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藍天空
蔚藍天空

文字音樂創作者劇場人 閱讀音樂影視分享

加個「後」字到底想幹嘛呀

很不能理解這個「後」字所代表的意義。後怕,後媽,這是較為尋常的用詞法。但另一種可就必須深思熟慮許久,甚至還無法解明其義,卻經常看得到有人用,但也未必能說出來其意義為何的用法。

好比說目前新聞最常用的「後疫情」時代。這波疫情還分了前後?從哪個時間點分的?讓人搞不清楚啊! 曾經我這麼想,會不會是因為要讓詞句聽起來學問高深,所以要加上這個「後」字,讓人感受到和之前有所區別?於是一堆名詞都冠上「後」字,像是「後現代主義」、「後搖滾音樂」、「後女性主義」…總之,不勝枚舉的例子說不完。

所以加個「後」字的意義,是個事件的接續還是個斷點?

拿後搖滾音樂來說,自五六零年代搖滾音樂萌芽受到歡迎,一直到八零年代大放異彩,分枝派別也甚多,甚麼重金屬搖滾、扮裝搖滾、前衛搖滾、新浪潮搖滾…但是到了九零年代之後,獨立音樂突然受到重視,搖滾音樂所融合的元素更龐大,而且更多人嘗試新元素,卻突然出現了「後搖」這樣的字眼。那個時代的高中或大學生,還沒開始流行文青,但他們會很神祕又帶著優越感的告訴你:我聽後搖喔! 彷彿呈現自身獨特品味就是置身在這樣的小眾市場裡,讓人帶著羨慕又迷惑地仰望著這些年輕人,但聽著那些音樂卻想著,其實還是搖滾啊,只是加了甚麼元素而已,真的有特別到這地步嗎?但那確實是一種音樂風格上質量的轉變,無可否認於是,好吧,後搖!

又比如說後現代主義,在藝術領域裡的現代主義論述大抵是:「破除單純創作品與觀賞者間的二元論,作品不再強調視覺或技法的呈現,而相對的是呈現一個概念。」於是在二十世紀初引起一場藝術圈巨大風暴,很著名的例子便是杜象把一個男士用小便斗擺進展覽場,還有近期一個藝術家在牆上用膠帶黏了一根香蕉。雖然這些作品看起來很奇思妙想,而且肯定有人說:這樣連我都能當藝術家了…不過,要呈現這樣的作品,卻需要很神妙的概念,還有非常強的論述組織能力支撐才可能讓這些物件成為藝術品。但後現代主義,除了是延續現代主義論述更有著某種斷點。除了各種形式的媒材出現,創作更多元之外,後現代有些作品並非完整。雖然論述上也承襲著現代主義的強調「概念」論,但這概念最終成形,卻必須加進觀賞人的參與,這便是所謂的互動式藝術體驗,讓藝術更佳滲入人的感受之中。而且後現代有許多再製手法的呈現,比方說安迪沃荷的作品,就是很高竿的再製手法,讓藝術成為一種高級品味論述。雖然這後來帶動了八零年代藝術市場交易的無比活躍,進而養出一大堆「知名」現代藝術家,但後現代藝術終究晦澀難明而遠離一般觀賞人的欣賞理解。

所以,有時候真的很想問,加個「後」字到底想幹嘛呀?這樣有感覺比較高明或比較不同嗎?連我這長期浸淫在藝術論述和評論的人都看不懂了,藝術如何走入尋常生活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