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o
他們不是在衝擊。他們在自殺。
感謝這麼及時的捍衛文章!首先讓我們坦然接受集體行動的特點吧:它的走向充滿任意性、它的結局永遠不會完全達到預設目的。社運的重大意義之一在於,通過一個動態過程,讓參與者在其中互動,共同成長。這尤其對年輕人意義重大:他們通過參與運動,實現世代更迭,淘汰掉老朽的東西(不管來自同盟方還是敵方),以嶄新的技術和話語,表達自我,挑戰現狀。如果我們接受這些,我們便釋然:不會因運動“偏離”預設的理想狀況而“失望”,而妄自菲薄。這場運動已經是非常成功了,可用阿倫特的“glory”形容:雨傘運動後的幾年,人們常說香港青年變得政治冷感。今日事實證明相反:年輕的一代,包括中學生群體,在這幾年生長出更強的政治意識;而且他們以超強的自組織能力,擔當一切,成為這城市的主人;他們對香港的定位甚至不再糾結于與北京的關係,而是香港如何自我論述,與全世界對話。我深深為這種成長變化所激發,我開始思考如何以自己的角度和專業,配合這種變化。這不就是運動的正能量嗎?我們越珍惜這正能量,它就會變得越強大。
邀請女兒今晚同去維園
她剛才下課後發給我的回答: june 4 sounds familiar but i forgot what its about but ok
她剛才下課後發給我的回答: june 4 sounds familiar but i forgot what its about but ok
从“禁止拍照”到策展时就已设置好“网红拍照点”,展览的角色在发生着怎样的改变?
所謂”再現”representation,就是指對原物的二次展現。我理解本雅明那一代仍相信攝影再現可以具備某種批判能力。比如超現實攝影師將某張人臉細部放大close-up ,產生陌生化審美效果,刷新人的對人臉的慣常麻木的感知。而到了桑塔格,開始擔憂再現會將人們本來可以關注殘暴現實的眼光分神,轉移到對再現本身的唯美、象征性的迷戀上。但不管怎麼說,我會稱這兩種攝影都是主動操作性或干預性的,即攝影師好歹要有腦子,要動腦子拍照,要有技術和技巧,要對被拍對象做一定的創造性分析詮釋工作。借用普林斯頓哲學教授Harry Frankfurt 的詞,我會稱第一種攝影關乎真理,第二種關乎謊言。兩者都需智慧和勞作,只不過目的相反--前者揭示真理,後者遮蔽真理。而今天那些看展覽隨手拍照分享的人,恐怕在搞第三種攝影。他們在乎的不是展覽本身,甚至也不是再現展覽本身。他們在用最粗陋的技巧,完全不動腦子,以動物本能在炫耀:大家看看,”我”在看這展覽,”我”才真正牛,點讚”我”吧。這種做法絲毫不會解決孤獨,只會讓所有人在粗淺分享中越來越孤獨,因為人越來越陷入粗淺自戀和炫耀,就越不能深度地讀解自身以外的東西和自身內部的真正危機所在。這第三類攝影,再借用Frankfurt 的詞,我會說關乎bullshit 。分享的人多是bullshitters. Frankfurt 在On Bullshit 一書中說,bullshit 是比謊言更大的真理的敵人。讓事事都要分享的社交網絡是人類bullshit 的集大成者,是推動人類弱智化、遠離真理的最大力量。
所謂”再現”representation,就是指對原物的二次展現。我理解本雅明那一代仍相信攝影再現可以具備某種批判能力。比如超現實攝影師將某張人臉細部放大close-up ,產生陌生化審美效果,刷新人的對人臉的慣常麻木的感知。而到了桑塔格,開始擔憂再現會將人們本來可以關注殘暴現實的眼光分神,轉移到對再現本身的唯美、象征性的迷戀上。但不管怎麼說,我會稱這兩種攝影都是主動操作性或干預性的,即攝影師好歹要有腦子,要動腦子拍照,要有技術和技巧,要對被拍對象做一定的創造性分析詮釋工作。借用普林斯頓哲學教授Harry Frankfurt 的詞,我會稱第一種攝影關乎真理,第二種關乎謊言。兩者都需智慧和勞作,只不過目的相反--前者揭示真理,後者遮蔽真理。而今天那些看展覽隨手拍照分享的人,恐怕在搞第三種攝影。他們在乎的不是展覽本身,甚至也不是再現展覽本身。他們在用最粗陋的技巧,完全不動腦子,以動物本能在炫耀:大家看看,”我”在看這展覽,”我”才真正牛,點讚”我”吧。這種做法絲毫不會解決孤獨,只會讓所有人在粗淺分享中越來越孤獨,因為人越來越陷入粗淺自戀和炫耀,就越不能深度地讀解自身以外的東西和自身內部的真正危機所在。這第三類攝影,再借用Frankfurt 的詞,我會說關乎bullshit 。分享的人多是bullshitters. Frankfurt 在On Bullshit 一書中說,bullshit 是比謊言更大的真理的敵人。讓事事都要分享的社交網絡是人類bullshit 的集大成者,是推動人類弱智化、遠離真理的最大力量。
关于《国家的计算》,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精彩!“身体”与感官、行动有关;“主体”与自我和对世界的认知有关。反计算控制,是不是与所有反体制控制一样,同时需要:1)恢复“身体”的自由,用自己的原初体验去抵抗体制化、抽象化的定义。我记得九十年代一次会上刘小枫提问:为什么《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莎宾娜有那么大一张床?如今我想说莎宾娜是想通过不停“翻身”,以个人的身体反抗各种社会主流话语和规范的压迫,也反对当代虚拟世界抽象算法对人的感官和行为的捕捉和操控;2)重建主体性。知识分子如福柯,思想异常深刻,但描绘了控制之网后,对人的主体性不再报希望,甚至有犬儒的倾向。我个人觉得今天格外需要卡缪式的反抗。他的西西弗,明知石头滚下山已被重力法则(算法)写定,但仍坚持每天“身体”力行,把石头往反重力的方向推。算法被写出,是用来反抗的。.
精彩!“身体”与感官、行动有关;“主体”与自我和对世界的认知有关。反计算控制,是不是与所有反体制控制一样,同时需要:1)恢复“身体”的自由,用自己的原初体验去抵抗体制化、抽象化的定义。我记得九十年代一次会上刘小枫提问:为什么《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莎宾娜有那么大一张床?如今我想说莎宾娜是想通过不停“翻身”,以个人的身体反抗各种社会主流话语和规范的压迫,也反对当代虚拟世界抽象算法对人的感官和行为的捕捉和操控;2)重建主体性。知识分子如福柯,思想异常深刻,但描绘了控制之网后,对人的主体性不再报希望,甚至有犬儒的倾向。我个人觉得今天格外需要卡缪式的反抗。他的西西弗,明知石头滚下山已被重力法则(算法)写定,但仍坚持每天“身体”力行,把石头往反重力的方向推。算法被写出,是用来反抗的。.
西閃老師在談身體自由時是不是有些顧忌?身體當然關乎"道德"和"感受",但達至身體自由,核心是實踐、行動啊。
西閃老師在談身體自由時是不是有些顧忌?身體當然關乎"道德"和"感受",但達至身體自由,核心是實踐、行動啊。
再跟進一下,剛提到的de certeau 倡導的個體在日常生活中對城市空間的自由實踐,如今是不是可以類比到一些現實或網絡中的自組織、游擊隊、黑客?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會有、就得有反抗啊。我們是不是得小心不要沉浸在描繪一種過於整體的格局,而有意無意忽略了抗爭的價值與希望?
再跟進一下,剛提到的de certeau 倡導的個體在日常生活中對城市空間的自由實踐,如今是不是可以類比到一些現實或網絡中的自組織、游擊隊、黑客?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會有、就得有反抗啊。我們是不是得小心不要沉浸在描繪一種過於整體的格局,而有意無意忽略了抗爭的價值與希望?
請西閃老師再仔細談下"算計控制"與"身體自由"之間的作用、反作用吧。我先以城市為例:一方面,城市規劃根本上是自上而下的plan 、控制。但就如計劃經濟一樣,傳統的城市計劃或規劃容易與城市和市場的動態性相違背,容易出錯,這一點連中國政府都某種程度上意識到了。而今新情況出現了,很多中國規劃師相信大數據可以幫助集權政府減少盲目決策,反而更可加強規劃的控制力度。總之,控制者深信發達、精深的計算一定會去支持越來越精密、機動的控制。另一方面,我們的身體自由:就像de certeau 說,不管城市空間被規劃得多麼死板,我們仍有一定程度的以自己身體進行空間實踐的自由,比如我偏不走中軸線大馬路,而是拐進小巷子。打這個比方,我的意思是,我們能不能不光談計算君臨一切的危險,也談談個人身體突圍的可能?
請西閃老師再仔細談下"算計控制"與"身體自由"之間的作用、反作用吧。我先以城市為例:一方面,城市規劃根本上是自上而下的plan 、控制。但就如計劃經濟一樣,傳統的城市計劃或規劃容易與城市和市場的動態性相違背,容易出錯,這一點連中國政府都某種程度上意識到了。而今新情況出現了,很多中國規劃師相信大數據可以幫助集權政府減少盲目決策,反而更可加強規劃的控制力度。總之,控制者深信發達、精深的計算一定會去支持越來越精密、機動的控制。另一方面,我們的身體自由:就像de certeau 說,不管城市空間被規劃得多麼死板,我們仍有一定程度的以自己身體進行空間實踐的自由,比如我偏不走中軸線大馬路,而是拐進小巷子。打這個比方,我的意思是,我們能不能不光談計算君臨一切的危險,也談談個人身體突圍的可能?
在线问答|铁幕降临,中美关系将走向何方?(5,000字重磅对谈精华,抢先释出!)
彭斯演講的一大亮點是通過歷史分析來推自己的論點。但他的歷史概括太寬泛了,涵蓋政經、軍事、文化等等,感覺更多起煽動公眾作用,而無助人精確地理解:他發言的真正語境、動機和核心問題在哪裡?懇請三位專家中的哪位更聚焦地分析一下,他的論調,在新自由主義經濟發展脈絡中,意味著什麼?歷史的回顧:中國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相當程度上幫助了美國跨國資本找到一個全新空間,也極大成就了今天的全球化經濟局面。在大部分時間內,中國掙的是原材料和加工的血汗錢,美國得到的是超級利潤。而今天局勢在變:中國不再甘心處在產業鏈低端,美國開始全面指責中國不按規矩出牌。這是否意味著美國不滿中國全面攪局過去四十年建立的全球化經濟模式?恰在這時候,歐美產業多向高科技和高端製造轉型,這是否意味著歐美資本會更重視回到本土和相互支持,而不想再過多依賴中國?
彭斯演講的一大亮點是通過歷史分析來推自己的論點。但他的歷史概括太寬泛了,涵蓋政經、軍事、文化等等,感覺更多起煽動公眾作用,而無助人精確地理解:他發言的真正語境、動機和核心問題在哪裡?懇請三位專家中的哪位更聚焦地分析一下,他的論調,在新自由主義經濟發展脈絡中,意味著什麼?歷史的回顧:中國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相當程度上幫助了美國跨國資本找到一個全新空間,也極大成就了今天的全球化經濟局面。在大部分時間內,中國掙的是原材料和加工的血汗錢,美國得到的是超級利潤。而今天局勢在變:中國不再甘心處在產業鏈低端,美國開始全面指責中國不按規矩出牌。這是否意味著美國不滿中國全面攪局過去四十年建立的全球化經濟模式?恰在這時候,歐美產業多向高科技和高端製造轉型,這是否意味著歐美資本會更重視回到本土和相互支持,而不想再過多依賴中國?
感謝這麼及時的捍衛文章!首先讓我們坦然接受集體行動的特點吧:它的走向充滿任意性、它的結局永遠不會完全達到預設目的。社運的重大意義之一在於,通過一個動態過程,讓參與者在其中互動,共同成長。這尤其對年輕人意義重大:他們通過參與運動,實現世代更迭,淘汰掉老朽的東西(不管來自同盟方還是敵方),以嶄新的技術和話語,表達自我,挑戰現狀。如果我們接受這些,我們便釋然:不會因運動“偏離”預設的理想狀況而“失望”,而妄自菲薄。這場運動已經是非常成功了,可用阿倫特的“glory”形容:雨傘運動後的幾年,人們常說香港青年變得政治冷感。今日事實證明相反:年輕的一代,包括中學生群體,在這幾年生長出更強的政治意識;而且他們以超強的自組織能力,擔當一切,成為這城市的主人;他們對香港的定位甚至不再糾結于與北京的關係,而是香港如何自我論述,與全世界對話。我深深為這種成長變化所激發,我開始思考如何以自己的角度和專業,配合這種變化。這不就是運動的正能量嗎?我們越珍惜這正能量,它就會變得越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