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洋
譚洋

自由文字工作者,海上解說員,海泳與獨木舟教練。活在東海岸,看海、寫字。 matters專頁:海與詩的習字簿

【鄉間小路:行舟地】一、二月文摘分享

除了賞鯨解說員,我的另一個身份是:蘇帆的獨木舟教練。

說教練有些慚愧,體能和教學上都不突出。但感謝蘇帆提供的機會和空間,讓自己一年多來能有許多次「海上奇航(對自己而言)」。

而今年,這些經驗結出果實。透過學姐引薦,得以在《鄉間小路》月刊雜誌發表以獨木舟、地方風貌為主題的專欄文章,名為「行舟地」。

「划著船,遇見土地。」如果版面空間夠,這是我最想放在文章前面,一句話的專欄簡介。

目前已刊出了一、二月號,在網路上並有摘錄半篇。決定厚著臉皮,在此將一月號文摘跟二月號連結分享給大家,也推廣這本關心農林漁牧與土地人情,全新改版的雜誌《鄉間小路》。如果有願意到手邊書店或圖書館翻完紙本下半段、多讀兩篇,甚而來訊分享台灣獨木舟活動跟水岸變化故事的朋友,都是我莫大的幸運。無盡感謝。

===========================================

【行舟地】靜夜無爭的初航地

文、攝影/譚洋(FB帳號同此)

我第一次划獨木舟出海,是深夜。從那一晚的鹽寮海岸出發,卻划出那麼多趟明亮航程,路上晒滿燙金陽光,琉璃般的海水。


鹽寮身後的海岸山脈緊鄰太平洋,北端山坡低矮平緩,海上側看像鯨。地理上靠幾座東西向大橋連結花東縱谷;花蓮大震時封橋,得多花個把小時繞路通行。這阻絕感是地理也是視覺的,初到的賞鯨客在港內遠望它與橋梁,常誤認它作離島。

實際走在鹽寮海岸,大小礫石錯落,有時踉蹌。但每次下海都心安,常常全身防寒衣、救生衣到珊瑚鞋一樣不缺,而且有蘇帆的同伴在身邊。

隱身於鹽寮民宿群中的獨木舟學校「蘇帆海洋基金會」,由「拖鞋教授」蘇老師和一群跨世代志工創立經營。初次划向大海那一夜,志工們正投入划竹筏到日本的「南風再起」計畫 〔註1〕;將試做竹筏出海下錨,輪班在竹筏上體驗「夜放」。

我排在深夜1點。黑暗中,岸邊教練的手電筒光束,照亮眼前浪花。教練們站頭尾帶船入水,我和同伴湯湯姊持槳緊跟在旁。船頭教練相中一個大浪尾巴後的空檔,「等這個過噢……好,坐坐坐,划!划!」

我們一屁股地—屁股先入座確實較穩—坐進船裡,開始拚命划槳。教練們常比喻獨木舟破浪像踩單車起步,加速衝破捲浪浪頭,一過了「捲浪區」,外頭就是較平靜的「海湧」。一片漆黑中,岸上光束照著前路,一波捲浪襲來,船身起伏一陣,沒翻;再划,過一道……

剛划幾槳時有些懼怕,但耳邊海浪聲隨著破浪,逐漸清晰,經過身邊,黑暗但柔軟。恐懼逐漸褪去,接著四周靜下來—我們抵達湧浪區了。海湧輕推船身,像愛人在燈光昏黃處撫觸肩膀。我們划向竹筏,上頭船尾燈閃著紅光。

〔註1〕拖鞋教授與志工們嘗試重現三萬年前的臺灣東海岸竹筏航海,划著自製竹筏,並在動力帆船戒護下往返與那國島,歷經來回臺灣及與那國島共六天的海洋之旅。

============================================

一月號:http://www.countryroad.tw/agri/article_inner/544

二月號:http://www.countryroad.tw/agri/article_inner/572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