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索隱 hidden story
島嶼索隱 hidden story

探索台灣山、台灣海、台灣人

巖崖豁嶮-合歡山事件[9-10月專題]

山充滿著美,但山也充滿危險。在台灣的歷史中,曾發山過大大小小的山難奪走無數生命。其中,最嚴重的當屬1913年的合歡山山難。

自從1895年日本人統治台灣後,便一直企圖深入開發台灣的森林資源。為了將台灣全島納入控制範圍,台灣總督府推出一系列理蕃政策。到了1910年左右,日本政府基本已經控制台灣山區,只剩下頑強抵抗的「北蕃」(泰雅族)與「太魯閣蕃」。

為了有效討伐,並規劃隘勇線及後續的理蕃道路,總督府多次派遣地圖測繪技師隨同警察、隘勇,進入內山進行調查,以了解地形與部落分布狀況。然而因為原住民的襲擊以及山區天氣不佳等因素,調查經常失敗甚至造成人員傷亡。其中,最嚴重的當屬1913年的合歡山山難。

當時探險隊的重要任務-測量台灣高山

1913年,台灣總督府派遣野呂寧主持太魯閣地區調查計畫。野呂寧是一位曾測量新高山、鹿場大山等眾多台灣高山的重要測繪技師,且在1910年就曾帶隊前往合歡山探險的經驗。在此之前,總督府曾於1910與1911年兩度進行探查,可惜一次因為原住民襲擊,一次因為合歡山溫度過低,導致結果都無功而返。

野呂寧照片

有了前面失敗的經驗,這次的探險隊特別強化了武力,派出共100多名警備人員隨行,並另外雇用100多位苦力挑夫以確保資源補給無虞。最後則是針對天氣,探險隊選擇於3月末至4月間出發,以避開寒天與洪水。並由台北測候所的天氣預報,確定是否入山。

當時的探險都需要大量的苦力協助(圖為1915年太魯閣戰役中的苦力)

1913年3月,近300人的探險隊先在埔里社集結準備,並於16日出發。中間因雨在櫻峰駐在所耽誤2日,直到 3月21號才重新上路。3月21號天氣一擺前幾天的下雨天,相當舒爽。路上雖然因為積雪導致行進緩慢,但還是順利的抵達合歡山。這時,隨隊嚮導回報山頂積雪過深,希望於此紮營。

櫻櫻峰駐在所為現在的鳶峰觀景台

然而,野呂寧認為,隊伍一方面有物資不足的風險,一方面山頂的鞍部(今武嶺)有較大的空間紮營,因此維持原計畫在山頂生火紮營。然而,隨著太陽西沉,天空開始下摻雜著冰塊的大雨,風勢也越來越強,氣溫逐漸下降。禍不單行的是用來遮風擋雨的天幕竟被強吹走了! 即使探險隊想取重新架設,礙於風勢過大,根本無法補救。

合歡探險隊當時所紮營的大致位置

少了天幕的保護,被雨淋濕的帳篷根本無從禦寒。探險隊員只能藉由隊友的體溫,掙扎留住身上僅存的暖意。不少苦力與嚮導因為受不了寒冷而選擇逃跑,直到天亮為止,現場只剩下少許腳伕與隘勇而已。探險隊幹部在經過討論之後,認為繼續向前,只會全隊覆滅,只能打消繼續前進的念頭返回櫻櫻峰駐在所。

登山時,原住民嚮導/苦力是不可或缺的幫手

回程的路上險象環生,探險隊在沿路發現不少被凍死的屍體,隨行的幾個腳伕,也開始受不了寒冷,一一倒下。即便有人想要幫助他們,卻也因為自身難保的困境,只能忍痛放棄。最終,在下午3點左右,探險隊灰頭土臉的抵達櫻峰分遣所。此時全隊只剩57人,本次合歡山大探險失敗,合歡山探險隊解散。

山難時的報導

後續的搜救活動因為天氣不佳一直到30號才終結。最終,共89人失蹤或死亡,其中包括9名隘勇與80名腳夫,全都是漢人。至於為何都是漢人呢?從後續的檢討書及報導來看,應該是因為漢人不熟悉山林地形,且身上衣物單薄所導致的(註一)。而由於當時苦力冒名頂替者眾多,且死亡人員中沒有日本人,也並未立碑紀念。直至今日,依舊沒人知道這次山難中奪走哪些人命。

美麗的合歡山,背後的悲劇卻鮮為人知...


註一:有文章提到腳伕的裝備,只有一件毛毯、一個懷爐、一雙礦工鞋和綁腿,且日人裝備優於台人;但從當時的報導可以得知,當時腳夫是有配有毛外套等更好的防寒裝備,而現有文獻並沒有提到日本人的裝備為何,因此提出勘誤。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