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生權益小組
境外生權益小組

共同捍衛在台境外生權益。 境外生權益小組 (Taiwan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vement, TISM)是一個以組織境外生共同捍衛自身權益,並且不分本外,廣納共同關注境外生在台受教、勞動、醫療等權益相關問題的異議性質組織。 聯絡我們:tismovement@gmail.com 臉書:www.facebook.com/tismovement

【小誌】5. 運動創傷

本文為境外生權益小組的小誌第五輯「運動創傷」策畫語。第五輯內文、本輯相關的小小誌《當塵土組織起來時:境外生權益小組組織經驗談》,及小誌的各個專輯,請見關聯作品。(持續更新中...)

策畫語

境外生返台抗爭雖然目前已經暫時完結,然而,有些感受和看法的改變,並不會隨著運動的結束而消失。在運動路上,提出異議的聲音註定會遇到反對。或反過來說,沒有反對聲音的話,其實也不需要搞什麼運動了。但是,在面對一些反對的聲音時──特別是當這些反對的聲音以輾壓的氣勢和抗拒溝通的姿態撲面而至時──經歷過的人或多或少會遭遇運動創傷……而這個感覺以及感覺所衍生的經驗將會繼續伴隨他們。

〈兩種「被黑者」的對話:創傷、謾罵與社會分析〉是香港僑生Lala和陸生Sally之間的對談,Sally於1月28日因製作懶人包,以解釋陸生集中檢測管理及國族針對的問題而被網路攻擊,個人臉書被七千多條留言灌爆。Lala則是因為在8月6日於臉書發長文批評台灣以疫情為藉口而剝奪非公民學生受教權而被網路攻擊和割蓆,當中主要來自台港網民、台港時事評論員和其他香港僑生團體。面對這些經歷,兩人各自走了怎樣的路?

文章分四個部分。第一,是什麼樣的時機會讓她們衝出來發文,發文的時候有什麼考量。第二,她們是怎麼面對發酵出來的仇恨?第三,這個和她們的個人歷史有什麼關係?為何她們會成為眾人仇恨的目標?分析中又可以怎樣揭露台灣、香港、大陸的的一些情感結構?第四,她們希望以後可以再做點什麼?

情緒雖然是以個人的軀殼去承受,但它背後是受著社會的力度所模塑──個人化的感受因此是具備公共性的。這篇文章是希望可以展示在「被黑」這件事上,在抗拒只是成為受害者的姿態以後,人地點 6666666們可以怎麼藉著與創傷的相遇,開啟對台灣、香港和大陸社會及個人經驗的剖析。創傷不一定只是需要被「治癒」的感受,也是發問的位置、未來的動力和相遇的契機。


專輯策畫 Lala

本文為境外生權益小組的小誌第五輯「運動創傷」策畫語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