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典志
施典志

資深編輯、譯者、社群經營者、講師、自由部落客。喜歡站在用戶角度思考各種各樣的本質問題。曾任PC home雜誌副總編輯、T客邦創辦人、博客來總經理特助、Yahoo奇摩社群經理(無名小站、知識+、Flickr)、Rocket.cafe 火箭科技評論編輯總監,現任方格子顧問/平台營運總監。

科技產品翻譯的常見問題與根本原因

現代人天天接觸各種科技產品,翻譯品質至關重要;然而真正重視科技翻譯的廠商並不很多,因而造成許多錯誤或不適切的翻譯結果。

科技產品的翻譯,無論是硬體、軟體、網站、使用界面,是個相當重要,但往往得不到重視的領域。

這個議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現代人天天都會接觸這些翻譯作品;你天天使用的電腦、手機、各式科技產品,都需要透過大量的文字與你互動,讓你便於操作使用。

好的翻譯或是「創譯」(著重傳達意義,不拘泥於直譯),不只能讓用戶快速理解,無形中減少了不少客戶服務的需求,更能塑造產品、服務和品牌重視使用體驗的形象;然而就我的經驗,真正重視科技翻譯的廠商並不很多,因而造成許多錯誤或不適切的翻譯結果。

沒有找到對的人來翻

有不少國外軟硬體廠商,對界面翻譯的處理方式,不會在公司內部做掉,而是直接找個大型翻譯社來「統包」旗下各種產品、各種語言版本的翻譯作業;而這些翻譯社為了削減成本,往往會找一些不是那麼專業的人來翻,結果就是造成各種令用戶有看沒有懂的錯誤。

舉個筆者看過的例子來說明。筆者過去在某大網站擔任平台社群經理,看過一個很離譜的錯誤:在部落格後台裡面,用來管理留言的「moderate」這個字,居然翻譯成「中等」而非「管理」。

問題就出在 moderate 這個字有兩種意思:當動詞用,是「管理、調節」的意思,但也可以用作形容詞,取其「中等、溫和、中間」之意。翻譯者顯然沒有搞懂 moderate 這個字在服務中會出現的場合與作用,於是就選了錯誤的用法來翻。至於翻譯者為什麼會搞錯?顯然他並沒有社群服務的相關專業知識,因此不知道在這個產品中最可能出現的使用脈絡,當然就很容易犯錯。

這個問題的解法其實不難,就是要有多一點各領域專業人士投入翻譯工作(或是參與校譯);只不過一來必須提高翻譯的預算──很多大型翻譯社給專業科技翻譯的預算,比一般性翻譯好不了多少,拿香蕉當然只請得到猴子。唯有拿出像樣的待遇,才能讓真正的專業人才願意投入。

另一方面,產業也必須更加重視翻譯的重要性。以我的觀察,愈來愈多國外廠商開始重視國際化(I18N, Internationalization)與在地化(L10N, Localizaton),願意投入人力和較合理的待遇,找專業人才來進行界面翻譯工作。台灣科技領域有心投入翻譯工作的人,未來應該也更有機會直接與國外原廠合作,攜手改善台灣使用者的使用體驗。

期盼國內的廠商和代理商,也能更重視國外用戶的語言使用體驗,找到當地對的專業人士來合作。

逐字直譯,是翻譯品質的大殺手

筆者從事科技翻譯幾年下來,看過很多好的翻譯作品,以及更多的爛作品;最大的感慨就是,翻譯考驗的不只是譯者對來源語言的掌握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不能成功轉換成目標語言。

直白一點說,就是譯者不能只有外文好,中文更要好;不然譯出來的東西,根本沒人看得懂;差不多就是以中文編碼的亂碼。

造成翻譯品質低落的一個原因,是許多譯者的錯誤觀念,以為原文裡寫了什麼,中文就得照翻出來;但這樣硬幹的後果,就是中文不像中文,讀者看了比沒看還不懂。事實上,每種語言都有其深厚的傳統,彼此未必能直接互轉;譯者如果不多費心,想辦法在各自的傳統中找到「相容」的轉換方式,那麼翻出來的東西就會非常奇怪。

然而,可能是因為讀者意見難以傳達,或者是業主只願意給香蕉級的預算,又或者是積習已久,我們生活周遭處處充斥這類直譯的爛翻譯。

像是大家最常看到的「了解更多」、「閱讀更多」,顯然就是直譯自「Learn more」與「Read more」;但可以花點工夫翻成「進一步了解」、「深入閱讀」,這樣不是更中文、更自然嗎?各位讀者不妨多看看一些網站的中文翻譯,相信一定看得到一大堆這種看到「more」就不假思索,直譯成「更多」的爛翻譯。

事實上,愈來愈多重視翻譯的大公司,要求譯者在翻譯時,能不直譯就不要直譯;相反的,他們要的翻譯,必須貼近在地文化與在地人的生活,講究讓讀者心領神會,一看就懂;不要像是老外來做生意,講一口怪腔怪調,顯得格格不入。

有一個新創的組合字「Transcreation」(創譯)很生動地描述了這種精神:你不只是翻譯,有時更需創造。

濫用中國用語的問題,其實只是不知道自己原本就有好翻譯

翻譯(包括創作)作品中,對岸用語的濫用,也是台灣使用者抱怨已久的問題。這個問題相當複雜,包括市場規模大小、國外廠商可能不知道中文有很多種(即使繁體也有台灣香港之分)、某些用語太新,再加上本土廠商與譯者在不在乎等,吵也吵不完。

我個人的態度是,如果我們原本就有好翻譯可用,那就該用我們自己的說法來翻。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深入檢討為什麼在台灣不應該使用「視頻」這個詞;原因和政治一點關係也沒有,而是因為「視頻」這個詞,是兩岸影視工程領域早就存在幾十年的譯法,對應的原文是 video frequency,意思是影像訊號的傳輸頻率,根本不是什麼網路影片。

對岸現在用「視頻」來指涉網路影片,這種用法不知是從哪來的;而台灣這邊原本可以講成「影片」或「影音」,卻要沒頭沒腦,跟著對岸講「視頻」,根本就是莫名其妙,大錯特錯。

有些名詞太新,台灣這邊原本就沒有翻釋,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要看對岸翻得好不好;翻得好的或勉可接受的,用之無妨(例如 big data,翻成「大數據」雖然俗氣又粗暴,但還算可以接受);有些翻得莫名其妙的,或是我們能有更好的翻法,就最好別用。例如 metaverse 翻成「元宇宙」根本就是直譯加亂翻(看到 meta 就一定得翻成「元」嗎?這個「元」作何解釋?」);台灣奇幻和動漫圈早有很棒的詞可以對接,就是「架空世界」。

再舉一個例子:「高級工程師」顯然譯自「Senior Engineer」,但翻成「高級」真的翻得很爛,不但完全沒把 senior 字義中的「經驗豐富」、「老鳥」的意涵翻出來,甚至還製造階級對立(有沒有「低級」工程師?)。台灣明明就有比較好的翻法,叫做「資深工程師」,但還是有一堆台灣媒體文章都寫高級工程師,實在值得檢討。

所以,問題又回到翻譯者身上。翻譯者如果能夠多所涉獵各種領域,充實自己的詞庫,就不必事事照抄對岸翻法,搞到連自己原本就有的好翻譯都不要了。

使用者應該更大聲要求好翻譯

很多產品或服務的翻譯不好,不只是因為從事者應該更用心,也往往是因為沒有聽到使用者的抱怨,以致問題無法突顯,使用者的需求自然得不到滿足。

各位讀者如果看到奇怪的翻譯,向廠商反應,其實是各位的權力;有了用戶的參與,廠商就會更加重視界面翻譯,會投入資源改善流程,最後受惠的是整個生態系中的所有人;廠商的形象和滿意度能夠提升、產品競爭力會加強、客服成本會下降,譯者的專業能力和待遇會變好,使用者也能得到更好的產品與服務,人人都會是贏家。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