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藍天空
蔚藍天空

文字音樂創作者劇場人 閱讀音樂影視分享

夢裡的多元視角


向來難以記下人名,甚或人的臉孔。但在閱讀《The Shape Of A Pocket/另類的出口》這本書時,意外發現自己讀過作者John Berger/約翰•伯格的另一本書《The Sense Of sight/觀看的視界》,竟然突然有種見到老友的熟悉感。兩本著作其實風格甚異,後者是本厚重的文論集,而前者雖然不脫其身為英國最重要藝術評論家的風範,卻端出較為抒情,略為容易閱讀的論藝術觀點散文集。

約翰•伯格在《另類的出口》本書中,依舊提出犀利的觀察和批判,除了以往硬派的論述外,意外的是這本書的內容偏向抒情,文體變化多端,甚至出現類書信體的寫作方式,整體讀下來更容易對於藝術欣賞產生新的觀點。因為不只提出對於他對於藝術的評論,還對應於現今社會他所重視的一些問題,包含經濟、環保乃至於司法…等等。

我們向來把藝術視為(high-class)高級的事,很多人仰之彌高,深感親近不易。這或許是自古以來藝術就是貴族所專享的事物有關,而跨入現代,藝術的構成手法更是數度翻新,詮釋手法也是,雖然打著突破舊的藝術和技法限制,試圖創在美學上創新視角和詮釋,但坦白說,很多人反而摸不著頭緒,無法理解創作者想表現的意義何在。無論是從古早文藝復興時期的奢華,到了現代藝術接著後現代藝術,更如繁彩般的掙脫所有美學定義,單純以創作意圖和精神層次來重新定義美學審視。

我相信很多人在看到所謂的後現代藝術會嗤之以鼻,「這很像小學生畫出來的東西,原來我女兒也是大畫家…」「用原油作畫?整個黑壓壓一片到底要表現的是甚麼?」儘管現代很多藝評人可以講的無比精闢口沫橫飛,但是那些話語似乎無關乎一般人生活的體驗,那些語言和日常有太多隔閡。當我閱讀這本很另類的藝術文集,突然茅塞頓開!對呀!我們對於藝術的欣賞並不是對其技法多精奇,或畫面多平衡所產生的美感而感動,最重要的是一個作品能否與觀者產生情感的聯繫,喚起觀者某些生命記憶,那種感動才是持續的,而作品也才產生真正的價值。

藝術融入生活的每一個面向,是關於生活裡的苦難、是關於氣候變遷、也是關於全球化經濟對於人類造成的反噬的預言…藝術不是渾然天成或完美的,它必須帶著某種不完美,那個不完美會成為一種破口,而那破口就是一件作品的能量,能量又能和觀者產生心靈上的連結,那才是藝術家創作的目的。

經常在某些展覽上聽見觀者的評論,這類人喜歡先看作品的解說,然後針對作品的用色、技法或畫面構成提出看法,讓我覺得很可惜。來看作品應該自由自在不受任何拘束,抱持著開放的心而來,對於作品整體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藝術並不艱難,它簡單到可以只是喜歡和沒那麼喜歡,喜歡的就在靠近一些去探究深一點,為何要呈現出這樣的形態,背後的原因為何…然後你會清晰,或許因為你和創作者有著同樣的某種感受,你會因為這樣相互理解的連結感到開心,如果沒有就先掠過,等到一整個系列看完再下定論。

藝術決不是多高尚的事,很多藝術家都鬱不得志,他們眼中的社會從來就不完美,所以作品中才會呈現出這些視角。書中有一篇文章《蘋果園》,寫給里昂市長的建言信。其中以夢做為明喻,敘述監獄內外的不同夢境,夢裡呈現的不同視角,融進一個抓老鼠的故事,和一個藝術與造林的請願。這不是最平凡的一個願望,藉由不同視角觀察,試圖為市民找到一個美好的事物。另外在《蓬頭男子》一文中,寫到傑利柯去瘋人院以那裏的患者為模特兒,畫出來的人像並非單純的人像,而是一種不被理解憐憫的凝視。果然書裡充滿另類視角,藝術並不複雜,是單純的感受與心靈交流,這本書有些跳躍,不流俗也犀利依舊,卻讓藝術更覺親近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