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官方帳號

《破解假訊息的數位素養 》3.別讓認知缺陷變成假訊息的溫床

下文是《破解假訊息的數位素養》一書的第三章節。《破解假訊息的數位素養》的作者是胡元輝教授,共6個章節,將持續在Matters連載。前三個章節可在下方關聯文章中找到。




為何有人要製作假訊息?一言以蔽之,目的就是要改變他人的認知。為何假 訊息會讓許多民主國家頭疼不已?一言以蔽之,就是因為它確實能夠發生改變認 知的作用。更具體的說,假訊息不只讓人樂於分享,而且容易使人產生偏執並固 執己見。 

假訊息傳播快速的因素是人 

假訊息的泛濫確實跟人有很密切的關係。原因不只是因為人會製造與傳播假 訊息,而是因為人有一種特質,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缺陷。根據一項發表在《科學》 (Science)期刋的權威研究發現,假新聞雖然被轉發的機率比真實訊息高出 7 成, 而且傳播速度快上 6 倍,但真正讓假 聞傳播更快的因素是人,因為人趨向分享新奇的訊息,而假新聞比真實新聞更 為新奇,且容易激起人的恐懼、厭惡與 驚奇的情緒反應。 

2016 年的美國總統選舉就是一個鮮 明的例子。該次選舉中所出現的假訊息 如「教宗支持川普,震驚世界」、「洩露 希拉蕊貪腐的 FBI 探員死了」、「披薩門: 4Chan 如何揭露華盛頓神秘菁英的病態 世界」等等,無不聳人聽聞,引人好奇。 但一項研究發現,這類假新聞在該項選 舉的最後三個月競選期間獲得民眾高度「青睞」,超越主流媒體所提供的新聞。 由造謠網站與高度黨派化部落格所製作的前 20 大「假新聞」在臉書上共獲得約 871 萬次的分享、回應與評論,而由 19 個主流媒體網站所製作的前 20 大新聞的 參與情形則低於此數,只有約 737 萬次。 

另一項在大選期間所做的調查也有相同結論,它們發現假新聞或高度黨派化 的新聞主要依賴臉書來獲得傳播,此類型網站的桌面流量平均 50%來自臉書,有 的甚至高達 79%。但紐約時報、CNN 與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等三個具 信譽的新聞媒體,則從所有社群網站獲得不到 30%的流量,而來自臉書者則占總 流量的 20%左右。 

「認知缺䧟」讓人喜愛假訊息 

為什麼人會那麼「喜歡」假訊息,那麼「樂於」分享與傳播假訊息,就是人 所具有的「認知缺䧟」。心理學與認知科學的長期研究發現,人其實很封閉,我 們的心不怎麼開放,我們的耳朵有些軟弱,比較願意接收符合既定想法的訊息, 對於不符既有立場的訊息則會拒於門外。所謂「先入為主」、「忠言逆耳」,説的 就是這樣的認知缺陷。久而久之,我們就越來越「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用現 代的話來說,我們就是停留在「同溫層」裡,難以自拔。 

心理學、認知科學與其他學術領域如傳播學中有很多理論印證人類這種認知 力失靈的現象,例如「動機性推理」、「確認偏誤」、「選擇性暴露」、「框架理論」 等等。這些理論從不同角度顯示,人們碰到現實狀態與原本預期有出入時,往往 會堅持原有判斷而不承認錯誤,並因此種預期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帶來緊張與焦慮, 出現所謂認知失調的狀態。而為了降低認知失調所導致的矛盾,人們往往會設法 粉飾事實,以期合理化既有信念,亦即尋找支持既有觀點的資訊,來鞏固原有論 據,避免既成看法受到挑戰。 

假訊息的製造者正是看到人類具有這樣的認知缺陷,所以將訊息包裝的香甜 可口,易於吸收,再加上現代的搜尋引擎與社群媒體都是一種依據演算法運作的 平台,會讓人們陷入相同興趣、相同看法、相同利害的漩渦裡,形成所謂「回音 室」的現象,以致我們原本已經封閉的心靈就更加封閉,已經存在的成見就更加 堅固,不同看法與興趣的人也就更加壁壘分明,難以溝通、難以妥協。 

「説明深度的假象」顯示人的弱點 

認知科學的研究還有一個發現,被稱做「説明深度的假象」,這個發現告訴 我們,雖然人類知識是一個共同體,分散在每個人的腦裡,再透過大家認知勞力 的分工與合作,共同推動社會的運作與發展,但是真正在每個人腦子裡的知識其實很少。可是我們在思考的時候卻會自由取用腦子裡與腦子外的知識,以為別人腦子裡的知識也是自己擁有的知識,分不清楚自己真正懂什麼,一旦要深度解釋事情的時候,腦子裡往 往一片空白。結果對事 物的理解與判斷,就很容易受到朋友們與同溫 層的影響,讓思考變成 集體行動,失去真正獨立思考的能力。 

舉例來說,我們天天都在坐馬桶,把不需要的東西排泄出去,所以也以為自 己很瞭解馬桶運作的原理,但有多少人真正知道馬桶的結構以及虹吸管原理的運 用。又比如腳踏車,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對腳踏車有足夠的瞭解,但是一項心理學 研究卻發現,認為自己很瞭解腳踏車的人中,有四成沒法正確畫出腳踏車的構造, 有些人甚至誤以為鏈條會與前後輪連在一起,藉以帶動腳踏車前進。 

人的認知缺陷還不只於此。有些研究還發現,即使假訊息被澄清了,但人們 並不會因為訊息的更正而改變原有的看法。特別是對於該議題抱持堅定立場的人 們,更正訊息非但無助於減弱其錯誤認知,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還會強化其錯誤認 知,這種認知現象被研究者稱為「逆火效應」。還好,能夠驗證逆火效應的研究 尚屬有限,一些研究亦發現,更正訊息的呈現方式會影響更正的效果,如果更正 訊息能夠以更為人所接受的方式處理,更正的效果就可能出現變化。 

培養辨識假訊息的「免疫力」 

令人鼓舞的是,不少研究顯示,影響假訊息辨識或更正效力的關鍵在於人的 認知能力。人們確實會在接收到正確訊息之後調整其原有態度,但調整的程度取 決於一個人的推理、記憶、理解與解決問題的認知能力。認知能力比較低的人受 到原先錯誤訊息的影響比較大,而且接收更正訊息後的調整程度也比較小。但認 知能力比較高的人則在接收到更正訊息之後,能夠將自己的態度調整到與未曾接 收到錯誤訊息者差不多的程度。另外一項研究亦發現,人的分析性思考傾向與假 訊息辨識之間存在正相關性,愈少做分析性思考的人愈無法辨識消息的真假。 

這樣看起來,人類顯然有必要矯正自己的認知缺陷,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 畢竟方便使用而且具有民主潛能的傳播科技不可能棄而不用,問題在於如何讓它 發揮正面的作用。同樣的,光是依靠新聞媒體回歸正軌也無法解決假訊息的問題, 畢竟現在已是數位傳播時代,大眾可以不透過媒體自力交流。唯有每個人在一定 程度上克服自己的認知缺陷,讓自己産生假訊息的「免疫力」,我們才有可能有 效壓制假訊息的氾濫與氣𦦨。 

人類的「認知缺陷」 動機性推理 面對認知失調所導致的矛盾,人們往往會設法粉飾事實,以 期合理化既有信念,尋找支持既有觀點的資訊,來鞏固原有 論據,避免既成看法受到挑戰。 確認偏誤 人們傾向接受與尋找與既有觀點一致的資訊,選擇性忽視與自身立場相左的訊息。 選擇性暴露 人們在接觸媒體所提供的訊息時,會傾向暴露於符合自己信 念與態度的訊息,避開不符合自己信念與態度的訊息。 框架理論 框架是人們用來解釋外在世界的心理模式。人們會依據現實 生活的經驗歸納出理解事務的框架,也往往用這樣的框架來 看待現實生活中的事件與訊息。 説明深度的假象 雖然人類知識是一個共同體,形成認知勞力的分工狀態,但 

人們在思考的時候卻會自由取用自己腦子裡與腦子外的知 識,以為別人腦子裡的知識也是自己擁有的知識。 逆火效應 對於某項議題抱持堅定立場的人,接收到錯誤認知的更正訊 息時,非但無助於減弱其錯誤認知,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還會 強化其錯誤認知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