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轻海峡
津轻海峡

喜歡研讀、細讀文學作品,鑽研文學翻譯,也喜歡把社會與政治當作文學作品研讀。

Matters是否在死漩中打轉?认真的讨论记录

(编辑过)
先前發表拙文“Matters是否在死漩中打轉”,目的在於引發嚴肅的討論。以下可謂嚴肅認真的討論記錄。不用說,這裡的討論還遠遠不夠詳盡或深入,諸多比房間裡的大象還要大的話題沒有提出,或只是一帶而過。希望看到更多的討論。
望洋兴叹

Worldme · 沃米@OneWorld

我觉得是一个时间和沉淀的问题。海外华人有6000多万,加上会翻墙的,也得有接近一个亿的潜在读者群了吧?然后这一个亿总体上网阅读的比例是比墙内高的。

除了时间和沉淀,SEO引流也很重要。我刚在知乎发文的时候,知乎也不行,Google上搜到的很少,这两年突然就常常排名靠前了。然后知乎变现的能力就越来越强了,收费文章就越来越多了。

Matters设计上是确实是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的,尤其是那些妨碍新人加入和留住新人的问题。伤心的是,官方似乎不是很在意,并不是很积极的听取建议和改进。最起码,官方应该每过一段时间发个征求意见的帖子,甚至还给些奖励吧?也许开发能力不够,知道哪些地方不足也没有资源改进,所以有些躺平了?

津轻海峡@tsugaru_strait

谢谢留言讨论。你提出了一些我认为是很好的问题。我想顺着你提出的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讨论。

——我觉得(Matters人气迟迟不见或不旺)是一个时间和沉淀的问题。海外华人有6000多万,加上会翻墙的,也得有接近一个亿的潜在读者群了吧?然后这一个亿总体上网阅读的比例是比墙内高的。

你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大图景,大远景,大愿景。但我认为这些景色还需要添加很多细节。英语世界有成语道:魔鬼就在细节里,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细节至关重要。

你说的那些大数字可能是正确的,你所说的在海外华人和中国国内翻墙的人当中喜欢阅读的人的比例可能比中国国内普通读者高也可能是正确的。但海外华人和中国国内翻墙的人是否会喜欢Matters就不好说了。中国有老话说:望洋兴叹。是的,即使潜在的读者众多犹如汪洋,假如你得不到他们,你就只能望洋兴叹,徒唤奈何。

——除了时间和沉淀,SEO引流(即利用搜索引擎的规则,主要通过对关键词进行优化来提升排名,获得更高自然排名的做法)也很重要。我刚在知乎发文的时候,知乎也不行,Google上搜到的很少,这两年突然就常常排名靠前了。然后知乎变现的能力就越来越强了,收费文章就越来越多了。

这里其实还是一个细节问题。知乎怎么就排名靠前了呐?它怎么就能在Google搜索结果上靠前了呐?

在另外一方面,西方的研究者发现,在很多涉及中国政治的、有关中国的关键词Google搜索结果中,中共的欺骗性宣传都是首选或名列前茅。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仅是牵涉中国,更是牵涉世界各国,牵涉全人类。这个话题太大,先不说它。

我们可以悬置这里的人类学、哲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或伦理道德问题不谈,只是单纯考虑Matters的问题,考虑Matters的宗旨问题。Matters的宗旨是:

致力搭建去中心化的內容存儲及分發系統,令創作不受制於任何平台,獨立性得到保障。同時,與 LikeCoin 基金會聯手,並支援多種法幣和加密貨幣打賞功能,作者得以將創造力兌現,永續創作。

这个用两句话来表达的宗旨显然是成问题的。第一句话等于承认Matters是了无新意的新技术,实际上还不如创作者用纸笔创作来得更稳妥和可靠。第二句话则因为当下的加密货币的名声狼藉而变得更加可疑。

——Matters设计上是确实是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的,尤其是那些妨碍新人加入和留住新人的问题。伤心的是,官方似乎不是很在意,并不是很积极的听取建议和改进。...

我认为你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大家都看得见的严重问题,这就是,Matters缺乏技术改进、设计改进,旧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新产品/新功能不是迟迟不见就是乏善可陈。

我当然知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发出批评很容易。但与此同时,作为一个普通用户,我也认为用户发出认真的、有根有据的批评也是贡献,也是美德,应当大力鼓励。

在我看来,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网络世界上,不断创新不但是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且也是生存的不二法门。两年前一度火爆的声音社交媒体网站Clubhouse在火爆了一阵之后由于迟迟不见创新,现在正在死漩中打转,每转一圈,高度就降低一层。这是一种景色,也是一个教训。

Kangarooo NetworkKangarooo Network@kangarooo

只要Matters解决不了被GFW墙的问题,流量就不可能上来。

在Matters写作的唯一原因,就是不会被删帖。

只要文字没有被删,你的文字总会被欣赏你的人看到的。

耐心点,别着急。

津轻海峡@tsugaru_strait

Matters这样子即使不被墙,也不会有人气。

社交媒体所谓的人气以及我们平时在社会上看到的人气是什么?就是信息的流通顺畅,一个人发现了什么好东西,许多人也会跟着注意到,也会跟着去欣赏。

然而,Matters的设计则是,你发现了什么好东西,别人很难知道,除非那个人是特别关注你的人,经常去查看你的字纸篓,检查你买东西的发票,追踪你的健康码。

换句话说,比如说,在一个比较理想的社交媒体中,如推特,如豆瓣,有人敬佩我的学识和为人,选择成为我的追随者,这样的人会通过查看我的时间线得知我最近对什么文章提出了赞扬或批评,从而得知我所感兴趣的文章,从而也会跟着过去看。这样,好文就容易传播开来。

然而,Matters的设计不是这样。我对任何文章发表评论或赞扬,我的追随者是看不到的,因为我没有时间线(所有的人都没有),我无论如何盛赞那篇文章,我的盛赞也相当于在一个小角落里有一只蚊子嗡嗡叫,对提升那篇我认为是非常好的文章的地位或知名度几乎没有作用。

这就是为什么在Matters上好文章和烂文章都是彼此彼此,读者寥寥无几,初来乍到的读者会认为这是一个垃圾文的网站。给人这种印象的网站是火不起来的。

这里还不是一个单纯的读者多少的问题。一篇好文章,假如能得到十几个、三五个认真的读者注意,写手和读者有互动,那就是功德圆满了。但Matters的设计让一篇好文基本上得不到十几个好读者的注意。这是个要命的问题。

Kangarooo Network@kangarooo

你所需要的就是现在互联网最大毒瘤:算法推荐。

每个人对“好”的评判是不一样的,所以只有算法推荐才能让你看到你认为好的作品,但这又会造成信息茧房问题。我认为Matters平台对算法推荐这一技术是保持非常慎重的态度,因为目前使用算法推荐的平台,比如抖音/twitter/facebook,无一例外是在给用户喂屎。

好文章不是免费的,看懂好文章也是有门槛的,因为上过大学的人并不多,并且上过大学又真正学到东西的人,凤毛麟角。

你说的人气,太功利了。我认为没有必要追求世俗的浏览量什么的,如果你的文章有营养,看到你文章的人自然会给你打赏。这就是Matters引入Likecoin的意义所在。

去中心化的内容平台运营方式与传统社交媒体有本质不同,我不在这里叙述太多。你可以看一下我写的文章,互相交流思路。

津轻海峡@tsugaru_strait

当然算法推荐是毒瘤。这一点我完全同意。

但我这里说的还不是算法推荐,即那种类似于抖音、TikTok,Facebook根据你的阅读记录和关注记录给你的推荐/推送。

我说的是社交媒体如豆瓣可以让我的评论出现在我的时间线里,这样,欣赏我的人品和学问的读者就可以循着我的评论去读我所评论的文章,好文章就可以被更多的人看到。

但在Matters这里,我的评论不会出现在我的时间线里。而且,我这里也没有时间线。所以,我拼命赞美某一篇好文章也只是在一个很难被发现的角落里的微声细语,我所欣赏的好文章不会因为我的赞美而获得更多的曝光。

这是要命的网站设计问题。跟算法推荐没关系。

【你说的人气,太功利了。我认为没有必要追求世俗的浏览量什么的,如果你的文章有营养,看到你文章的人自然会给你打赏。】窃以为你这几句话显然欠缺考虑。

你不能不承认,很多文章,一个人读和一万个人读,一千万,一亿人读的影响力是大不一样的。这里不存在什么太功利的问题。你必须讲功利。否则,那又何必上网呐?用纸笔写出来在朋友间传阅不就好了嘛?

【如果你的文章有营养,看到你文章的人...】,何以见得有营养?读者如何看到你的文章?在网络时代,这都是实际问题,不是嘛?假如你的文章不能让足够多的人看到,一切免谈。问题就这么简单。

不错,你可以说,不要太功利了。是的。我还是要说,何必上网呐?用纸笔写出来在朋友间传阅不就好了嘛?

Kangarooo Network@kangarooo

不要激动。我想表的意思是,Matters现在根本没有流量,用户界面功能设计的再好,文章也没几个人看。

根本问题在于GFW的封锁,以及Matters愿不愿意从技术上解决这一问题,解决办法并不难。

其次就是Matters到底是个什么网站,如果运营方只是定位于内容发布,你说的时间线什么的社交功能他们是不会考虑的。

所以,我觉得你暂时不要指望从Matters上能获得像豆瓣微博一样的关注度。把这里当成一个文档备份空间就好。

玩虚拟币WEB3概念的项目,通病就是想得多做得少,毕竟想法写在白皮书里就能圈到钱,何必辛苦做项目呢。。。

津轻海峡@tsugaru_strait

我没有激动,只是理性地讨论问题而已。

我想表达的意思是,Matters现在根本没有流量,用户界面功能设计的再好,文章也没几个人看。

由你这些发言来看,你显然跟我说的不是一回事。或曰,你显然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但我可以相信我知道你在说什么(并通过我反驳你的言说来展示我知道)。

你上面这段话显然是逻辑有问题的——你设计得不好当然不会有流量;即使是你有了流量,假如你改为一个坏设计,人家也会给你一个狗不理,不来这里了(流量丢了)。逻辑的结论——设计是根本。没有好的设计,一切免谈。

根本问题在于GFW的封锁,以及Matters愿不愿意从技术上解决这一问题,解决办法并不难。

请注意,我们这里谈的问题跟GFW(中共当局的信息封锁墙)的封锁无关。你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思想试验——假如不存在防火墙的问题,Matters能跟豆瓣那样的方便好文章脱颖而出的网站竞争吗?这的明显答案是:No,不能。由此可知,你在讨论眼下的问题的时候把GFW扯进来无助于澄清问题,只是施放烟幕弹。

【...以及Matters愿不愿意从技术上解决这一问题,解决办法并不难】,说得很好呐。你提出一个解决办法如何?或者,你是认为Matters的主事者愚蠢或懒惰嘛?请注意,我在这里没有讽刺你的意思。我真的是不知道这个问题有简单的解决办法,所以很想听听你的见解。

其次就是Matters到底是个什么网站,如果运营方只是定位于内容发布,你说的时间线什么的社交功能他们是不会考虑的。

你这是提出了一个好问题。赞~。

但赞完了之后,我想顺便问一句,你是否认为如果运营方只是定位于内容发布,那就是运营方糊涂——你凭什么预设大家要来看你发布的内容,鉴于你发布的好内容和糟内容都混在一起,用户到你这里来无从得知有趣的人在读什么文章,有什么评论?

一句话,如果你只是发布,只是把发布的东西堆积在这里,犹如你去一个出版社,出版社的人给你一份出版社出版清单,那个清单对你是没什么用处的;你要想发现该出版社出版了什么有趣的书需要另找地方。

“你可以按照出版清单自己找好书呀,” 我猜想你大概会这么说。我的回答是:理论上是可以的(假如你是专家,假如你有足够的时间),但实际上是近乎不可能的。对广大用户来说则是绝对不可能的。

觀察者 Denken@denkeni

这导致好的文章,导致您和我,我们大家各自关心的、爱读的文章难以出头,更难以流传,常常连个水花都没有就沉入海底,然后基本上就销声匿迹(後略)

單論 Matters 首頁上熱門,擴大陌生受眾的話,可以很簡化地說:文章剛發佈不久就「支持」是最重要的因子。反之可以說,若是讀者們「只讀不支持」,就幾乎沒有水花。

我曾经玩过中国的豆瓣网。豆瓣在中国是一个流量极小的网站,常常进入不了中国网站访问量的前250名。但一篇用心写成的不错的文章可以在豆瓣获得数十倍、数百倍于在Matters上获得的访问阅览。

Matters 應該很早就被中國牆了,必然無法快速擴展華文受眾流量;但待在牆內,也成為後來豆瓣受制肘的問題了。

津轻海峡@tsugaru_strait

我必须承认我是外行。所以,我在这里提出的可能是外行的问题。

但我可以说,豆瓣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人气榜上进不了前250名,但在那里的用心写出来的好文章获得阅读的数字常常是Matters上的几十倍或几百倍。我认为这是个严重的问题。

这就让我们需要知道豆瓣的用户是不是Matters的几十倍,几百倍?假如是,那就是说,Matters的表现或业绩比差得要死的豆瓣不差。这虽然不是什么好荣誉,但至少我们可以知道它不是最差。

但我很怀疑。怀疑归怀疑,最终还是需要数字说话。

有一点我可以确切地说,豆瓣的设计有他的好处。一个是版面更容易操控,版式也更多样化,Matters则相对较差。比如说,我要引用一首诗,每一行都是空格,而且是无法消除的空格,一首短诗也要占用一大片空间,很不好看。

另外,在豆瓣发表文章的写手可以通过评论自己的文章来使自己的文章增加曝光机会,因为评论可以出现在写手的个人网页和时间线的上头。但在Matters上,你评论自己的文章,评论只能出现在海底(你的文章的下面),读者需要有心打捞才能看到。这就使写手难以推荐或推广自己的文章。

我在这里谈的问题与墙不墙的问题无关。

Angela Chen@AngelaChen

你所提到好文章被掩埋,我也有同感。不過,Matters起家是政治及加密貨幣,這些文章較容易浮在上面,可能也是管理者的政策。

至於,看起來不怎樣的文章,有時卻有很多拍手或贊助,心裡雖不是滋味,但想想,這畢竟是個社交平台,獲得較多拍手或讚賞的,也許也較常讚賞別人。因此,我們不得不接受大多數作者就是我們的讀者這樣的生態,要不就冷眼旁觀,要不就努力與其他市友互動。

認清這些後,反倒不再在乎文章是否進入"精華"或被多人看到或拍手了。

雋永的文章永遠有人閱讀,只是不一定在這裡或那裏。

津轻海峡@tsugaru_strait

我其实对不怎么样的、粗制滥造的文章获得的拍手多并不怎么在意。我在意的是,在Matters这里似乎没有优胜劣汰的机制,导致烂文和好文没有区别,烂文甚至能获得更多的出头机会。

然而,在豆瓣那样的在网站,烂文出头、压好文一头的事情不太容易发生。但在Matters上则频频发生,导致读者难免认为Matters就是一个垃圾网站,不值得在这里浪费时间。

但实际情况是,Matters上确实是有很多好文章。但好文章都被埋在烂文里了。这是个很要命的问题。即使是讨论政治的好文章,如我非常喜欢的William的文章,获得的阅览数也屈指可数。

我想,像William那样的好写手近来不太在Matters上发表文章了,大概也是因为他不太想在这里浪费时间了。

Angela Chen@AngelaChen

作為一個寫作平台,Matters該更積極改善文章分類的問題。目前所有文章都混在一起,無論你喜不喜歡,都得被精華區的文章洗腦。因此,如果沒有天天上來,好的文章,實在不知道在哪裡。

此外,如要分出文章優劣,就要有審查制度,這與Matters或其他寫作平台目的是相違的,因此只能靠自己篩選。

我與Flora一樣,每天也會閱讀統計數據,看看是否錯漏了那些好文章。

津轻海峡@tsugaru_strait

我觉得文章分类不是问题。读者来社交媒体平台就是要眼观六路,开拓视野的。比如说,一篇好文,无论是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历史、还是时事或其他任何话题,我都会感兴趣,也会评论。

在豆瓣,我的评论会展示在我的时间线上。那些追踪我的人,认可我的阅读趣味和学识的人会跟着阅读那篇文章。于是,好文章就会这样脱颖而出。然而,在Matters上,我的评论则是石沉大海,我的追踪者根本就看不到,除非他每天来挖掘我。

这就使好文章很难得到注意,因为Matters的设计让使用者彼此孤立,除非有人给你留言或@你,否则你很难看到别人说了什么。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眼下Matters死气沉沉的局面,也可以看到烂文也可以获得不少点赞的情况。

其实,公平地说,烂文在这里也得不到多少点赞,烂文和好文获得的点赞都是差不多的,是随机的。

在中国的微信或豆瓣那样的社交媒体上,用户的眼光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说,一个用户比较有信誉,有眼光,有言说有理有据有趣的记录和名声,他点赞什么、评论什么,就会得到其他用户的注意。好文章就这样传开了。

但在Matters上,好用户的眼光和见识被隐藏起来,好文章跟烂文章都堆在这里成为大杂烩甚至垃圾堆。这就给用户一个很坏的印象。好的社交平台应当能让有见识的用户发挥作用。但Matters的设计则是让这样的用户跟无赖(是的,Matters上有专业无赖)平起平坐,甚至不如无赖,因为无赖会有执着,或带着任务奉命搅混水,引导舆论,骚扰某个特定的人。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