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轻海峡
津轻海峡

喜歡研讀、細讀文學作品,鑽研文學翻譯,也喜歡把社會與政治當作文學作品研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与自杀

(编辑过)
本文的标题或许应当写为 “‘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与彼岸世界”。但我担心读者看到 “彼岸世界” 或许会感觉很形而上,并由此敬而远之。写成 “‘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与自杀”, 又担心有些标题党之嫌疑。希望下文足以证明本文标题并非标题党一路。
大海,大海总是给重新开始!——《海滨墓园》,保尔·瓦雷里

在过去的30多年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的说法流行如此之广泛,显然已经使它在当代汉语(或曰,在当代中国人的口语)中升入口头禅甚至是成语的境界。

接下来我要稍微仔细地讨论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缘何得以如此流行,这一诗句片段在海子的以这一片段为题的短诗中究竟有什么意思,以及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首诗的局部和整体呈现出哪些明显的含混、矛盾,变调。

在讨论中,我也要简单地(蜻蜓点水式地)讨论自杀以及彼岸世界对人们的吸引力的问题。

激发我写出本文的灵感来自我与网友C.Planitia的讨论(见,海子的诗歌——由翻译进入细读)。在这里要首先向C.Planitia致谢。

***

千百万人根本就不了解诗人海子,甚至对海子的名字都不熟悉,但他们却可以在多种多样的语境中驾轻就熟地使用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且还自以为用得恰到好处,毫无违和感,很能表达他们或认真或调侃的心境。

对语言、文学、政治学或政治科学等领域的研究者来说,研究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跟研究 “图样图森破” (英语 too young too simple 的音译)一样有趣,而且这种研究也同样可以有实用的价值和理论的意义。

 “图样图森破” 的梗来自统治中国的中国共产党前领导人(即江泽民,江用蹩脚的英语 too young too simple 来教训香港记者,由此成为国际笑话和中国人的笑话,“图样图森破” 由此成为中国的全民娱乐,且娱乐至今)。因此, “图样图森破” 的研究或讨论多是偏重于政治学和政治科学。

在这里,我将把我的注意力集中于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一诗歌片段的文学方面,讨论这一片段为什么会如此广泛流行,以及以这一片段为标题的的那首海子抒情短诗当中的一些修辞手法或造句用心。

这里的讨论虽然将侧重于文学,但也不排斥科学。我希望这里的讨论是文学与科学的结合。

这里所说的科学(science)是取其最基本、最基础的意义,即了解基本事实的努力。我之所以力图在研读文学文本时除了进行文学的解读之外还要从科学的视角来探讨问题,是因为我认为并相信 “最简单的解释是最好的解释” 之说不但适用于科学,也适用于文学。

我认为太多的文学解释之所以虚弱、缺乏解释力,就是因为它们太复杂,而且常常需要太多的额外解释;解释者太执着于拿出一个解释而不肯承认自己的无知或知识空白。这种态度无疑会降低而不是提升解释者的说服力或公信力。

希望本文可以清晰地显示,读者完全可以统合文学和科学的视角来揣摩和解读诗歌文本,把诗无达诂的文学阅读态度与欣然承认知识空白的科学研究态度融合起来,融会贯通,并以此获取扎实的新知,发现可以开拓视野的新思路,而不是人云亦云,或云里雾里说一些了无新意的车轱辘话。

***

现在先说说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之为什么会如此广泛流行。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在当今中国显然不但已经成了海子的代词或名片,而且也成为大众共享的一种意象,愿景。人们在日常话语中提及这种愿景就像是提及 “极乐世界” 一样可以是认真的,也可以是调侃的,还可以是认真与调侃两种成分的混合,两种成分的混合比例可以随着说话人的语境和心境的千变万化而变化。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之为什么会如此广泛流行?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是简单的,甚至是不言自明的。但稍微细究一下则可以发现,答案并不简单。

作为一个研究者,我曾经就这个问题跟一位来自中国的且对当今中国的媒体环境相当熟悉的作家进行了一番刨根问底式的问答探究:

问:大概没有多少人能够把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那首抒情短诗全文背诵下来。但他们都能朗朗上口地说出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为什么?
答:不就是因为它朗朗上口嘛。大家一听就记住了,就流行开了。
问:可以朗朗上口容易记的说法或诗句多了去了,为什么都没能这么广泛流行,或者说,为什么没能这么被广泛引用呐?
答:很多流行的说法能流行开来,其实也是因为碰巧,并不是因为它们有多妙。你说,“我爱你,如同老鼠爱大米” ,这种傻乎乎的歌词怎么就能流行了好一阵呐?还不是因为碰巧了嘛。在互联网时代,什么话题,什么词语一下子火起来常常是机缘巧合,说不出什么原因。
问:你所谓的碰巧或凑巧,意思就是没法解释。但我还是想让你无论如何拿出一个解释来。请你开动你的想象力给我拿出一个解释来,好不好嘛?
答:你真执着,我也是服了你。好吧,再给你一个解释——海子之所以被广为人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之所以被广泛引用,是因为他有一帮死忠的朋友或粉丝一个劲地不断地力推他。
问:拥有死忠的朋友或粉丝力的作家或诗人很不少,怎么他们的力推没有把他们的死忠对象推得像海子的这个诗句一样广为人知呢?
答:那是因为海子死了,而且是死于自杀,所以他的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的诗句才格外引人注目嘛。
问:这就又回到了我的老问题——死了的人、死于自杀的人多了去了,怎么他们没有什么生前发表的片言只语可以像海子的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的诗句一样这么广泛流行开来,这么被广泛引用呢?

以上的问答既是文学的问答,也科学的探究。绝大多数这种问答或探究最终都是以探究者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或知识空白而告终。但认真的研究者不会就此拉到或躺平,而是会继续探究并得出有趣的研究成果。

比如,海子的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个诗句片段之所以几十年来拥有不同寻常的人气是由于多种原因,其中包括它易于记诵,机缘巧合,粉丝力推,人们对故人之言格外重视等等。在导致这个诗句片段广泛流行的原因当中,到底哪一种原因的权重最大(哪一种原因最给力),哪一种原因次之,哪一种原因又次之,通过这种对比量化研究就可以为当今中国社会和文学风景线的勾勒出一幅错落有致、细密有致的图画。

***

毫无疑问,诗人海子选择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种局面使他留下的诗歌,尤其是后人以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为题的明显是与今生今世告辞的抒情诗平添了一言难尽的意义和分量。

中国古人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死者的话之所以比较受重视,一方面大概是因为中国古人所说的道理(即将死的人给身后人留的话多是肺腑之言,而且多是出自无可争辩的善意,因此需要重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杀(即通过自己的力量进入一个未知的或许是更好的世界)是一种常常令人感到诱惑的心理冲动。

自杀之所以有诱惑力显然跟死亡所标示的彼岸世界的神秘莫测有关。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选择死亡以抗议对他所谓的不敬神和败坏青年的审判和判刑的不公。他在从容赴死前给弟子留下的遗言是:“离别的时候已经到来,我们要各走各的路了。我要死,你们要活,两条道路哪条更好,只有神知道。” 

苏格拉底所说的话常常是可以让人永久回味。这些关于生死的话就是。

苏格拉底(实际上是他的弟子柏拉图)的这些关于生与死的话可谓语重心长,一方面很符合中国古人所说的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的道理, 另一方面也富有上文所说的诱惑力,即死亡(彼岸世界)的诱惑力。苏格拉底 / 柏拉图并没有特意凸显或鼓吹这种诱惑力,但这种诱惑力却好似可以不言自明,对很多人有一种难以言喻、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顺便说一句,苏格拉底最后之死虽然可以说是他杀(被判处死刑、以被迫饮用毒药致死),但也可以说是死于自杀,因为他本来完全可以逃走避免一死,而他有可靠的朋友也有可靠的途径帮他逃走,而且,当局也不很在意他逃走。但他选择留在雅典,选择死亡。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之死也可以说是死于自杀。

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在其日记以及小说《安娜·卡列宁》中描述了一种原因不明的具有强烈诱惑性的自杀冲动——他(以及《安娜·卡列宁》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列文)身体健康、生活幸福(至少按照世俗的观点或实际的生活标准看),然而,他却起了一种强烈的自杀冲动或欲望,以至于他长时间要有意识地躲避火枪或绳索以避免冲动得以付诸实施,由此走上不归路。

英国诗人和i戏剧家莎士比亚在其著名的悲剧《哈姆雷特》中对死亡的境界的描述也展示或透露了同样的神秘诱惑力。莎翁通过该剧的主人公、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之口如此形容那个彼岸世界——“那片未曾被人知晓的国度,没有旅行者从那里归来(The undiscovered country from whose bourn / No traveller returns)”。

说到大海,读者就不禁要想到彼岸,彼岸世界。或许,海子的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之所以受到众多读者的重视和喜爱,也是因为死亡的境界即彼岸世界对人有吸引力、诱惑力——这种诗句片段虽然看似、听似充满阳光,但它是来自一首辞世诗,因此死亡的阴影实际上是跟阳光纠缠在一起;这种纠缠令人心动,动心。

***

接下来我要说说以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为标题的抒情短诗当中的一些修辞手法或造句用心。这种解说当然属于文学解读。这种解读我在拙文 “海子的诗歌——由翻译进入细读(拒绝附庸风雅)” 中以及拙文下面跟C.Planitia的讨论中做了一些。本文将尽力避免重复我在那里说过的话。

与此同时,我要在以下的文学解读中尽力遵循科学解释的信条,即追求最简单的解释,因为我相信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最好的、最给力的解释。

我的解释将尽力以海子这首诗歌文本为依据,尽力避免牵涉文本以外的社会或思潮之类的因素。那样的牵涉我认为会导致诗歌欣赏解析很容易变成言不及义的作者生平或历史(文学史)综述,而海子之所以是一个诗人是因为他的诗而不是他因为他的生平经历——我们知道,很多跟海子同时代、跟他有类似生平经历的人没有写出类似于海子诗歌的诗歌,甚至从未写出任何诗歌。

为了方便讨论,先把海子的诗全文抄在这里: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首抒情短诗是海子自杀前不久写的。从许多意义上说,读者可以保险地认为,这是海子的一首跟这世界告别的抒情诗。

自杀者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留下遗言 / 遗书的,另一类是不留的。对文学研究者而言,留和不留遗书的写手各自有他们的看点。(是的,观察分析自杀者及其文本可以不是病态的好奇,而是十分正经的文学研究或科学研究。)

就没有遗言或遗书的自杀而言,死于自杀的日本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的一种说法广为流传:“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川端康城所谓的无限的活大概是指自杀原因不明,人们议论不休,自杀者由此得以成就一种永生。

但观察普通读者或批评家对川端康成自杀的各种议论和评论可知,有关的议论言说难免给人游谈无根的感觉。的确,自杀者在外人事先看不出明显的迹象、或人们对其个人情况也几乎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自杀,死者身后的人议论自杀者的心态或自杀原因就必然是缺乏根据的。

跟川端康成自杀形成明显对照的是海子的自杀。海子在自杀前写下好几首透露其自杀意图的诗歌,其中就包括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首抒情诗。文学读者和研究者读这首诗虽然不能确定他选择自杀的原因,但因为有文本在,至少可以有根有据地分析并确认其话语的意思和表现手法。

***

关于海子的自杀,有一些事情或道理读者是可以确定的。假如以自杀的日本著名作家为参照,海子的自杀显然不是川端康成的那种刻意不要留遗言的自杀,也不是川端康成的弟子三岛由纪夫的那种有意选择在身体健康和事业成就鼎盛时的自杀(三岛由纪夫认为,在身体和事业鼎盛时自杀是美事)。

此外,读者假如细读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个广为人知的诗句片段,可以不用太费力就可以想到或察觉,虽然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个诗句片段人们耳熟能详,看似或听似自然而然,其实并不自然,因为在 “面朝大海” 之后接续 “春暖花开” 是突兀的而不是自然的。

 “面朝大海” 之后自然的接续可以很多,如,愁云惨雾,惊涛骇浪,一片灰暗,反光耀眼,水光接天,白云飘荡,渔帆点点,遥望海岛,眺望轮船,等等等等。也就是说,面朝大海按理说看到的应是天空和水而不是花,因此,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是把两种风景,两种心境,两种视角硬性地、出人意料地并列起来,连接起来。

这种突兀的并列连接使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个诗句片段给读者带来一种奇妙的、微妙的、乍看好似自然、细想则一点也不自然的陌生感。

使寻常感觉或景色陌生化是文学表达的家常便饭。所谓的家常便饭就是百吃不厌的饭。陌生化使寻常的文句、诗句平添耐人寻味和咀嚼的劲道。

读者需要注意的是,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个诗句片段在这首诗中出现了两次。它第一次出现时比较贴近现实——海子声言他要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然后再说,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一行诗句的时态很是有趣。从这首诗的文脉来看,这一节始诗中的所有动词(即做、喂、劈、周游、关心、有)都应当是将来时(即 “我将/我要做,...”),但海子却避免使用可以明显显示将来时的词语,从而展示了他力图使将来与现在合一,梦想与现实合一的意图。

但到了这首诗的最后一节,诗人又写道,“...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种写法又把将来与现在、梦想与现实明显地分裂开来又并列起来,显示了海子思想和思绪随着这首诗的抒情叙述的进展更加偏向于非现实和彼岸世界。

***

通读细读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读者可以看到从局部到整体这种分裂和并列贯穿始终。例如第一节,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假如说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那么,在今天剩余的时间(可能是20个小时,也可能是两分钟)这首诗的说话者又是一个什么人呢?这首诗的第一行就这样展示了一种令人感到困惑和难以索解的分裂和并列(并列也可以是对立,跟分裂相通)。

接下来的两行,“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进一步展示了分裂和并列——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显然是指一种穷困的、只能求得基本温饱的生活,过着这种生活却想周游世界明显是痴心梦想。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拥有一座众人羡慕的海景房,“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更是不着边际的梦想了。

诗人/诗歌说话人当然有权诉说自己的梦想。但读者需要注意,这里显然是不着边际的梦想是跟喂马、劈柴、粮食、蔬菜之类的现实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是一种不由分说的强行联系,恰如人们在绝望中可以突然产生最美的幻想。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著名的安徒生童话 “卖火柴的小女孩”。

就分裂和并列而言,这首诗的第二节跟第一节一脉相通: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既然 “我” 是幸福的,为什么要对亲人保密,保密到明天?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诉每一个人?有什么必要?这都是不解之谜。

“幸福的闪电” 当然可以是灵光一闪的更为诗意的说法,但转瞬即逝的闪电或灵光也难免让心智正常的人感觉不靠谱。试问我们当中有谁愿意相信这样的闪电或灵光并根据它来制定我们今后三天或三年的计划?在这里,海子显然是有意无意地展示了一种反讽(irony)。

到了最后一节,这首诗的说话人(这说话人可能就是直抒胸臆的海子,但也可能不是,而是这首诗的作者海子操控的诗歌说话人)明确跟这世界告别,跟诗人告别,宣示这尘世或尘世的幸福已经跟自己无关,他决意进入一个更好的世界: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要)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这种事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事情只能发生一次,而且已经在遥远的古代发生过了。

总而言之,海子的这首诗所展示的信息说辞非常超脱现实,非常分裂,这就来了一个问题: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人喜欢它,还有这么多的人感觉它非常励志呢?

这里的简单答案或许可以是,思想矛盾,心理矛盾是人的常态,在困境中梦想美好是人的常态,因此这首诗才能如此获得众多读者的共鸣,才如此励志。

***

海子写了很多诗,很多我读不懂,只有这一首算是我自认为大致读懂了。这里所谓的自认为读懂了是指,我自认为我可以大致不差地解释这首诗的字面意思,基本意思,言之成理地解释这首诗的每一行,每一句,每一个词。

但还有很多海子的诗句我读不懂,如,

村莊,在五谷豐盛的村莊,我安頓下來
我順手摸到的東西越少越好!
珍惜黃昏的村莊,珍惜雨水的村莊
萬裏無雲如同我永恒的悲傷

很希望有人出来将这样的诗句解读一番,哪怕其解读只是一家之言甚至是一偏之见,也聊胜于无,也会给读者启发,只要解读是出自诚意,不是蓄意欺诈,不是胡说八道或抖机灵耍聪明。讨论文学问题跟讨论科学问题一样,需要诚意和诚信。是否真诚、诚信不但是道德伦理问题,也是时间投资的经济效益问题——跟一个没有诚意的人讨论纯属浪费,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