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斷戲
味斷戲

新新舊舊 港日韓台泰中美法等各國電影 希望一路再睇多啲 instagram.com/tastelessmovie

反送中運動行動綱領攬炒的文化先導 — 《The Hunger Games》

四集系列作的標誌變化

“If we burn, you burn with us.” 筆者是衝著這句經典台詞看這電影,同時也希望能借觀賞在雨傘前後的反烏托邦電影,了解香港年輕人在反修例(自由)運動下的思潮。《The Hunger Games》有著完全架空的世界觀,故事裡的總統透過每年舉辦的飢餓遊戲生死鬥,充分利用種族區隔來挑動種族間的衝突,以此來消耗反抗 Panem 極權統治的情緒。而男女主角捲入漩渦就各有原因,在此不贅。

第一集說的是犧牲這經典命題,基本上就是普通追殺爽片,劇情緊湊流暢,未見特別高章。第二集才真正拓展世界觀以及明確地把政治議題摻雜其中,議題包括反抗與鎮壓,媒體與社會地位的操作,寡頭政治擺佈社會規則等,在現實的(全球)政治混亂中也很容易就能找到適當投射,令電影變得十分可口。而第三四集劇情就特別包括了中共式的公安對維權人士的脅持訪問,正好為新一代一劑預防針,好理解早前銅鑼灣書店事件的林榮基「被自願」招供片段,即使當時新世代沒群起聲援,但也不會笨到相信林榮基真的自願招供。然而,第三四集的背景也開始變得極度脫離現實,如反抗軍突如其來的高科技武器,就很難令人信服了。故事最後的厚黑學類陰謀,以及主角完美地成為英雄的戲碼,敍事完整,意思表達到位,動不動聽已經不緊要了。

無可否認,”If we burn, you burn with us.” 完整地呈現了攬炒的概念,弱勢社群基本上除了以攬炒作脅外,沒有其他可行的手法。古時政權的兵器也未有進化到如今警察的鎗炮和化武,真打起來群眾還有機會仗著人數扳回一城,但香港群眾頂多也不過是汽油彈而已,準繩度和產量以至威力根本難以與警察相提並論。這武力上的鴻溝,難免逼使抗爭者轉向攬炒,以自毀式的手段但求能傷到暴政的子孫根,逼使暴政讓步。

這也許是飢餓遊戲終章的風評較差的原委,主角代表的第十三區在沒有他國支援下,竟可擁有主城媲美的武裝力量,抽離感便渾然而生。縱觀整個系列的教育意義,飢餓遊戲確切勾勒出暴政如何卑鄙地利用大眾傳媒,如此便為年輕人打下一枝強力的疫苗。說到底,新聞孰真孰假也只是新聞抄作,在這個一百個人一百種真相的年代,最重要的還是我們的信念和意志以及當下的判斷與往後的承擔。回望香港年輕人去年連月的抗爭,是真的做得很好很好,雖偶有不完美,要改善,但還是可接受。

The Hunger Games
Gary Ross (2012), Francis Lawrence(2013, 2014, 2015)
2012, 2013, 2014, 2015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