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熊老師
有熊老師

「有熊老師陪你教數學」

大人就是愛說教

沒錯,我也是大人,所以我也愛說教 ^^ ,這篇就是要跟大家分享「說教兩大忌」和「三招秘技」

第一忌:你不是真的為了他好,你只是不爽

如果說教的人不瞭解、不能掌握自己的情緒,那聽你講話的對象一定看得出來 — 是的,就像你常常看穿那些「向你說教的人」一樣。

所以在說教之前,要先問問自己,你到底是想讓他理解、習慣、落實某些「道理」呢,還是你只是忍不住想罵個爽? 如果是前者,那你要瞭解到,通常「開口教訓人」是最沒效、對他沒什麼好處的 — 如果真的是「為了他好」,那就別教訓他,尤其是在你心境不平和的時候。

哦,那所以小孩子都講不得嘍?

.

秘技1:「講八卦」比「教訓」有效

我以前在成功嶺的時候,聽到隔壁的同袍在聊天,因為同一梯大多是同鄉一起進去的,所以大家都住在龜山附近
甲:「你住龜山哦,龜山我也很熟啊」、
乙:「啊你有去大同那裡,你跟人家說阿明,人家就知道(你是我認識的)」、
甲:「那你有認識阿昌嗎?」
乙:「哦,有啊,就加油站的阿昌嘛」
甲:「加油站…… 你記錯了啦,阿昌是洗車的啦」 乙:「是嗎,沒有啦,阿昌吶,阿昌怎麼會是洗車的……」
我當時心裡想「你們兩個講的是同一個 “阿昌” 嗎?」
然後兩個人似乎都沒有發現這點,就某乙想要證明「龜山我混得很開,你說誰我應該都認識」 、 
然後某甲也想表達「龜山我也有認識幾個」這樣; 兩個人就一直兜來兜去,(在混的人都很喜歡這種話題)
就這樣也可以再聊了兩分鐘,後面一分鐘主要內容是「改天約喝酒啊」、「好啊來喝燒酒啊」、「對啊,約喝燒酒啦」……(隔個幾秒)…… 「來約啊」、「要不然改天我再去龜山找你啦」、「好啊,來喝酒嘛……」
我的天吶,兩個人花整整一分鐘講同樣的一句話,甚至連「平常都喝哪種酒」都沒有聊到。
我都說,這些人不見得笨,他們是「不知道 “要怎麼想一件事”」 。
如果我說:「最近聽說景氣不好」 你能想到什麼?
其實你不是完全都沒想到東西、其實我們都學過 why、how、who、when「為什麼景氣不好? 有多不好? 誰說的? 你是指哪段時間?」 但你還是說不出個什麼。
這些邏輯就像道路的方向,而知識記憶就像地名、招牌;如果你沒記住招牌、不知道地名、街景;光是有方向「先左轉、然後直走、然後右轉」 是沒辦法走到目的地的
 — 而且事實上,你跟本不會開始走,就像你對於「景氣」知道的太少,所以根本接不上話一樣。
我同梯的那幾個,你問他「威士忌 和 白蘭地 差在哪裡」他可能也講不出來,更不用說其他的事情;
知識的量太少了,跟本沒辦法聊起來,只能一直兜圈子、然後一直怕被別人瞧不起,要強調自己認識很多人。

像這樣,「我之前遇到過」、「我有一個學生啊,他……」都是我常會閒聊的主題。

除非我已經有把握學生「願意聽我說教」了,否則如果有一個「道理」是我希望學生知道的,我會謹記三個原則

◎ 不講他、不講他(朋友)的事,講別的成年人的事、講自己的人生經驗。

◎ 不在他「會懷疑我是特別在講他」的時候講這件事。 ◎ 盡量讓他「自己有感想」。

我要讓學生知道,我希望他「變成怎樣的人」、「不要變成怎樣的人」;我不需要指著他講、只要讓他 看看別人的樣子 就行了。

再分享一個我常和學生聊的事,就是關於網路遊戲:

我自己學生時代也玩網路遊戲,高中的時候玩「天堂」,大學的時候玩「EQ」,也玩了很多單機版的遊戲、FB的免費遊戲;
但是後來啊,我發現「每日任務」解完總是要很久、而且好不容易拿到的寶物、角色,一改版就變弱了、或是跑出一大堆更強的;
然後遊戲裡的道具價格越來越貴、而且用遊戲裡的金幣能買的一定爛很多……
我有的時候就會想:「搞成這樣,就不怕人家玩不下去嗎?」
嘿,還真的不怕呢! 一款遊戲剛開、要衝玩家人數的時候,或是你剛開始玩的時候,你可以一直解任務、一直升級,這是因為他門要讓玩家習慣去玩這款遊戲,這個叫「黏著度」;
等到玩家人數變多了,黏著度也高了,這個時候你再登上線,他還要浪費伺服器的空間和流量去處理你的遊戲數據,然後你一毛錢都不花,對遊戲公司而言,你是一個會害他賠錢的玩家
 — 說實在話,有很多遊戲到了中後期,真的就是在「逼走免費玩家
很多人傻傻的、我以前也會傻傻的,想說「人家要花錢、我都不用花錢就練到50級」覺得自己很厲害
 — 其實在遊戲商人眼裡,就是個賠錢貨、就是在害他賠錢。
如果這種不花錢的賠錢玩家比例還不高,他整遊戲有收支平衡的話,那ok、放著;但是只要哪天他發現不賺錢了,馬上就再出更高等的道具、怪物,然後每日任務變得超難,就是要把不花錢的逼走啦。
那假如說,好啊,那我就花錢啊 
— 其實我以前也儲值過,花了錢買道具,然後轉輪盤 ;
( 附帶一提,其實網路遊戲的那個輪盤大部份都是轉假的,你點下去的那瞬間就用程式算出來你得什麼獎了,盯著看它轉的都是傻子)
那花了錢,就玩得很開心嗎? 我想大概有花錢儲值過的就會知道,花了錢更空虛,因為你買到的東西,哪個時候他一改版,就又不值錢了。
甚至呢,絕大多數的遊戲都沒活過五六年,一開始熱門的時候,他們伺服錢也開了、工程師也聘了,等到玩的人變少之後,首先就是趕走不花錢的玩家,然後還是賠錢的話,就裁員、不更新,最後就是整個遊戲停掉
 — 把人和機器移去開放下一款遊戲,再從頭賺一次啊!
所以我就說,是「把自己的快樂,交到別人的手上
玩遊戲,就是「花錢買快樂」、「花時間換快樂」 呃…… 這件事本身沒有錯,我們本來就會追求快樂; 你想通數學題目,也是得到成就感、也是快樂。
但是…網路遊戲的這種快樂,完全是掌握在遊戲商手上的;你還有更多錢的時候,來吧,再儲值一點、我就再讓你爽一下,還附贈摸彩哦! 等到你沒錢了、而遊戲商還想再賺錢的時候呢…… 就只好讓你難過嘍。
所以就是,空虛啦。
但是有一些快樂,它的副產品是可以累積下來、讓你以後更容易得到快樂的;比如說生意成功賺到錢、練跑步拿到獎牌而且身材變很好、寫數學考高分而且學會的知識可以用到下一章、談戀愛很開心然後就結婚生子什麼的。
我現在很少、但是偶爾也是會玩一下網路遊戲;就是一種「互相利用一下」的心態。 只要我發現,我開始為了這款遊戲,在規劃說「幾點要開一下、幾點要打哪個副本」 — 如果我發現它改變我原本的生活作習;
那代表我把,本來用來追求一些「可以累積下來的東西」的時間,拿來換取這一點點的快樂了 — 我就會把直接這款遊戲砍了。 因為我覺得……不值得

所以,我其實是一個很常說教的人,只不過我的說教往往是在「閒聊」之中、是沒來由的、是別人的事、是「學生自己也有過這種感覺」的、是逼真生動的。

在對話裡,補充一些商業知識、現實面、尤其是和遊戲有關的事;然後把「玩遊戲」讓人感到空虛的那一面具體的、生動地描述出來。 — 而不是像某某手冊上面一句話寫「要瞭解虛擬世界一切都是虛假的」。

因為我是在講「我自己的經驗、我的做法」,所以學生聽我說教的時候,比較不會覺得自己正在被「教訓」、不會有防備心態。

.

回到這一段的主題,一個很好的檢查指標: 「如果你真的是為了他好,那你想想,現在講、講這些,真的有效嗎? 對他而言最好的時機嗎?」

能夠忍住、不在自己不爽的時候開罵,是順利「說教」的第一步。 然後才是找到適當的閒聊內容,在他們沒有防備的時候,慢慢地訴說你的價值觀。

學生也會想從成人的口中,得到更多他們還不知道的商業知識、人生經驗;但沒有人喜歡被罵。

.

第二忌:這樣做,沒有比較好,只是你習慣了這樣

我是一個不太講究「禮貌」的人。 我也都跟學生說,我在乎的是「本心」 — 正確來說,比起禮貌,每個人都比較在乎本心…… 那為什麼還要有禮貌呢? ( 這是一個問句,大家可以想想,我後面再來回答 )

我的學生有時候沒寫功課,我可能有幾種不同的回答。

哦好吧,下次要把它寫掉。
我是不知道啦,不過,你們學校作業有很多嗎?
功課不寫,啊教過的忘掉就算了哦?
如果不會,就跳過沒關係,然後下次上課就要拿出來問;然後會的就要寫,不要就這麼放著不寫。
我不是你,我不會知道你在想什麼,我只能從你的行為去推測。 我不是很在意學生考多少,但是我很在意我的學生有沒有「珍習我的這堂課」。 
如果教過了、你會過了,因為練習太少,下次要用到忘了,然後我得重教,就浪費了我們的上課時間。

這樣有理解嗎? 我回應的差別,不在於他們的成績、也不在於他們學校是不是真的作業很多;關鍵是「我肯不肯定,學生知道 “他該寫作業”

如果我覺得學生知道,那我不在乎他這次為什麼沒寫;如果我覺得他不算「真的知道」,我就會提醒他 — 我越是懷疑他「不知道 (為什麼) 該寫作業」,我就會講得越多。

上面我講到,除非我已經有把握學生「願意聽我說教」了,否則我不會直接「教訓」他;
而當我有把握學生願意「被說教」的時候、而且有必要的時候,這句是我最常用的開場白: 「我不是你,我不會知道你在想什麼,我只能從你的行為去推測。」

這有幾個重點: 「我對你可能會有不太正面的評價,這不一定是正確的」
 — 你會決定我之後怎麼評價 「我必須透過你的行為,才能瞭解你」
 — 你必須做點什麼 「我為什麼要求你寫作業」 「其他的我不在意,但我在意 「你在不在乎我」。」

這就是「本心」。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這個社會還是需要「禮貌」 — 因為大部份的人,沒有能力在第一時間知道對方的「本心」。

事實上,更難的是,絕大多數的人,沒有能力在第一時間讓別人「知道他的本心」 — 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那你可以不用太講究禮貌。

如果你跟孩子說「見到長輩要問好」、「穿衣服要紮進去」久了變成一種「規矩」、一種「道德」、變成他長大後會覺得「別人該向他問好」、「別人該穿正式」 …… 我覺得,這樣就多餘了。

但是禮貌並非不重要,因為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沒有能力「第一時間讓人知道他的本心」,

所以禮貌要教,要讓學生知道「如果你在乎這個人,你要怎麼讓他,在第一時間不會對你有負面印象」

但更要教的,是讓學生能夠有「盡快讓別人看出你的本心」的能力

— 「讓別人看懂自己」的能力,其實一點也不輸給「看懂別人」的能力。

那麼回到主題,許多的「教訓」,師長也要先問問自己: 「這個是真的對他好的嗎? 為什麼好? 或只是我習慣這樣了?」

因為,同樣的,你不問自己,孩子也是會懷疑你的 — 就像你當年懷疑你的長輩一樣。

所以自己先審視過,然後同樣的,要讓孩子知道你審視過這點、要讓他知道「這可不是只因為「我習慣這樣」而已;真的是這樣做比較好。」

尤其是,能夠取得科學驗證的,為人師長的自己就要 好學。 怎麼樣容易胖? 怎麼樣會長高? 是過敏還是感冒? 某種食物真的有害嗎?

因為你正要去指責孩子的錯處,也就是要讓對方接受自己錯了;異地而處,你也一樣會不甘願、一樣會想「我真的錯了嗎? 你說的真的就對嗎?」

所以缺乏根據的「教誨」往往事倍功半、甚至適得其反 — 不如忍住,保持住自己發言的可信度、權威感。

.

秘技2:不是他的錯,是「人的缺陷」,而人生的目標努力就是要減少缺憾

其實「道德」本來就是為了「讓人們追求更高的境界」而定下的;所以道德必然是「並非總是能達成」的事 — 比如說「為別人著想」,我們努力、盡量做到這點,但不一定總能做到。

所以師長責怪學生的事,學生往往輕而易舉地就能說:「誰誰誰也一樣沒做到」 甚至,他攀比的對象可能就是訓話者。

所以有的時候,學生沒做好,不是他本質有多壞,而是「人不夠完美」,他只是展現了人不完美的那一面 — 但並非因此他就沒責任、不需被教誨

1. 成年後,損及他人利益、觸法的事會讓你被處罰,會得不償失。
2. 如果每個人都不道德,社會將變得更糟。
3. 而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個需要不斷追求的修業,就是盡量努力地,讓自己能夠滿足自己,然後進一步讓週遭的人因你而快樂
— 你希望,別人想起你的時候,是覺得「蛤,怎麼會有這樣的人!」 還是「真高興有認識到,像你這樣的人」?
4. 如果一直放任自己,不努力變理性、不努力求知、不學會控制物欲、不對別人好,而讓自己手上擁有的 (競爭力、知識、在乎你的人) 越來越少,那將來只會有更多的不如意。

這些,我都會直接跟學生講;也就是: 「不是說你很差勁」、「但是你要努力變得更好」、

「為什麼這樣才對你好」、「你自己也想成為更棒的人吧」。

.

秘技3:我都叫別人多學學你

我的學生,都會聽到很多其他學生的事 (反正他們彼此都不認識) 。

有的時候,我會跟 A 學生抱怨 B 學生,然後說: 「我就跟他(B)說,我有一個跟你同年級的學生(就是指A啦),也不是說多聰明,至少人家很認真,作業都有寫,現在把學會的東西記起來,後來忘掉一些也沒關係啊,到了高三要複習的時候才會輕鬆啊」

就是「不經意地」透露出「我會跟人家講到你的優點」、「要是別人像你一樣就好了」, 很有用啦。

.

總結

1. 師長「說教」與否是其次,

最重要的是 示範「瞭解自己」、「對人、事未知的謙卑和體諒」。

如果師長自己都不會質疑自己、不瞭解自己的本心、停止去瞭解學生、不求知;那他說的話,學生是不會信的。

越不瞭解、越不質疑的人,話講得越斬釘截鐵、一條一條的大道理出口成章;但聽的人,卻越容易想到「其實,也不見得是這樣吧」。

反過來,說教的人越能夠展現他思維的縝密、越能傳達他「為你著想」的本心;那看似不確定的言詞,聽的人也是會捕捉道其中「這樣說也沒錯」的部份。

.

2. 「壞」是因為「沒能力對別人好」

存心想害人的少、存心想當米蟲的學生更少。

我有一個學生問我「如果什麼都沒有想做的,那該怎麼辦?」
我說:「你現在沒想法,是因為你年紀小、被要求負起的責任少,等到你畢了業,就會被社會、被時間推著走;要是什麼都不做,就會沒錢、會餓死啊。
 現在多讀一點,就是在「不得不選件事情做」的時候,有更好的選擇。」
我自己當年也想不到,會跑來當家教;大部份的人做的事,都和國中、高中想的不一樣;所以現在沒想法,其實也沒關係。」
他又問:「那要是長大也沒想法呢? 總是會有長大之後還是什麼都不想做的人吧,那就會餓死哦?」
我說:「也不一定;沒想法,如果也沒有學到什麼能力,那可能為了吃飽飯打零工。 
但是打零工的錢很少,很多人就會不甘心 「別人都可以買iphone」,所以很多時候就會被吸收去做詐騙集團、老鼠會這些非法的事。」
他又問:「那如果連這個也不想做呢? 就會餓死嗎?」
我說:「也不一定,可以毆打你媽、叫她把房子賣掉給你零用錢」

像這樣的對話,我跟兩三個學生都講過,通常講到「毆打你媽」他們就會笑了。

其實每個人都一樣,不論是不是你的孩子,一個人所謂的「變壞」,往往不是存心做壞事。

而是先從「沒能力對別人好」 — 包括沒錢、沒知識、沒有控制情緒的能力、不瞭解自己、表達能力不好;

變成「沒能力讓自己過得好」;但是又不甘心過得糟,只好去傷害別人來滿足自己。

做「傷害別人」的事,一開始自己也會知道這樣不好;但又沒有能力改變,只好一直做。 最後接受「我就是這樣的人,這也沒辦法的」、「我會變這樣也不是我願意的、別人也有責任」。

然後就是開始覺得「其實我這樣做,也不算錯」 — 就是所謂「道德觀念扭曲」了;在別人看起來,就是「存心害人」了。

.

不得不做壞事的人, 是「沒有能力做好事」、是「不傷害別人,就滿足不了自己」、 是懦弱、是不敢面對自己的,而我們不要成為那樣的人。

所以「道德教育」,重點不是一直去說「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而是要讓學生擁有「做好事的能力」、「不傷害人,就能滿足自己的能力」 (包括控制物慾和情緒的能力)

同時,也要讓學生知道, 不是心裡覺得「我是好人」、「我沒有要做壞事」就夠了;
 如果不想要「慢慢變成壞人」,就要讓增加自己的「能力」。

怠惰而不去增加自己的能力,就可能會掉進一步步變壞的螺旋裡。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