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且
木且

文史不通,书画弗工。 渊儒少慕,念此心忡。

不存在的乌托邦社区

最近有个讨论活动:学科分化是否让交流的距离更远?而我想谈论的则是里面提到的“大众”参与讨论导致降低质量的问题。有关论坛没落、精英社区大众化、劣币驱逐良币的讨论并不少见,豆瓣、知乎等网站的变化我也有过切身经历,鸿儒云集的小众精英社区向大众敞开,想象中海纳百川的场景并没有来,反倒是泥沙俱下,社区戾气见长,用户骂战不断,曾经的理性交流不复存在。

这里面其实有一些问题:你所理解的交流与其他人所理解的交流是一回事么?“良币”参与社区的动机与“劣币”参与社区的动机相同么?

以知乎为例,该网站为问答社区,宣传口号“发现更大的世界”也彰显出其知识交流与智慧碰撞的定位,早期提问、回答和评论质量较高,专业性强,用户发言理性,社区氛围良好。随着后期开放注册,用户数量激增,类似于“XX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等个人体验类提问开始出现,其特点是用户参与感较强,无关专业知识,每人都可以说上几句。如果把早期知乎问答交流看成知识分子沙龙,如今的体验类问答则更接近于市民茶余饭后的闲聊。与此同时,在许多专业问题下也开始出现非专业性回答,评论区的严肃性被消解,沦为娱乐聊天的空间。可以看出,的的确确有那么一些用户,知乎的出现满足了他们在网络空间交流的需求,但他们的交流更生活化、娱乐化,发言不需要多么严密的逻辑性,观点也无需充分论证。这种交流是现实生活中的闲聊在网络空间的延展,而非以知识交换、观点碰撞为主的学术式交流,且因网络的匿名性而更容易出现嘲讽、骂战等不理性行为。据此,我们是否可以认为知乎已背离初衷?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知乎就是一个仅面向精英群体的社区,“闲聊用户”并非其目标用户,但这显然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知乎是一个公共社区,面向全体网友,任何注册用户都有发言权。所谓“精英社区的衰落”,不过是对理性交流有需求的用户把一个开放社区当成了自己理想中的乌托邦。

体验式提问
闲聊式评论

网络在20世纪末出现时,便带有开放、公共的特点,但那时计算机和网络高高在上的价格成了一道隐形门槛。经过二十余年发展,网民规模和覆盖面今非昔比,原有隐形门槛早已消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认为想要维持一个社区的质量,必须另行设置准入门槛——如果你不希望社区质量下降,就应该把会导致这种情况的人尽可能排除在外。在我读大学时,曾有过一个不切实际的设想,希望有这样的一个论坛,开放注册,注册后有收藏、订阅等功能,但发帖功能则需通过考试才可获得,考试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项:阅读理解,保证回帖者可以精确理解发帖者想表达的观点,不会曲解或断章取义;写作,保证发帖/回帖者具有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保证发帖/回帖者具有一定逻辑思维,可以理性客观分析问题,不会出现以偏概全、个例论证等错误。现在看来,这个设想过于脱离实际,但我仍认为准入门槛是维持社区质量的重要方式,比如知乎,如果网站运营者想要保持其精英社区的形象,邀请制就不该废除。

如果你想要建设一个不存在的乌托邦,就只能把有同样想法的人聚集起来方可实现。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