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拼西湊
東拼西湊

我們分別來自東方與西方,喜歡談論與哲學、政治和文化相關的議題。

Queering:作為動詞的酷兒

“酷兒”(queer)是一種反思和挑戰現有規範和傳統的態度,是一種不屈服於世俗規定的生活方式,是對不同的、可能的未來的希望。

幾週前我和幾個同性戀朋友閒聊,我說我發現一些異性戀朋友也有“酷兒(queer)精神”。有趣的是,ta們也同意了我的看法。於是我們分享了我們關於“酷兒”的定義,結果發現我們的觀點很是相似:酷兒,不僅僅是指LGBT (同志群體)或非二元取向的人群,它超越了我們的性相(sexualities)。對我和我的朋友來說,酷兒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態度和對希望的呼喚。


什麼是酷兒(queer)?

我們需要探索它的詞源。我們從牛津英語詞典中讀到,當“queer”這個詞在16世紀首次進入英語時,它的意思僅僅是“古怪的”、“奇異的”、“扭曲的”。大概意思就是一種不正常、不正確。這正是它被用來描述的——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用來誹謗和污衊涉及同性關係(same-sex relationship)的人。自 19 世紀後期以來,同性戀關係一直被視為一種性變態。但眾所周知,同性戀們都極富創造力和熱情奔放(開玩笑......),這種弱爆了的羞辱是無法摧毀這些女主角的。 LGBT 人士並沒有試圖將自己與“酷兒”這個詞決裂,而是改造(reclaim)它,將其負面的、誹謗性的使用改造成中立甚至積極的術語。同志群體的立場很明確:酷兒也許意味著性變態,但那又怎樣? 同志人群想向世界展示就算是“不同的”,“變態的”,“怪異的”也沒有關係,“怪異”也可以是美好的。因此,在1990 年代的同志運動中我們聽到了那句著名的口號:“We are queer and we are here, get used to it!”

如今,“酷兒”收穫了豐富的含義,有時可能會給人帶來困惑。廣義上,“酷兒”是非異性戀或非順性別者的總稱[1]。在狹義上,“酷兒”通常用來描述非二元性向或性向流動的人。LGBT從此擴充為LGBTQ,“Q”代表著“酷兒”[2]。

然而,“酷兒”不僅只關於性相(sexualities)。酷兒理論——起源於酷兒研究(在早期專注於同性戀研究)——提供了一種批判性理論,幫助我們重新評估和挑戰現有的規範(norms)。和 LGBTQ 運動讓我們我們重新思考人類性相的多樣性類似,酷兒理論也要求我們審查我們周圍的規範,挑戰“正常”的世界和社會體系。多虧了酷兒理論,我們現在明白我們的生理性別有別於社會性別,後者是社會建構的[3],我們了解到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往往是二元和簡單的,我們更清楚地看到社會是如何圍繞、重申和強調異性戀關係和異性戀家庭的規範[4],換句話說(用一個花哨的學術術語),我們生活在一個異性戀規範(heteronormative)的世界裡[5]。


作為動詞的酷兒(queering)

現在我們收穫了一個看世界的新視角:酷兒視角。通過這個視角,你可能會發現我們身邊的很多事情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自然”,你可能會意識到規範是可以被拆除、被挑戰的。這為我們創造了思想的空間,讓我們可以去想像其他的可能性、不同的生活方式。我們可以“酷兒”一個事件、一個理論、一個組織、一個系統,檢驗那些“固定”的假設、習慣和信念,並探索新的替代方案。應用酷兒理論的一個例子來自國際關係研究:學者們指出國際關係的主流理論就像傳統的二元性別劃分,構建了國家/制度、現代自由主義/前現代,西方/非西方等二元體系。[6]學者們通過對這些理論的質疑,促使我們思考:這種二元體係對我們的影響是什麼?我們能想像或創造其他形式的國際關係嗎?

上述的例子表明:酷兒意味著反思、挑戰和想像。從這個角度來看,“酷兒”超越了我們的相。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些“異性戀朋友”,他們也有這些“酷兒”的特徵:他們中有的人擁抱與社會期待不同的性別表達(sexual expression);有些人質疑婚姻和一夫一妻制的傳統;有些人試圖創造一種非二元政治的積極社會公民參與方式。 酷兒(queering)作為一個動詞,要求我們最大限度地發揮我們的能動性,成為一個“反叛者”,去不斷學習,有意識、創新地去過我們的生活。


酷兒是一種希望

每當我談到“酷兒”時,它總是給我一種希望的感受,就像黑暗中的火花,或者冬季尾聲新發地嫩葉。這是因為去“酷兒”我們周遭的事物能使我們去想像那種可能的、開放的、不同的未來,去思考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方式,去擁抱所有人的需求和期望。我們可以與眾不同,可以與世俗主流背道而馳。如果你認真想想的話,它是相當有力量的。 “酷兒”是充滿創意,可能性和驚喜的。我們不再受社會規範對我們的約束。相反,我們可以發揮我們的能動性,改變世界,啟發我們周圍的人。

簡而言之,“酷兒”是一種反思和挑戰現有規範和傳統的態度,是一種不屈服於世俗規定的生活方式,是對不同的、可能的未來的希望。


祝你們都能過上精彩的“酷兒生活”。

(如果你想訓練自己的英文的話,也歡迎閱讀原文:https://thenotsosweet.wordpress.com/2021/12/16/queering-as-a-verb/)


[1] 順性別(cisgender)是用於描述性別認同與其出生時的生理性別相同的人。

[2] 也有意見認為,“Q”也代表“性向不確定者”(questioning),指的是還在探索自己的性取向的人。

[3] 只需問自己一個問題:成為“真正的女人”或“真正的男人”到底是什麼意思?你很快就會發現你在定義它們時面臨著矛盾或困難。例如:也許“真正的男人”應該是強壯和陽剛的,但你會說身體虛弱的男人就不是“真正的男人”嗎?你會說身體強壯的女人不是“真正的女人”嗎?

[4] 在很多地方,“家庭”的概念仍然僅限於異性戀關係(一男一女),將酷兒家庭排除在遺產權、教育或醫療保健之外。即使在 LGBTQ 權利的先驅荷蘭,(性取向)轉換療法仍然存在,而這種治療就是將異性戀默認為“正常”的性取向。

[5] Heteronormativity是一個用來描述異性戀被視為首選或“正常”的性取向的術語。

[6] 例子來源於這篇文章:https://www.e-ir.info/2018/01/07/queer-theory-in-international-relations/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