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古典
非主流古典

國立大學音樂學碩士。在數十年寒暑聽遍了古典的重點指標作品後,披沙揀金地尋找那些主流之外的滄海遺珠。

Bruckner,Symphony No.2

Bruckner並不是一個對臺灣古典愛好者很被普遍接受的作曲家,曾有一位學生樂團的指揮給出的理由是「有距離感」。

但這樣一個學校老師自掏腰包請維也納愛樂演奏他的作品(還被拒絕),獻給李斯特也被拒絕;他真如同聖經上所說的「我什麼時候軟弱,就什麼時候剛強」(哥林多後書12章10節)的弟兄。


第二號交響曲與第一號和橫亙在其中的Ø交響曲相比,第二號的進步是巨大的躍進(這是照著順序聽系列作品最大的樂趣之一,與作曲家同步成長,感受他的成長)!在主題上的內聚力更加的緊扣(不會像Ø交響曲有時候主題不知魂遊象外到哪裏去了),而且也在情節段落上的張力上把節奏抓得更好,不會有過於鬆馳的情況。

因此我覺得這樣去理解Ø也就可能是成立的了:Ø交響曲是第一號初試啼聲後的一次冒險,雖然這一次的冒險當下接受度不算是成功,但在Ø中他做了許多掌握條例後的一些變化與嘗試,如果沒有Ø負評的打擊,第二號的成長也不會有這麼跳躍性的進步。

「Dausgaard本人則說『似乎在進行一種個人式祈禱的感覺,好像布魯克納正在管風琴上沉思和即興演出。』」如果根據引用文獻的說法,我似乎完全可以理解布魯克納為什麼總是這麼長篇幅了。筆者自己也有即興的能力、也同時是基督徒,對我而言,在彈奏即興的時刻,就彷彿是一種神交、或我們說與神對話的時刻,我們在音樂中,音樂做為一道靈魂的障壁,將我暫時把世俗的愁煩隔絕在樂聲之外,在即興之中,我接受從 神來的感動,發展主題與動機,享受著和聲的變幻、主題的變化,心中的哲學決定了即興結束之時的走向,是輝煌或黯淡。而即興的當下,對即興者而言,本來就是道道地地的、沈浸式體驗。

對有即興能力的人來說,即興的當下,是生命中最美的永恆、與 神可能的相遇;然而,不是所有音樂科班的學生,都有即興的能力。


於此同時,我心領神會,全然暸解布魯克納的心意了。如果是這樣的話,作為同道中人,他在交響樂上的即興,我將繼續追尋下去,聆聽他的成長。

布魯克納沒有自信、自掏腰包、被大人物與知名樂團拒絕……他傷透了心,但即使如此,他依然懷著他對天主的信仰,在 神的醫治中前行。如此聖者般的行徑,說因而有距離,也是想來能理解吧。畢竟,這樣偉大的情操,是一個如此平凡的學校老師,如此平凡、卻又如此不凡。而因為他在平凡中不凡,所以,每個平凡人,也該聽聽他的作品。

也許,有一天我們也能因而,變成溫柔的巨人。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