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杉
水杉

学生。

蛤蟆崇拜之起源考(2016/8)

我决定陆续把一些老文章从微信上搬运过来。倒不是因为写的有多好——我总是觉得自己写的文章不忍卒读,当然鼓起勇气读了之后一般会觉得没那么烂,但也称不上有多好。只是自己觉得看到自己关心的问题如何在几年间演化,对于日益诡异的时代是个见证。或许读者也能有类似的感受。搬运过来的文章标题中会加上写作时间,以示区别。本文写于2016年8月18日(江泽民出生于1926年8月17日),发布不久即从微信上消失。今次发布时修改了个别笔误,增加了一些链接、批注和感想。

据说二十一世纪之初,互联网已在中国生根落地,野蛮生长,当时真理部却技术原始,时有漏网之鱼,一时间网上群魔乱舞,门派林立。除了演艺界人士拥有数量巨大的粉丝团,各类名人,诸如方舟子、崔永元、周小平、韩寒,各拥有自己的拥趸,不时相互开战,连真理部也无力管束。

然而众多门派帮会之中,却有一派不同寻常。该派教众自称“蛤丝”,盖因尊奉一位心宽体胖的长者,头戴方框眼镜,身穿高腰长裤,貌似蛤蟆。教众日常搜集此人言行,相互传览,乃至模仿其音容笑貌,称为“膜蛤”。教中资深弟子膜起蛤来,可以达到声色形貌无不神似的境界。

这种蛤蟆崇拜的起源是什么?“膜蛤”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迄今众说纷纭,未有定说。

膜蛤的起源

据我考证,膜蛤成为一个大规模网络现象,可能起源于2015年6月末的一周。在此之前,知道“膜蛤”的人从数量来讲是少数,其声音也未能占据网络上的突出地位。这一论断可由四个关键字“长者”、“膜蛤”、“续命”以及“蛤”各自的百度搜索频次的变化来支持。

与膜蛤有关的关键词“百度指数”的变化

如图所示,在2015年6月末之前,“膜蛤”这一关键字的搜索频率为零。这有可能是因为使用的人太少,百度未将其收录为关键词,也有可能是因为这一词汇当时确实并不存在。然而,一周内,“膜蛤”一词横空出世,导致“蛤”的搜索指数暴增了一倍。紧随其后的2015年8月17日,正值长者大寿,初露锋芒的“蛤丝”借势发起了“膜蛤”之后的又一仪式性行为“为长者续命”,于是“长者”、“续命”的搜索热度伴随“膜蛤”再次暴涨。

自此一年之内,所有四个关键词的热度盘踞高位,且有不断增长之势。在2016年长者九十大寿时,“长者”一词的热度已经达到一年前同期的数倍之多(见图片最右端)。

6月发生了什么,以至于“蛤丝”大批出现?使用Google定时搜索之后发现,6月1日至7月15日之间与长者本人相关度最大的事件是其老同事乔石去世,长者身处外地,敬赠花圈。另一个重大政治事件是宣判一位“大老虎”无期徒刑

然而,无从断言这两个事件与“膜蛤”现象的爆炸式增加(假设存在)有任何的因果关系。相反,我们即将看到,尽管“膜蛤”这一行为本身由于牵涉长者与政治具有一定关系,推动它成为网络现象的主要动机却不是政治事件。

客观上,上述事件以及随后的长者出席大阅兵中央党校长者题词石被移走等事件为膜蛤行为的持续创造了条件,但它们得到关注是膜蛤普遍的结果,而非膜蛤产生的原因。没有这些事件,蛤丝仍会铭记长者的音容笑貌。

膜蛤的动机

膜蛤具有一定的政治动机。

膜蛤的最早材料乃是蛤本人的一些引入注目的行为。其中一段广为流传的视频中,他告诫香港记者张宝华要恪守新闻准则,其中神态用词十分夸张独到,引人发笑。

一国之首当众嬉笑怒骂,怒斥记者,实为不妥。因此这段视频在国内互联网上无法看到,至今百度搜索有关内容,只有“坦诚回答记者提问”、“幽默回答香港记者追问”等正面报道。因此可以猜想,最初观看这段视频的人以掌握规避网络限制技能的异见人士为主,而他们抱有的是一种对执政者不当应对新闻媒体的嘲笑心态。

时过境迁,随着膜蛤的普及,另一种政治解读随即出现。这种观点主要在外媒发表,其聚焦点在膜蛤与现统治(regime)的关系上。 它指出,“蛤丝”对蛤的态度不是嘲讽而是欣赏。进一步剖析,发现态度变化的原因在于对比江时代与现今,发现古厚而今薄。具体例子包括对比蛤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当众说英语与如今宣传口径中对西方价值观的不齿;蛤时代的相对宽松舆论环境与现今的舆论环境等。于是大家认为蛤潇洒倜傥,实乃性情中人,膜拜之以借古讽今。

然而一项研究《膜蛤文化流行背后的社会学意味》调查五百余名蛤丝后发现,并无证据支持膜蛤程度的大小与对现政府的满意程度之间存在联系。

该研究指出,不少膜蛤活动的参与者只是出于跟风的目的来模仿蛤丝的语言和行为。这显示出,最初参与膜蛤活动的人抱有的讽刺蛤本人、影射时政的目的在膜蛤传播的过程中不断消解。

膜蛤的政治含义

可见,膜蛤作为一种大规模网络现象,与政治的关系是模糊的。膜蛤的性质不是参与或讨论政治,而是一种跟风性的娱乐,与追星、参与网络自我调侃(比如自称“单身狗”)等网络时代的群体狂欢性质类似。

然而境外媒体对膜蛤的政治性解读却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这种解读不是来自膜蛤行为本身,而是来自官方对膜蛤的态度。

官方对膜蛤的盛行十分警惕。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昨日(2019年12月注:即2016年8月17日,长者大寿)有计划发动庆生活动的蛤丝遭到了警告和阻止。海外媒体普遍猜测,对膜蛤的警惕与今上将蛤作为首要政治敌人有关。从百度媒体指数中亦可看出,自从2012年十八大以后,官方媒体中蛤的出现次数有一个明显的锐减。

对江泽民的新闻报道数量在十八大之后锐减

官方对蛤本人和膜蛤的打压还体现在互联网封锁上。如今百度搜索“膜蛤”,只能找到1个结果。(2019年12月注:现在能找到0个结果。“很抱歉,没有找到与‘膜蛤’相关的网页。”)而曾经蛤丝争相阅读的微信公众号“江选研讨会”已经被关闭。(与此同时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的“学习小组”却获得微信加V待遇)主流视线中蛤的噤声与他在网上的持续走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16年8月,百度“膜蛤”能得到1个结果
2019年12月,百度“膜蛤”能得到0个结果

除了不明白膜蛤词语的来源、一味跟风的以外,膜蛤的参与者多是对政治问题有一定关心的人。但是,这并不代表蛤丝是一个政治性群体。事实上,蛤与其它网红并无本质区别,蛤丝也无任何统一的政治诉求。然而,了解互联网封锁的人都知道,封锁是不需要理由的。

讽刺的是,正是官方对膜蛤的暧昧态度给了膜蛤一种“在钢丝上跳舞”的紧张感。可以说,膜蛤本身并没有政治内涵,封锁、屏蔽却赋予了膜蛤一种政治内涵,使之成为了一部分关心时政的人彼此辨识的行话。

膜蛤是“莫谈国事”的现代版本。膜蛤的诸多用语大多带有一种老气横秋的犬儒主义特质:“XX的XXX,比你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我跟他谈笑风生!”、“你们啊,不要老想弄个大新闻,把我批判一番!”、“除了个人的奋斗,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显示出对现世的不屑和嘲弄。乱世之中,万马齐喑,只好玩世不恭。不需问是非成败,不需问黑白善恶,遇事只要讲几句黑话,众人哈哈一笑,便可搪塞过去。

膜蛤是无奈之下产生的避世情绪。它的盛行,不是审查系统的失败,而是审查系统的成功。

后记:写本文时我还没看到过这一篇文章:“隐喻和威权”。最近这一堆讨论,还没发生。更不知道,当时刚认识的朋友@方可成写了这篇颇为相关的论文!
"Turning a communist party leader into an internet meme: the political and apolitical aspects of China's toad worship culture"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