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iam
Miriam

喜歡電影、喜歡美食、喜歡音樂、喜歡畫圖、喜歡閱讀、喜歡旅遊、喜歡宅、喜歡狗更愛貓,思緒總在正反之間遊走的怪宅。

書蟲-台灣都市傳說百科

(编辑过)

從小至大聽聞非常多的故事及傳說,那些起源大多來自某個朋友、某個親戚,一個又一個的口耳相傳,有的成為逢年過節大人嚇小孩的故事,有的是學長姊唬新生的素材,也更多成為大人警告小孩別犯險的警世故事。








書中一開始先定義了「都市傳說」,在台灣大多指靈異故事、謠言、假消息,但從民俗學來看並不準確。

都市傳說算是個很新的詞彙,大約在2000年初見於媒體,最接近的「城市傳奇」則在1989年見於聯合報副刊,不管哪個都是年輕的概念。都市傳說起因大概分為大眾流行文化及民俗學研究,也深受美日影響,美國大抵以好萊塢電影為主,日本則是靈異節目;民俗學則是2003年及2006年兩本歐美學者著作翻譯成中文,才開始進入中文圈。

根據美國民俗學,民俗學分為「口傳民俗」、「習慣民俗」及「物質民俗」,而都市傳說屬口傳民俗中的「傳說」,「一個虛構的當代故事,被作為事實來講述,但融入了傳統主體,並通常歸功於朋友的朋友。」。都市傳說大抵須為口耳相傳,相較神話更貼近生活,又比民間故事更加真實,且講者與聽者大多會信以為真。

以本質來看,鄉野奇談及都市傳說極其相似,兩者並不是壁壘分明的存在,若傳說跨越了鄉野,在現代化的社會中廣為流傳,比方魔神仔,那就相當難做出一個區劃。而習俗、迷信、靈異故事、謠言及笑話,都能視為都市傳說。

都市傳說承自鄉野奇談,是人們生活經歷現代化轉變後產生的當代傳說,可以是懸疑、恐怖、怪奇、笑料、戲謔和嘲諷,「都市傳說無時無刻都在誕生、消逝和變化,你我每個人都是傳說的講述者和創造者。」

書裡收錄了一百篇在台灣廣為流傳可被劃分為都市傳說的故事,大概分為鄉野山林、猛鬼廢墟、靈異公路、城市狹縫、校園怪談、軍中鬼話、災難記憶、怪奇儀式、謠言異聞、日常禁忌十大類。

這一百篇基本上皆有所聞,不管是同儕之間的口耳相傳、父母的恐嚇,有的更甚登上新聞或被個節目大肆討論過,在網路盛行後,幾乎沒有傳不開的訊息,像是PTT的媽佛版乃至現在的DCARD的靈異版,在其流竄的幾乎與靈異脫不開關係,不管是「自稱」自身體驗或創作文。

十大類中,基本上看分類都能猜測出大約那些鼎鼎大名的故事,但都市狹縫這個項目比較特別一點,裡面包含「西寧國宅、台北君悅酒店、臺北車站招牌預兆、鳥頭人、樓上的彈珠聲、裂嘴小女孩、新光三越台南新天地、KTV靈異故事、日據刑場」,以自己來說,鳥頭人和臺北車站招牌預兆算比較新鮮,「鳥頭人」是稱到了晚上曾經在北車中擔任方向指引的鳥人(夢遊/鳥人愛維斯)會在猶如迷宮中的廣大車站及地下街遊走,一旦發現落單的人便會將其殺害替換他的身體,而「臺北車站招牌預兆」則是早期北車的大招牌,若有一個字不亮了便代表會出問題。

其他項目中,比較新鮮的是「狐仙、新鮮的就是各校二一傳說、燒烏龜祈晴」,謠傳狐仙居於陽明山上,是因為當初在溫莎大廈作祟,最後被高人收服並帶至山上放生繼續修練,此事還被拍進「大迷信1993」,狐仙還包括拜狐仙廟一事,這也曾是電視節目的熱門話題,另外較新的故事則是2019年PTT媽佛版,有兩篇網友投稿,雖內容不大一樣,但大致上是在家中看到一名身著漂亮旗袍但頭部是狐狸樣貌的女子,在這女子出現沒多久後,父母也就鬧了離婚。

至於各校二一傳說,因都在該校內流傳非同校較難知曉,這些學校中有鐘響會被二一、騎了校內雕塑羊或從哪個雕塑下走過或踏上某條小徑就會被二一,其中逢甲大學對待態度最為認真,傳言圖書館前草坪有一個十字走道,走過就會被二一,為此在2012年舉辦封印儀式,校長親自站在走道上還發放追分成功御守,但活動一結束走道再次回到冷清無人敢踏上的狀態。,當然也有相反的傳言,在某校半夜會遇上一位老先生,若遇上他就能全數歐趴。

燒烏龜祈晴,就類似晴天娃娃概念,在白紙上畫上太陽與烏龜就能祈求當日晴天,大都流傳在婚攝、學校社團,後來蔓延至其他群體。雖看似新穎,但應是1994年張學友演唱會(但這事被記載在1998年的中央日報上)歌迷為求演出當天晴天所出方法,只是當初的版本是紙摺的烏龜,1998年酒井法子來台演唱會也是同一方法,更甚2005年聯合報整理了歌手們趕走雨神的小撇步中,潘瑋柏也提到此一方法。現行的手繪烏龜方法最早見於2011年的婚禮論壇中,此一傳說不單在台灣流傳,香港、馬拉西亞及中國都有類似版本,有的版本還須由「處男」執行畫烏龜,這個案例中是找了4歲男童來畫烏龜,這傳說大多在華文圈流傳。






以前消息的傳遞,要嘛口耳相傳或報章雜誌的紀載,而網路開始盛行後,流傳速度加快範圍加大,以前小時候老師帶學生玩過一個小遊戲-從第一排第一個同學開始,往後方同學傳話,傳到了最後一個話都會嚴重變調,哪怕一開始只是一句「今天天氣很好」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話-,這種單純的話語都能輕易轉成八竿子打不著的語意,何況這些聽說的聽說的小小故事呢,每傳過一個人便又用自己的方式詮釋,故事開始豐滿擁有自己的脈絡。

傳說也好、謠言也罷,大都有其目標的被創造出來,有的警世-比方抓交替,海邊、河邊少去;有的可能為了帶動迎新氣氛的傳言-二一傳說、流傳在各宿舍的恐怖故事、佇立燈下或鐘下的哀愁學姊;因殺伐之氣或戰亂產生的軍營故事-無頭軍官、半夜仍不停操練的無頭部隊,還有曾讓士兵瑟瑟發抖的水鬼摸哨;有的或許是為了吸引眼球引關注創作出來的,個人認為如-鳥人、昆蟲寄宿腦中/人體內(水蛭是可能的,其餘可能性極低)、屍水飲品或是魚肉好吃嗎;有的是因為極大災難後產生的繪聲繪影-幽靈船、華航空難;有的是屋宅空廢已久藉此延伸出的流言蜚語-杏林醫院、民雄鬼屋、基隆鬼屋;也有因為不同宗教的不理解產生的解讀-養小鬼與古曼的混淆、送肉粽、冥婚紅包...等,範圍之廣幾乎涵蓋了所有面向,不管是流傳已久的老故事或嶄新的物品-鳥人-都能生出一篇篇精彩絕倫的故事。

不過其中最幽默的莫過於-死亡之握及消波塊肉粽,近乎網上的玩笑話越傳越廣逐漸成形。

這類小道故事,吸引人之處便是因為與生活貼近,又因朋友的朋友一層層的傳播,其源頭難以被深究也更容易與自身產生連結,有的傳說是多個故事的混雜-像是裂嘴小女孩,應是裂嘴女的延伸版本-,甚至產生錯置問題-西寧國宅老兵因未帶鑰匙攀牆返家卻摔死,因此引發一系列的異相,但這原身應在萬華-,故事真假與否並不重要,也沒人會特定去考究,很多的故事積非成是成了現在的面貌。

此書網羅了這20、30年來在台灣熱議的幾乎人人都能說上一兩個的各類故事,一篇一篇篇幅都不長,可算是一口氣看完在網上流傳的綜合版,但書中除了紀載還詳細的考究了源頭,大多起於198X年間,後期的網路許多號稱自身體驗的貼文擴大了都市傳說家族。

本身並不鐵齒但也不迷信,對於此類故事大多當作消遣或與旁人聊天的話資,但想起大學時曾被一個故事嚇得當下拒絕自己返家堅持要去同學家擠一擠,現在想來著實有趣。

對於另一個世界,秉持著尊重但不主動冒犯的態度,尤其對於各項禁忌雖未必事事遵守,但也不輕易踩線以身試法,想到之前中國網壇上的左央事件,雖不知真假,但類似挑戰禁忌的影片偶而還是會在運算法下出現,這類擺明作死的事情。

有人的地方傳言便不會停歇,隨著社會的現代化,故事要嘛跟上腳步做出轉換或消逝於洪流。




此書簡易好讀,每則都被考究淵源,配上恰如其分的插畫為其添上毛骨悚然的氛圍,若對這些小故事感到好奇,值得一讀。

這書大概也讓我認知這類故事的起源及原型,雖不敢說無所畏懼,但也消彌了大半的疑惑及恐懼,故事終究是故事,巴特.............愛看歸愛看,絕對絕對不想親身經驗 (✖﹏✖)






臺灣都市傳說百科

作者/ 楊海彥、謝宜安、 阮宗憲、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

出版社/蓋亞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