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藍天空
蔚藍天空

文字音樂創作者劇場人 閱讀音樂影視分享

去社會化與再社會化


閱讀米契爾•杜尼爾轉寫的這本《人行道》之前,坦白說個人面對於所謂的街友遊民或推銷愛心物品小販的心態是難以形容的,並不是簡單的憐憫或者厭惡,而是會想到怎麼社會會出現如此的一群人?到底是哪裡出錯?

這該歸類為一本社會學民族誌,作者長達六年的待在格林威治村第六大道及鄰近街區訪談和分析所構成的論文。說論文其實更像一本街道生活觀察日誌。論文是集合專用學術用語,理性歸納分析的著作,除非該領域研究者,否則讀來會滿天問號。能夠實質上會成為出版品讓一般大眾閱讀的論文,顯然有符合大眾理解之特性。作者研究的正是「街友、遊民」,這樣邊陲的群體,身處體制外的一群人,另外還有街邊的書報小販,著眼於這樣的群體到底是有礙市容或形成社區危險,還是該尊重每個人的人生抉擇與面臨的困境?

先說也許這樣的研究已經受到不少評擊,因為和被研究對象太親近容易產生不客觀分析,更別說作者不是近距離觀察記錄,更是親身下海操作,除了打工擔任街頭小販,還一起去找尋貨源。但因此挖掘出這族群的不同面相,每個面向所形成因素或者造成的問題。此外讓我們理解這樣一個群體,為何甘願處於體制外,捨棄家人親友,捨棄一般社會所謂「正規」的經濟來源,處在更難以取得社會救助和福利的狀態下,是甚麼原因讓他們甘願逐居待在街頭?

一般可以分析出幾個原因:罪犯、逃家、個人財務經濟毀敗…致使這樣的人淪為社會最底層生活著。也沒錯,這是主要因素,但如果逐一深究,恐怕都不是如此單純。也可能有人抱持著:「自己人生就是要自己負責及掌握。」這樣的觀點並沒錯,而且是基於個人道德與意志得以維持的狀態。可是現今社會的複雜,光是經濟資源分配越加兩極化,加上更多不可控制因素;或者強大的跨國販毒集團,鼓舞心性未定的年輕人抱持「發大財」美夢鋌而走險;也有來自於制度下形成的壓力,壓垮了許多人對於正常生活的想望,進而成就了一種拋卻一切,稱為『去你的…』心態。

然而這類去社會化的心態,除了迫不得已的境遇,或意志崩潰之外,還有甚麼原因?而身處於街頭的這群體制外民眾,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生活,產生另一種社會秩序?作者先說了這些街頭行乞或是書報小販如何形成,然後紐約市的立法讓這些賣書小攤販有了立足之地,而當地住戶和這樣的群體之間相處關係又如何。接著探討這些小販的「貨源」,對於出版業的陋習,以及與環保法的牴觸關係。再再說明這個群體如何因應生存限制而存在與彼此間的分工,進而探討他們走出集體社會化控制外,另外形成另一種「社會化」,這之間最大的因素是身而為人的基本需求-「尊重」。而這又實源自於作者觀察小販和街友與行人或居民甚至警察的對話,來自於環境的逼迫或是公權力的逼迫,作者亦親身操作體驗,進而探討了種族與階級關係,和取得「信任」的難易度。

米契爾甚至邀請一位街頭小販共同於大學授十堂專題探討課程,根據課堂討論讓他的研究更深入。當然,最後還是探討社會如何應對於這樣一個族群,針對成是社會學家奉行的『破窗』理論(該理論的觀點就是,如果街角停了一輛破了窗戶的無人車,必定會有人進入車廂把可變賣的東西拆走造成損失和破壞,引申為:若城市有這麼一群人行乞或佔據人行道作無本生意,會對付出成本的商家以及行人安全造成威脅,城市秩序會因此逐漸毀壞。)但作者提出其觀點『修補破窗』理論,社會會這樣的群體,不一定是個人責任或道德毀敗,而是某個環節(無論制度或人生抉擇)出了某個岔點。但既已形成就可以藉由制度修補,儘量形成共生的可能。作者的田野調查無比詳實,除了錄音檔案整理,也商請每位研究對象逐一確認內容,這是以往作為研究學者應以旁觀身分保持中立作法大相逕庭,他甚至把這本書的版稅以百分比分給研究對象。而本書的後言,也邀請一位街頭小販書寫(甚至掛名共同作者),這位小販提及本書的一個重要觀點:「被研究對象的發言。」並不是透過研究者的轉述,而是被研究者的原始語意表達。他很清楚社會觀察研究是旁觀而非涉入,但是涉入後挖掘出的東西更深刻,而米契爾確實達成一項艱鉅任務,讓這些街頭討生活的族群真實傳達自己的看法。


若要說個人讀後感,其實做執行研究真的要耗費很多時間,不像量化研究可以跑出數據依據理論即可得出結論。質性研究雖然有學理依據,但是範圍實在無法探知深淺,也唯有做了才能知道。選擇無關好壞,或許自在也或許基於某種不得不的因素。而我,更坦誠的去面對自己或他人的人生抉擇。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