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
头痛

我只负责抛出问题

无忧无虑地使用汉语,吗

很粗糙的评论(笑)

(注:20年年初《发哨子的人》一文曾经过数度翻译便于传播,当时偶然看见一条「希望以后能无忧无虑地使用汉语」的留言,遂做评论。)

语言表达从来不可能跟政治脱节。

使用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这一事实就体现了你和某一个群体的从属关系,不管你是否愿意认同这个身份。并且语言和血缘一定是具有强烈排他性的。打火星文的和打火星文的玩在一起,用表情包的和用表情包的玩在一起。没人强迫你在每一个句子后面重复使用三遍虚词,但如果你用了,就表达了你属于“句子后面重复使用三遍虚词”这个人群而已。写申论和高考作文同理。

而这个成为范式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谁制定的呢?是拥有话语权的人制定的。上到尚书或者选编中学语文现代文内容的专家组,下到淘宝网红KOL。我曾经读到一个说法叫“政治家的核心能力是造词”,并不全无道理。

那为什么我觉得“无忧无虑地使用汉语”是一个极其不负责任的说法?因为这次这个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使用汉语的自由”上,而是在出在人们不言说的大象身上。所谓的十几个语言转译版本已经变成了亚文化的狂欢,不再是为了帮助传播信息,更多的是对审查机制的无力、戏谑和消费。突然想起来去年看完《Sky Castle》之后追踪的各类后续韩国综艺及报道,无一不在反复把玩剧中出现的人物和情节,没有出现行政上的讨论,也没有对于K12内卷的制度性反思。大家都在其乐融融地玩梗,消解了学生的压力和痛苦。

同理,我并不认为这次的狂欢有什么不同。几个人能看懂长篇英文?几个人能找到emoji翻译器?做过互联网项目的人都应该知道“多一步跳转”会带来多么可观的用户流失,更别提这种翻译对于文章的实际传播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更何况年轻人使用的“汉语”在多大程度上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太多东西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语言(几乎)是最大的一块拼图。常用词和句式背后默认的文化价值观或政治立场是什么?常用词是在什么时候以何种目的建构出来的?

如果年轻人想要争取在以后所谓“无忧无虑地使用汉语”的权力,请从正视自己的语言表达开始。在参与公众话题讨论的时候使用严肃的语言表达,以中英语言比较的视角去思考政治语言背后的理论架构,即使无力也要思考用户/平台/监管的关系。

以及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一点:从拒绝使用缩写开始。

Published on 2020-03-29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