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古典
非主流古典

國立大學音樂學碩士。在數十年寒暑聽遍了古典的重點指標作品後,披沙揀金地尋找那些主流之外的滄海遺珠。

Bruckner.第Ø號交響曲

坦白說,我真的聽不懂這個編年體上該是第二號交響曲、卻後來因為維也納愛樂指揮的一個問題而被打入冷宮的作品:主題在哪裏?

其實當我看文獻前或後,我都有與Otto Dessoff一樣的感覺。這個提出的問題是沒有惡意的(至少我是這樣),但整個曲子的主題的確不知道是什麼、在哪裏。這跟命題作文一樣,作文總有個題目,有個主題,讀的人才有方向,知道這個描述的核心是什麼、它怎麼發展、後來如何結束了──其實主題這件事說穿了,很簡單:它就是在滿足人類「愛聽故事」的欲望。

那些我們早就耳熟能詳的故事,每當一個生動的敘述如同吟遊詩人般被描述出來時,你不覺得很奇怪嗎?我們早就知道了那故事的結局,但我們依然像個傻子一樣裝做好像從沒聽過一樣,只為了再一次被洗腦(當然也有可能是想從中再一次,從這個令人沮喪的世界中振奮起來)。

就是這樣。布魯克納老師啊,這是你初試啼聲後的第二部作品,史家說你沒有自信;但我看來,想在第二部作品就有掌握全局的能力,你是不是過份自信了啊?而且,Dessoff說的也的確是一個客觀事實,不是嗎?

從曲式來觀察,第Ø號(我不喜歡說是第0號,布魯克納明明寫的是空集合,意義差很多好嗎?請尊重一下作曲家!)交響曲可能更像通作式(through composed)的形式一點。

布魯克納後來在這作品的多處寫上無效,又名為「空集合」,我覺得這可能要好好探究空集合這個符號在數學上的定義。筆者的數學不好,但集合的概念還勉強有的,布魯克納並非目不識0的莽漢,但它卻不寫0而寫Ø,必有他的深意。


從交響曲的組成元素來說,他可能在聽了指揮的質疑後意識到這首交響曲欠缺了一些東西:主題是一個最大的問題,它在主題上的凝聚力是偏弱的、出現的頻率是偏低的;有可能布魯克納在看見這個作品的問題後,以Ø這個符號來做為一種開脫或詮釋:這個作品並不完全依循傳統交響曲的作法進行。有可能是因為他在寫完了第一號後想做一些創新、也有可能單單是對主題的掌握依然不夠嫺熟……any way,不管如何,Ø的其中一種解釋很有可能意指:這首交響曲在其交響曲系統中之外的、另一種他自己肯認的形式(雖然不幸地被一個心思大老粗打槍了)。

但,會越來越好的,布魯克納老師,或許,下一次該學到的智慧是,不要把你的作品拿給你覺得有很大概率會打槍你的人看;或者,在不成熟的階段裏,暸解被打槍乃幾乎是一種必然。

但我們都該慶幸,即使玻璃心如布魯克納,也沒有停止他的步伐。帶著破碎的心,走向──依然是交響曲的方向。

圖片來源:Taiwan Beats,七夕限定/告白被打槍沒關係 七首歌給你拍拍,小黃間。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