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陌生感
留學的一點感想與經歷,相信每個人在異地的朋友也有過類似的經歷。

柏林的蘇格拉底(二)
18世紀的柏林,德國啟蒙運動正如火如荼。這場運動享負盛名的代表人物,即是有「柏林蘇格拉底」之稱的摩西.孟德桑(Moses Mendelssohn)。對孟德桑而言,啟蒙運動不僅是對德國人的啟蒙,同時是猶太人的「Haskala」,是猶太人從社會邊緣中拯救出來。

柏林的蘇格拉底(一)
猶太教傳統喜歡將石頭,放在逝者的墓碑上,以作紀念。柏林鬧市中心的哈克市場(Hackescher Markt),現代建築林立之中,有一小小的猶太墓園。二次大戰時的因為反猶主義,墓園被納粹黨破壞,戰後修復重建。洪堡大學的教室散落在市中心各處,有一學期我常常都要來哈克市場的課室上課。

單向度的社會(二)
馬克思曾經預言,資本主義對群眾的壓迫,最後一定迎來無產階段的反抗。資本主義的內部矛盾是他瓦解的原因。然而,賀拔.馬庫塞(Herbert Marcuse)在美國的流亡經驗,卻令他深信,馬克思徹底地低估了資本主義的自我修復能力。所謂的社會主義革命不一定會到來。

單向度的社會(一)
柏林的鬧市中心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市中心卻有一歷史悠久的墓園,名叫「桃樂蒂城市墓園」(Dorotheenstädtischer Friedhof)。墓地旁邊是柏林洪堡大學的北邊教學大樓;墓園正門右邊是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晚年的居室,現已改建成紀念館。

愛的藝術
少年十五、十六時,對愛情總有不同的憧憬與幻想。我亦如是。為了理解和感受何謂愛情,於是我決定到圖書館借書查考,認真研究。大概只有書呆子才會做這種事。但我的收穫豐富,分別讀過曹雪芹的《紅樓夢》、張愛玲的《半生緣》、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杜拉斯的《情人》等。又看過電影《巴黎野玫瑰》、《別問我是誰》、《八月照相館》、《情書》等。

獨逸的愛麗絲
森鷗外筆下的愛麗絲不在,大道離他百年卻仍在。柏林的秋意漸濃,菩提樹下大道黃葉片片,黃昏霧茫茫,夜行中,忽爾不知今夕何年。

玫瑰不問因由
「沒有因由」(Ohne Warum):玫瑰沒有因由/她綻放只因綻放/她不拘泥於自己,不在乎別人的目光。(Die Ros ist ohn warum; sie blühet weil sie blühet, sie acht nicht ihrer selbst, fragt nicht, ob man sie siehet.)

少年維特與歌德
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在法蘭克福 (Frankfurt am Main) 。他在後來自己的傳記中提到,他早年的健康並不佳。出生時,面色發紫,沒有呼吸,一開始以為他是死胎。被拍打幾下後,他才再次呼吸起來。孩童時患下天花,差點奪去他的性命。年青時,在萊比錫 (Leipzig)學習法學,患上肺結核,幾乎英年早逝。

世界痛苦、叔本華
蘇格拉底說未經反省的人生,是不值一活。悲觀主義者卻說,即使人生經過反省,仍然是不值一活。這種說法,也一早出現在古希臘哲學。人生最好的理想已經無法達到,即不曾存於世上;一但已經存在,那麼最好盡快死去。

道別
朋友來柏林參加尼采會議。會後我到柏林工業大學找他。然後,我們坐巴士到Tempelhof附近的快餐店吃炸雞和薯條,一邊吃一邊談哲學。飯後,到寒舍繼續談哲學,差不多到三點的時間。時間差不多,我送他到十字路口的巴士站,乘通宵巴士後中央車站,再坐火車回去Mannheim。

人不中二枉少年
眾所周知,每個中二病故事的背後,都是與女同學有關……

希望與救贖-月黑高飛
Hoffnung hat eo ipso das Prekäre der Vereitelung in sich: sie ist keine Zuversicht. -Ernst Bloch

回憶與距離:秒速五厘米
日本導演新海誠(Shinkai Makoto)的作品《秒速五厘米》,電影中的留白,需要通過自己的想像和人生經歷去填補。

遊人的命途
朋友由美國亞特蘭大來柏林參加學術會議。香港一別,多年不見,盼一切安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