研读和破解甲骨文,需要动用强力的逻辑和其他方面的知识来辅助。但如此阅读也不是没有好处,因为这样的阅读才算是真正的阅读,让我得以由此养成文本细读的习惯,让我受益匪浅。

说完这些,我还是要说,没有或缺乏听和说的能力毕竟会有很大的局限,因为在很多时候一些句子的理解是需要靠听觉来判断的。听力不行,完全靠视觉,靠文本、靠逻辑推理来判断有时候会发生判断错误或理解不到位的问题。这是必须时刻警惕的。(但话又说回来了,即使是我们听力好也会有判断错误或理解不到位的问题,只是这样的错误跟不到位的问题跟听觉缺乏导致的错误和不到位不同而已。)

回头再说您所说的当年学英国文学、读莎士比亚的经历。我想您说得很对,教师工资太低,导致太多的教师糊弄事,不愿意投入精力和体力进行认真的教学,更没有兴趣发挥创意来进行教学。我自己当过教师,深知语言/文学教学(或任何科目的教学),只要教师没有激情,学生是不太可能有激情或兴趣的。

在我看来,语言教学必须是让学生觉得好玩,觉得能学以致用,或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可以逞能,学生才有可能学得好。以您说的例子为例:

羅密歐與茱麗葉 裡提巴爾特與默克提歐相互挑釁的那一幕,照理說應該可以讓十幾歲的學生盡興互動扮演,但我們那時坐在那裡板著臉像機器人一樣讀出 “A plague o’er both your houses” 這種激昂台詞,現在想到會感到很可惜。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典型的例子。您指出的问题非常正确。

要是要我来教这一段,我会引导学生注意莎士比亚戏剧当中诅咒人的话、骂人的话,告诉学生人类从来都是相信语言是有魔力的,语言的诅咒是有效力的,因此骂人的话,诅咒人的话都是最有力道的语言;莎士比亚是语言大师,莎士比亚写出的骂人的话也是最凶狠、最恶毒的,花样最多的;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现在骂人最恶毒、最伤人的话是什么?

这么一问,学生立即就会来劲了,他们肯定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现在的骂人的话。然后我会再引导学生看莎士比亚戏剧人物怎么骂人,骂人之后有什么效果。就这样,学生可以把莎士比亚的语言跟自己的语言联系起来,把莎士比亚的戏剧跟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莎士比亚的语言当游戏来玩耍。

只有通过玩耍,玩弄文字,playing with words,语言才能学得好,文学才能学得好。但这样教学需要老师激情投入,需要创意,需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要想做到这些,教师缺乏积极性肯定就不行。

这是个问题。是个大问题。

附注:津轻海峡讲述自己学外语的经历看似是明显吹嘘自己多厉害,多聪明,实际上也是哀叹中国教育,哀叹自己早年大好时光被白白浪费。那种教育使脑筋好用的学生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他们明明有时间、有能力学到更多的东西,不但可以学会日语、法语、而且也能学会希腊语,拉丁语,顺便捎带上意大利语,但却没学到多少东西。

以上所说的学生【不但可以学会日语、法语、而且也能学会希腊语,拉丁语,顺便捎带上意大利语】并非戏剧性夸张。假如人家西方国家的好学生可以做这种事情,中国的好学生为什么就不能做呐?难道中国的好学生比西方国家的好学生脑筋缺一根或三根筋吗?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因为课本太简单,内容太少,到了考试的时候,同学之间在考试之前复习期间先相互考试,发现大家基本上都能把课本倒背如流。常常是一个同学提出一个单词,一个短句,另一个同学马上就能说出那单词/短句出现在哪一课,甚至哪一页,甚至能说出具体出现在哪一页的哪个位置上,然后双方大笑。

多年后想起上大学时的快乐时光,再看到自家的孩子在美国上学的情况,不禁痛感当初在中国上学白白浪费了那么宝贵的时间,那么宝贵的年华。在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在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有力无处用、得不到恰当的引导,真的很亏,死亏。死亏即终生难以弥补的亏损。

后来,中国出现了教育大发展,其中包括招生规模的大扩大,阅读资料(包括教本和课外阅读资料)的大增加,看似非常热闹。但窃以为这都是表面文章。但凡有点教育经验的人都知道,或者是有点开矿经验的人都知道,就算是你面对一座金山,你要是找不到正确的路径和矿脉,黄金就跟你无缘;就算是你拿到一本绝对好的名著,假如得不到恰当的指导,你阅读得来的收获也必定十分有限。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教育的所谓大发展,学校教育和补习教育占用学生自由时间的局面也大发展,填鸭行业大发展。坦白地说,这样的发展还不如不发展。我宁愿做一个无所事事的中学生或大学生,宁可把大把的时间用来睡懒觉或随便玩耍,也不愿意做填鸭,被灌注垃圾甚至毒药。所以,回首当年,我还是要说,那是快乐的时光,让我很怀念。

乌拉~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