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藍天空
蔚藍天空

文字音樂創作者劇場人 閱讀音樂影視分享

淺談【行為藝術】


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如果照字面翻譯就是「表演藝術」,廣義的表演來說,一個公開場合,有人做某些行為,有人群觀賞便可稱之為「表演」,不過行為藝術裡的performance卻不是戲劇演出,指的是一種行為或行動的展演行為。

藝術不僅是單純的觀賞感受,藝術之所以在人類歷史上可以延續至今,是因為藝術內涵建立於創作者的思想,而思想當然有著諸多面向,議題批判便是其一,而行為藝術更是突顯議題最為醒目的一種創作類別。

簡單來說行為藝術,其特徵包括:特定時間、地點、表演者身體、與觀眾互動性,亦可稱之為Happening Art/偶發藝術或者Body Art/身體藝術,但現在普遍使用Performance Art。這四個特點就顯示出行為藝術為了不同於表演藝術,一、特定時間和地點雖然和表演藝術相同,但不同的是劇場是創造一個幻境,而行為藝術恰好是利用現實場景甚至融入場景作為創作的一部分。二、表演者身體,雖然都是利用肢體作演出,但表演藝術的服裝都是角色的表現符號,而行為藝術的身體是工具,會儘量不顯示任何符號甚至很多表演者會褪去衣物徹底除去符號。三、與觀眾互動性,表演藝術有著第四面牆的論述,一般觀眾所看見的舞台正面即是第四面牆,意即戲劇本身和觀眾是保持距離的,即使有設計互動環節也是基於某種劇情進行需要。而行為藝術的互動是多了一層自我內觀的體驗,好比行為教母瑪麗娜早期做過一個作品《Rhythm 0/節奏零》,她接受輕微麻醉後站立,面前擺放道具,有玫瑰、剪刀…等許多種,觀眾可以對其身體做任何事。起初觀眾只是小小的嘗試在其身體擺放道具,後來有人拿剪刀剪衣服,這之後觀眾嘗試更大膽,而瑪麗娜在事後敘述中清楚說了整個表演的感受是:恐懼!但反觀觀眾的行為是否也正代表這社會的某種現象?這行為藝術的互動,因為互動讓作品產生意義,和戲劇演出當下設計的互動非常不同。還有不少藝人挑戰過行為藝術,最著名的當是約翰藍儂跟小野洋子,他倆公開裸身躺在一張白色床被中。而女神卡卡也把行為藝術的精神融入在其表演的呈現中。


用比較白話的方式解說完行為藝術,個人也曾參與過Tipaf台北國際行為藝術節(那年還別舉辦了高雄場次),除了見習還有研討會以及上台創作了自己的行為藝術,這還真多虧了恩師卓明老師的引薦才見此世面。與會的藝術家來自新加坡、日本、大陸…亞洲各地。展演現場充斥著極強的精神力量,每位藝術家聚精會神的準備作品,他們會行走於現場觀察現場地形地物,選定表演的應用區塊後,便找個安靜的小角落開始準備道具,準備期間不想交際也不愛說話,但仍然可以清楚感覺到精神力量的境界急遽提升。

表演一開始,各藝術家各顯本事,有人表演穿刺,大大小小的針穿刺在身上,甚至舌頭上,對於體制的控訴,真是一望即「穿」。還有焚香爐置放在長條布一角,另一頭由藝術家披著行過一段長路,香爐不能倒因此走的巍巍顫顫。也有裸身令觀眾拿著那個工地常見的黃色塑膠帶纏繞其身體,然後再緩緩解開。總之,後來創作者都有解說其創作意涵,現場觀眾看得懂也好看不懂也好,似乎都被其凝鍊與聚集的能量折服,而對於行為藝術有著多一層的體驗。

也因此在後來某一年高雄美術館做了行為藝術文件展,行為藝術能夠保存下來的也只有影像或圖片,有些議題性作品脫離當時環境意義就完全不同了,所以展覽只能是文件展。雖然介紹了許多國家的行為藝術家,不過滿大部分都是介紹Marina Abramovic/瑪麗娜阿布拉維奇的經典作品,其實文件展的主角也是她。相關文章請看:本世紀最轟動的行為藝術展演

說到這兒好像行為藝術在台灣不盛行,確實在台灣是小眾中的小眾,但台灣也有非常傑出的行為藝術家--謝德慶,其作品在2018年還被威尼斯雙年展中作為台灣館展出最重要藝術家。其實他在1974年偷渡跳船美國,在美國發表過好些作品,相當受矚目,但也因為其非法移民身分,直到1988年才獲得特赦取得公民身分。他的作品很大的思維在「做」某個行為上,而這行為看似禁錮了自己,卻是在諷刺資本主義。有興趣深究也可以看這一則訪文:在行動之前做。


個人不會寫艱深的藝術論述或這評論,但希望透過個人理解用比較日常的方式去介紹行為藝術,藝術並不高遠,但需要被欣賞。特別是還親身體驗和創作過的行為藝術,若非曾經置身其中還真不容易理解其中奧妙,但我也盡力分享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