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熊老師
有熊老師

「有熊老師陪你教數學」

「上課」、「考試」、「作業」 哪裡出了問題?

有網友表示,羨慕外國學校的老師常常「帶學生一起,討論一個主題」,而台灣的教室裡主要都是老師講解;甚至當老師設計了一個教學主題、要學生交報告、作觀察研究時,學生的參與度反而不高…… 以下是我的回應:

1.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翻轉教室」? 大既兩三年前在台灣教育界還討論得很熱烈。

「翻轉教室」的原理就是,老師事先把「上課解說」的部份錄起來,讓學生把「看影片 (預習) 當作業」,而課堂上可以準備一些較具挑戰性、應用性的問題,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利用影片裡教的知識去分組討論 -- 活化教室內的上課氣氛。

簡單來說,老師和學生們既然湊在一起,就應該多做一些「有彼此互動」的事;那些「老師講給學生聽」的內容,讓學生回家去看影片就好了。 這個概念是挺好的,但……

實務上,首先是學生回家未必都有看影片;然後,隔天的課堂上,因為是討論形式的,就會出現「學霸帶起全組的節奏」,那些學習進度較慢的,反而會完全沒學到任何東西

-- 甚至「帶節奏」的未必是有天賦、有興趣的學生,凡是「補習班已經教過了」的學生,都可以輕鬆輾壓「充滿好奇,但一時間想不清楚」的同學;而本來應該出現的「討論」也就可能是眾人抄一人的答案而已。

總之,雖然不至於到「被捨棄」,但「翻轉教室」的理念,尤其是在數理科方面 (國文、社會科的實踐比較成功) ,因為各種的現實問題而被教師們觀望、或改良,而不再像它剛被提出時那麼讓人嚮往了。

.

2. 多分享一個常見的案例;許多人在檢討國中理化教學的時候,都會說國中國化太重視計算、考試,太少「帶學生做實驗、觀察、紀錄」。

但是呢,許多新老師一開始其實都會案排實驗課,只是實驗課一開始,學生都在聊天;老師講解實驗也沒人聽,開始操作後還會有人跑來問「老師,要做什麼」,不然就是抄隔壁的、或是看課本上的實驗結果去填,然後還是聊遊戲、聊直播、開黃腔,甚至聊到追逐起來 -- 在實驗室裡追逐多危險啊。

了解物理、化學史發展的都應該知道,歐洲的化學發展,和他們不斷用器具、流程去改良「實驗精密度」習習相關;做得不嚴謹的實驗數據、現象當然就不會準確,然後老師也沒那個時間讓學生同一個實驗做三四次直到準確為止。 學生看一台滑車滑過去,用肉眼看不出加速度的二次函數的關係,紀錄數值也可能因默數秒錯的誤差而出錯……

總之,最後就變成「大家來看影片,影片裡有人示範精確地實驗和結果」 -- 但,既然是直接看人家做好的結果,就連「認真的學生」都可能會覺得「那我不如直接看課本」…… 老師安排看影片,有時候還是為了「要有實驗課」好作交待而已。

.

3. 那麼上面說的,是老師的錯嗎? 我不覺得老師有做錯什麼。 有許多網友說這是「華人社會」的現象,我認為華人社會並非老師不愛做實驗、也並非學生不愛做實驗;大家去看美國電影、影集,那麼多化學老師在帶實驗課、那麼多文學老師在認真講解文學,劇中學生也沒幾個認真聽的。

我認為「華人社會」和歐美的不同,可能只是在於「華人教師 追求 "讓大部份學生多學到一點" (成績好一點)」 -- 當你叫學生去看補充教材「出殯現形記」時,你知道有一半的人沒看;當你在台上情感豐沛地讚嘆作者筆法時,你知道學生只有1/4 (不到) 在認真上課,那你會不會改變教法?

你會不會,為了要讓學生參與、投入,最後還是說出「這個我會考」?

一方面是「讓大部份學生多學到一點」,可能就犧牲了「可以更投入、更有興趣和天份」的學生,他們也只能學習較枯燥、重覆練習的課程; 另一方面是「大部份的學生」既然本來沒有那麼投入,那他們「多學一點」的過程,事後回想起來可能是不愉快的;但…… 所以我們要放棄中、後段的學生?

事實上,如果在台灣,真的有老師情感豐沛地講解課外教材,那他大概會被學生問:「這個會考嗎?」,他的學生在下課可能還是得去補習,並對家長抱怨「不補習沒辦法啊,我們老師上課都在聊一些不會考的」

如果有人說,華人小孩子一定要「會考的,才願意學」,我會說,其實歐美的小孩也一樣啊,我們在電視、電影裡最常在下課前聽到的也是「每個人都要交報告」,或是下課後老師遇到學生對他說:「你之前的報告沒有交,我只能給你D」

對,歐美的老師也許沒那麼重視考試,但他們一樣要試著「逼學生去投入多一點」 -- 如果不在乎學生的學習情況,也談不上是個好老師了。

而華人世界,也許是因為考試的習慣吧,讓老師、學生、家長 都變得「更敏感」,就好像幫水族箱裝上溫度計一樣,既然會一直看到數值,你就會一直想要控制溫度在合格範圍 -- 老師 和 家長都會「更想讓學生多投入一點」;而學生既然被要求花很多時間在學習上,當然就會有反彈、會覺得「不考的,別花我的時間」。

這是好還是不好呢? 其實……很難說。 不要用統一考試去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效、教師的教學成效嗎? 其實歐美也有在檢討「老師的教學到底有沒有效」、「老師的教學能不能讓弱勢翻身」這類的問題 ,透過統一考試去評估學生、老師的成效,其實也是有好處的。

以上這三點,我不會去抨擊學校教育,並不是否定「實驗」、「討論」的重要性,而是我沒有看出來「該從哪一點切入,才能改變它」。

.

4. 但有一點,我是期期以為要改變的。 就是台灣現在很普遍的「安親班文化」 -- 安親班托幼是必需的,我所指的「安親班文化」是指家長普遍有一種「功課應該在安親班做完」的要求。

因為有很多家長覺得「我也不會教」,或是本身嚮往愉快溫馨的親子關係、不希望自己和孩子的相處時光裡「小孩都在寫作業」 -- 但本身又不能接受學校老師在連絡簿寫上「學生作業未交」;於是轉向希望安親班要幫小孩把作業輔導完。

說「輔導完」,其實更像是把小孩作業「解決掉」;就像「你一整個上午帶小baby,為什麼沒有幫他換尿布?」一樣,我們常常看到家長不滿安親班「為什麼沒有讓小孩 (在回家前) 把功課寫完?」

安親班既然被這樣要求了,當然就演化出「叫小朋友交出所有的學校功課,在回家前讓他寫完」的SOP。

學生寫太慢、不會怎麼辦? 老師寫給他看、「寫給他抄」、不寫要打手心;我看過老師抓著小孩和家長對質「你是不是跟我說今天沒作業?」的,也看過老師拉另一個同學說「你盯著他寫,他沒寫完你也不能去玩」的。

這個文化演變到後來,連學校老師都開始說:「你不是有上安親班嗎? 你們安親班老師怎麼沒有要你寫完?」

當然,家長、安親班老師、學校老師 都有自己的苦衷;但 在這個文化底下,作業變成一種髒東西,「不要帶進家裡」、「是你的責任」,大家好像忘了一開始為什麼要出作業……

.

其實我覺得……

能把作業指導得最好的,是學校老師。

在學生有不會的時候,學校老師可以說「這個就是我上課的時候說的……」

學生的學習進度落後時,學校老師可以「改出簡單一點的」;學生聰明但沒耐心反覆練習的時候,學校老師可以出進階的問題、讓他在進階題裡練習使用基本知識。

我自己本身是家教,我也出作業給學生、都會附解答給他們;我跟學生說「作業是一種溝通,我要透過作業知道你會了什麼、還不會什麼。 所以寫錯了不用「全擦掉訂正」、計算過程盡量寫上去;不會寫的就圈起來問、真的沒有空就先不寫,用猜的、抄解答的都只是在誤導我而已。」

即便是這樣,我還是花了多時間在提醒學生「學會的東西要內化(變成自己思考的一部份) ,就要透過寫作業時去練習」、「不要稍微想一下就說不會、空著,要我再講一遍,這樣是不珍惜我的時間」

我的意思就是,「出作業的人」才能把作業的功效發揮到最大,他能教學生「我出這個作業的意義」、他能讓學生體會「這個作業真的對你好」、他能配合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作業,也知道「什麼我們已經教了、什麼還沒教」。

學校老師是最適合帶學生寫作業的,我們明明知道孩子「準時放學」之後是各自去安親班;那為什麼不乾脆出錢 提高國中小的師生比 (讓班級人數變小),同時讓放學時間延後,請學校老師帶孩寫做完作業再回家呢? 這是,我的想法啦。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