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藥學potions
魔藥學potions

華語圈第一個香水主題ㄉpodcast 魔藥學potions

《香味世界》林翔云

前陣子作家林立青在臉書貼文中提到他對氣味的觀察(大多是外籍移工帶來的氣味文化,與台灣人本土文化的衝突),底下出現很多令人詫異的留言,例如「我不知道想在身上加味道有什麼意義」或是「台灣路上氣味已經很多,應該不會想再聞到更多氣味了吧」之類。

短評

這是一本氣味工具書,講述各種有關氣味包括香水、香粧品、食品、日常化工到評香、加香的工業處理、來由歷史及作者的個人經驗。

作者本身知識非常淵博,這本書在每個章節主題都儘量塞入專業的知識,但有一種在讀個人筆記,行文及連貫性比較差,沒有經過選擇的感覺。

但不是說這本書不好讀,反而是作為工具書相當稱職,從目錄或是相關主題就可以找到大把的參考資料。另外,作者本人經歷過文化大革命,對於中國經歷過的香味文化斷層體會非常深刻,在講述這部分的歷史讓人感同身受,也是這本書很迷人的地方之一。


我為何買這本書?

身為(自稱)華語圈第一位香水主題podcaster,廣泛閱讀氣味相關的書籍非常重要。

有些人可能認為香水心得不就是聞香水,說一些若有似無的想像推坑別人買香水。只是我經營了大約半年,就發現其實大部分的podcast聽眾,還是更喜歡硬核一點的知識和具體的想像;我與其用自己不成熟的文學風格亂掰,不如講品牌歷史、氣味結構或延伸的氣味知識,更受聽眾歡迎。

所以一些經典的香水書籍一定要閱讀,這本就是其中之一。作者在中國是大師級調香師,寫過國家認證考試的書如「調香術」、「辨香術」及「加香術」等香精香料專書(非常專業,充滿化學式的那種)。這本書在他的著作裡面是相對輕鬆好讀的。更難得的是作者從中國本身的氣味文化出發,實實在在地陳述氣味在百姓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個人實用層面的觀點。

(很多香氛類的書籍提到心理效果,還有一些神秘玄學的角度,作者感覺起來「不吃這套」,很華人實用主義的想法。不過也不會過於鄙棄這類想法,就是很實事求是這樣)

這本書對我意義在於提供目錄式的知識架構,雖然整本書輕薄,但是知識量厚實。缺點在這本書的排版⋯⋯字重很輕、字級很小、又印在銅版紙上,長時間閱讀蠻痛苦的,圖片選擇也很無聊(好像高中生報告在網路上亂抓圖),希望之後可以再版改進這些問題。

隨意瀏覽摘要

### ‌第一章第七節—香與文明

即使是偉大的哲學家也無法阻擋香水風光的歷史。犬儒學派的在戴奧真尼斯雖然渾身骯髒,卻在自己的腳上抹上香水,他譏諷的說:「如果在我的腳上塗上香水,那麼我的鼻子就能聞到;如果在我的頭上抹上香水,那就只有鳥兒才能聞到了。」

### ‌第四章第六節—人人都會調香

調香師們已經把現有的5000種香料分門別類歸入30幾種香型裡,然後按香型配出幾十個香基,比如茉莉花香基、玫瑰花香基、蘋果香基、麝香香基、檀香香基等,這些香基在國外的一些超級商場裡有售,你可以在家裡擺弄這些香基,配制你最喜歡的香精出來。

### 第四章第十四—節香精評判員——評香師

你是否認定當個評香師最愜意,調香師辛辛苦苦調出來是香精由他說好就好,說不好就不好!其實沒有這麼簡單。評香師的工作比調香師繁重得多,責任也更加重大。當評香部門接到調香師的香精樣品時,要先把樣品根據香精的用途做「加香實驗」,比如說這個是香精是做香皂用的,那就得把它按一定的配方加進皂基裡,用專門的小型機械擠壓成小香皂,然後還要做架試、洗滌試驗,還要召集許多人組成「評香委員會」,給香精打分數,再擇優選出一至兩個品種給業務人員送給客戶試用,這樣被客戶選中的概率才會高。⋯⋯。評香師必須熟悉這些加香產品的製作過程和配方,有時候還倒過來為客戶設計新配方,以拉住客戶長期用自己公司的香精。

### 第七章第一節—香與臭

絕大多數的香料直接嗅聞之都是臭的,甚至是人公認的「香后」茉莉花和玫瑰花提取出來的茉莉浸膏、玫瑰浸膏的氣味也不好聞,用酒精或其他溶劑把他們稀釋到一定的濃度時才發出芳香。

### 第八章第四節—氣味增肥和減肥

芝加哥味覺與嗅覺治療研究所基金會的創始人艾倫·赫希博士說,聞起來很舒服的氣味可以幫助抑制食欲。研究發現,超重的人飢餓時聞聞青蘋果或香蕉的味道,減肥效果會更突出。

推薦給你

這本書我斷斷續續閱讀了好長一段時間,主要是閱讀體驗設計得不好,目前也找不到電子版。但是這本書應該會留在我的書架上很長一段時間,因為內容參考價值非常高,在氣味的專業領域上已經不太像「科普」而接近「專書」了(當然比作者其他的書,他可能覺得這本書很科普),有疑問就可以翻閱,順著這本書給的方向來挖掘。

氣味在感官的科學研究上,以我所知目前還相當小眾,但作者認為「21世紀是香味世紀」,可能預見到這幾年在氣味的研究上,會有改變歷史的大進展(?)


台灣這兩年香氛體驗越來越豐富,許多創作者開始冒出來,一方面引進國外香氛產品,一方面也支持台灣發展本土的氣味文化。我自己認為這條路很長,並且在舊政府及觀念中「看不到未來」的惡劣文化氛圍下,也會受到很多阻礙。

前陣子作家林立青在臉書貼文中提到他對氣味的觀察(大多是外籍移工帶來的氣味文化,與台灣人本土文化的衝突),底下出現很多令人詫異的留言,例如「我不知道想在身上加味道有什麼意義」或是「台灣路上氣味已經很多,應該不會想再聞到更多氣味了吧」之類。

我在做香水相關的創作,也不乏聽到這樣的聲音,可以推測其實很大一部份的台灣人,渾然不知我們身邊充滿的加香產品,或是這些氣味對人的影響跟他們被創造的意義。

以前我在學習字體(電腦字體那個字體)時,遮放的創辦人及設計師花費大把精力及時間,在台灣推廣字型知識及文化,並創造出台灣的字體元年(相信是金萱募資的那一年)。我認為這幾年也是關鍵,夠多人認識氣味、重視氣味,讓氣味文化在我們生活中生根,就像字體文化在台灣發展茁壯那樣。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