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沈
大沈

悲傷是我的養分。

體驗|展覽|2020台灣設計展check in 新竹

(编辑过)

前言

九月就鎖定了這個展覽,原本只是想一窺「設計展」究竟。行前一週下載活動app研究,驚喜地發現展場遍佈新竹市區,大有城市博物館態勢,這幾年來因為工作的關係,常常接觸到城博的概念,也因此對於這個展覽更加期待。

整場展出包括室內靜態的場館展覽及戶外動態的展演。展覽作品分別在新竹公園展區、城市展區及舊城區共三個區域的14個場地展出;展演活動則包括定時演出、2處市集及舊城區周邊的人生跑馬燈(故事)。

這次以場館為主,在有限的時間參觀完所有展覽後,觀察到「2020台灣設計展check in 新竹」有六大特色:透過地圖與照片爬梳新竹古今、以舊城區的建築續寫舊日民生、以科技重鎮為名的東區展館反思資訊社會現象、而在新舊區之間的場館則試著設計與展示新竹的美好生活、戶外場域透過擺攤營造新竹假日期間,親朋好友一同逛市集的幸福時光,而整個活動設計了手機app,就好像是行動導遊一樣,帶著觀者悠覽無礙。

爬梳新竹古今

新竹有三百年歷史,車站除了在空間上扮演旅客進出城市的中樞,在時間上也見證城市的變遷,因此,作為敘述城市流轉的主體恰如其分。

Mind the Gap!新竹未來市

由BIAS衍序規劃設計、Citilines見域工作室策展,位於新竹轉運站二樓的「Mind the Gap!新竹未來市」是我最喜歡的展覽,展場空間並不大,共有6單元,《Mind the Gap!大車站進行式》說明展覽的中心思想;《新竹地圖研究室》透過輿圖演變演繹新竹300年簡史,以7張新竹輿圖為主軸,城牆、公園、鐵路、都市規劃、建築或區域及港為支線,透過不同顏色區分支線主題,鮮明清晰的圖說、流暢的敘述軸線、穠纖合度的資訊量,娓娓道出1989迄今的城市轉變,新竹市簡史躍然眼前;《城市地景遊戲場》將新竹市地景化為可愛的插畫,彩繪在牆面並延伸至中間地板區域,配置建物、火車等抱枕,觀者或坐或臥,小朋友們也抓著抱枕跑來跑去,不亦樂乎;《街道生活散策》輸出新竹火車站、竹塹城迎曦門、中央路、新竹州廳、新竹市美術館、新竹市影像博物館等大型相片看板,並於每個地標主題看板下輪播歷史照片;主要展間外還有《新竹鐵路與城市演變》展示大車站計畫的模型;《快看!新竹獸出沒》則提供平板讓觀者能用AR軟體掃描城市中的新竹獸。

《Mind the Gap!大車站進行式》主展版
《新竹地圖研究室》
《街道生活散策》


續寫舊日民生

讀完新竹簡史,由西向東的城市發展線清晰起來,新竹舊日情懷當屬自迎曦門及城隍廟一代的舊城區開始。

重啟未來閱讀

1923年因紀念裕德皇太子而建成的州圖,幾經流轉,由新光集團收購,而後定位為市定古蹟,早已不復圖書館藏書閣的功能,徒留建築供人遙想,這次展出的《重啟·未來閱讀》也是以閱讀為主題的藝術作品。

《大閱讀》係以VR打造不同的州圖異想,讓觀者戴上3D眼罩感受重新設計過的州圖,一次體驗5分鐘;《讀海》用線裝書堆疊成海浪的樣子、《可閱讀的雕塑》用黑色顏料覆蓋圖書進而堆疊、《旅行的入口》搭配吸色燈展示了10本主題書、《Hands on》讓觀者寫字投影,或許副標題-未來閱讀,就是為了涵容這些以閱讀為名的藝術創作而生;《雕刻時光》呼應了閱讀本質,據說是蒐集日治時期的明信片、書籍、刊物等,用海報、展示架簡單陳列。整體而言,《重啟·未來閱讀》的展品各有故事,彼此關聯較不緊密。

《讀海》
《可閱讀的雕塑》


風城轉身站

1925年落成的新竹街役場,也是多次轉型後,公告為市定古蹟,並於2016年定名為「新竹市美術館」,這次展出《風城轉生站》,分為《無邊際想像》與《有邊境生活》,前者結合攝影與圖騰設計,展現作者的新竹的印象及想像;後者則以詩歌、特產為主題,展示實物,最後還搭配互動小遊戲。內涵扣緊設計與在地,只可惜展間空間有限,人潮擁擠,無法好好體會,晚上的光雕倒是賞心悅目。

新竹詩歌
舊城關鍵字


有樂電影院

1933 年營運的「有樂館」,為全臺首座有冷氣之歐化劇場,二戰時曾受轟炸致屋頂及座位毀損,在光復後重新整修為「國民大戲院」,播放電影及舉辦音樂會等,於1991年結束營運。而後透過「國民戲院設置影像博物館及再生利用計畫」整建及增加展覽空間,作為影像博物館,收藏電影文物、展示與推廣宣導之外,也提供表演空間與不定期舉辦各式展覽,在這次展覽中規中矩扮演了本職,播放台灣民俗電影。比較可惜的是影片主題缺乏新竹在地性。

有樂館


形而上的藝術感受完畢,還有與民生相關的主題。

竹塹練功房

大同108展示《竹塹練功房》敘述新竹蓪草產業的由來與發展,以及竹塹工藝推廣紮根計畫《蓪鈿效應》的蓪草藝術與貝殼鑲嵌,蓪鈿與通電同音,倒是有呼應本次藝術與科學的巧妙。

蓪草藝術


九降米粉道

新州屋是1934 年新竹城第一間百貨公司,這次展出《九降米粉道》,白紙黑字道出《台灣府志·風土志》九降風造就新竹米粉的由來,裁剪成長條狀的布簾象徵著吹曬中的米粉,頗有意境,展場底邊放映著米粉製作過程,出口處則展示不同時期的米粉包裝,徹徹底底地米粉主題館。

《九降米粉道》展覽


反思資訊社會

城市終端機

這原來是觀展的第一站,惟逢國定假日天氣又好,排隊人龍長到隔壁場館去了,所以一直到晚上7點多人潮稍微減少才排到。

展場是新竹市體育館,2層樓的空間用隔板做出螺旋動線。入口LED看板打出新竹老地標城隍廟,下一秒閃出「check in新竹」主標語,頗引人注目。往右側走進《一日生活掃描機》,透過短影片及一日生活所產生的數據呈現生根的老新竹人、創業的返鄉青年與新住民組成的智慧家庭在資訊社會的生活故事,三種生活樣態突顯新竹人口組成特性,把生活數據化是一個很棒的開始;順著動線,進入打上數據影像的走道,觀者彷彿也化身為數據一起被傳送到下個單元—《科技時代大事紀》、《數據下的新竹》、《數位世界傳送門》,透過繽紛的看板分別展示著1995年後,因網路興起而劇烈改變生活的大事件,從數據挖掘出新竹人鮮明的特質,並從多功的手機app窺看不同人的生活樣貌;《生活後台數據庫》是我最喜歡的單元,透過解析大數據意義,例如在飲食上,精準分析作物的狀態,及時補充缺乏的養分,預測風雨蟲害,提前防護,不再只是看天吃飯;其他還包括購物、環境、移動、搜尋、媒體等方面,幫助人類更好的生活;《走進新竹終端機》是由半透明的布條映上光點打造成終端機的意象,觀者可以在裡面自由穿梭,《新竹獸登入城市》則不停改變顏色顯示新竹是不停改變的有機體。作為本次展覽的主展場,《城市終端機》透過終端機的隱喻探討在資訊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尤其是科技重鎮新竹,人類如何產生、運用數據,同時又被數據影響,在黑暗的空間中穿梭於繽紛的霓光展品間,彷彿真的置身於終端機,是很有趣的設計。

城市終端機入口處


超連結@風 livehouse

透過四個單元表達人因為科技改變的連結方式。《放大連結》透過偵測臉部特徵,配對臉部圖騰與性格及代表人物,小小的互動體驗也為後續展區鋪梗,原來配對的正是《無所不在》的展出人物,每一個展出的指標人物透過影片與代表物品分享透過科技與人連結的觀點;《意外發現》是光雕通道,但是看不出投出的光線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原來如此》展示跨世代的科技產品,蒐集很多不同時代的展品,然而敘述的方式比較片段,若是有多一點說明就能說出更完整的故事。

《原來如此》


The loop@玻璃工藝博物館

《發現問題》用六張長海報展示環境問題,並播放回收、分類、整理過程的聲音,讓讀者放慢腳步聆聽與沉澱,《思考》在長廊掛滿玻璃風鈴,觀者經過就會發出聲音,並循之前進到《行動開始》,透過聲音的循環、玻璃珠球池、以及展示新竹市政府、新竹市環境保護局、正昌製材有限公司、春池玻璃實業有限公司、財團法人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等代表闡述如何以循環設計為一座城市帶來改變。整體設計及動線流暢,有聽覺、觸覺、視覺等體驗,也有觀點與反思,只可惜入場時間太短,無法好好感受。

《行動開始》玻璃珠球池


設計美好生活

美感電域@孔廟廣場

位於廣場中央,四面皆可進出的輕巧鐵架展場,裝載著電與美的知識。一側《電》展示著臺灣電力系統,熱情的志工向我們說明由高壓電轉換為民生用電的過程,還特別教我們在山上迷路時,如何解讀電線桿資訊向救難人員傳達位置,另一側《美》則以變電箱彩繪反思環境設計。太喜歡這個展覽了,所以參觀了兩次,展場外圍也放置了彩繪變電箱的演變實體。這的單元比較少新竹在地元素,而是更著重「設計」,不過環境設計本身就是呼應社區結合,也算是在地化的前奏。

環境設計


世界最美的教科書

這場展覽需要抽號碼牌,第一次抽時還是用叫號的方式,結果回頭就過號了,可能是因應人潮眾多,第二次抽立刻改進為用app看號碼的方式,展覽單位的隨機應變能力值得讚許!! 等待的過程中,順道參觀了孔廟一圈,其他空間供奉儒教大家及新竹鄉紳牌位,展示牌也略略寫到新竹地區的教育發展。而小小的主題展間陳列了兩排日本各年級與台灣各年代的教科書以及介紹台日的教育體制,展間中擠滿了人,走馬看花了幾下,比較吸引我注意的是「世界的朋友」,我印象中的世界史地,總是片段的歷史事件和大範圍的地區介紹,而日本教科書則是以一個國家為單位編輯一本書,完整介紹當地的風土民情,似乎更能好整以暇地去接近一個文化,「來看看墨田區」切實地讓學童認識鄉土並結合避難的原因與步驟,很貼近實際生活,可以說是從小就能立足在地,望遠世界。展覽規模雖小,卻細緻地比較了日本與台灣的教育內涵,在孔廟這個教育聖殿,更有啟發的意義。

日本防災教科書


有種新竹

打著新竹特色展的旗幟,《有種生活》在廊道中播放「IC之音 竹科廣播」音樂,透過聲音引導觀者進入展覽情境;《有種吃》展示一百種味道、一想一響、海瑞摃丸、竹魚水產、814大同冰店、漁香甜不辣、新竹肉圓等七種新竹美食;《有種人物》邀請各領域的名人分享生活風格與對新竹的印象;《有種玩》展示10組生活物件的新型態與舊型態;《有種意思》以日常用品呈現九種新竹人的生活樣貌;《有種買》展售30種新竹物產與精品,是整個設計展唯一的販售處。比起其他展覽,《有種新竹》少了藝文味,生活氣息很重。

有種玩


共創幸福時光

展覽已經讓人目不暇給,戶外的區域也沒得空閒,新竹的秋日午後,護城河外擠得水洩不通,《設計有本市》、《新竹味市集》、《XYZ嬉遊中-新竹搖擺》、《大風吹泡泡》以及滿滿的表演與演講,讓戶外的人也可以湊湊熱鬧,不同的族群都能共同享受設計盛宴,與寧靜的護城河倒成了對比。

《無獨有偶》


巧造行動導遊

一打開《Check in 新竹》APP,我就愛不釋手。活動地圖讓城市展區一目了然,每個室內展覽與戶外展演都詳細介紹策展單位、展出時間與內容,能加入最愛,還能導航到確切位置,導航是個很重要的功能,例如《大風吹泡泡》就只是在一處草皮上,若不是有導航其實不太好找;搭配另外下載的AR APP也可以透過手機與新竹獸互動,這點我倒是無感,因為找了一下沒看到就放棄了;我還很喜歡APP中《人生跑馬燈》單元,邀請老店家、文史工作者、藝術創作者擔任說書人,錄製舊城區裡重要景點的精采故事,只要拿著手機,就可以一邊按照導航探索,一邊聽著故事,更深刻地認識新竹,而且不隨展覽結束。這次我主要是以展覽為主,之後仍可另外安排時間享受《人生跑馬燈》的故事時光。

手機應用程式


後記

經過《2020台灣設計展check in 新竹》洗禮,我重新認識了新竹,也大為讚佩主辦單位將展覽營造的清新又有巧思,配套做得很好,設置詢問處、接駁車、設計一致鮮明的指引,除了有種新竹販售新竹特產外,沒有到處設置販賣處,大部分的展覽都有扣合主題,不愧是設計展。也難怪每個展覽都排了長長的人龍,這也是展覽辦得太好的副作用吧!

主視覺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