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逝的地景 1]台南母親河--德慶溪
在台南有條地圖上不存在的河川,它記錄了府城近四百年的變化與興衰,也深深地影響著台南的城市紋理。它是德慶溪,台南的母親河。

德慶溪源於南一中附近,中間經過府城北區,於開基天后宮附近注入台江內海。隨著台江內海的陸化,德慶溪出海口持續往西推進。日治時期之後的下遊河道與台南運河平行,入鹽水溪。另外,德慶溪還有一條主要支流叫枋溪,源自溝仔底附近,向北流清水寺前方,經過太平境教會與吳園,終在今日大遠百前注入德慶溪。

歷史上,德慶溪多次扮演重要的角色。在與仿溪的交會處古名禾寮港,是漢人最早的聚落之一,荷治時期與普羅民遮街交會成十字大街,合組赤崁市街。臺南便以此為中心,逐漸發展成為臺灣清代最大的城市。

此外,現在的吳園水塘為昔日碼頭,鄭氏攻台的關鍵人物何斌,便是在此逃往廈門,將多年蒐集的台江內海港道及荷蘭軍隊部署情況上呈鄭成功。鄭成功攻台時,船艦進入鹿耳門後,也是沿德慶溪口溯溪而上,在禾寮港登陸後打下赤嵌樓。

但為何,這條河如今不見蹤影呢?
事情要從日治時代說起。日本人來台後,對德慶溪進行多次的整治。1901年最初的規劃便將德慶溪作為排水的主幹道,1911年將民族路與中山路一帶的河段進行截彎取直,讓河川與市區改正的道路平行。1941年的都市計畫將範圍擴大到中成路至育樂街。

光復後,因下水道工程於戰爭期間毀損,加上人口增加等因素,1947到1961間,台南歷經數次嚴重水患。臺南市政府因此於1970年進行下水道工程規劃,將德慶溪劃為穿越市區的排水幹線,並逐步將整條溪水加蓋,成為今日的北排水幹線。蜿蜒城市三百年的河川,就這樣深埋地底,從此不見天日。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