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世如夢
知世如夢

有不待風吹而自行散落者,乃人心之花是也。

雲海的故鄉,「太平雲梯」小旅行(風土人文篇)

摘自「阿里山國家風景管理處」官網


太平雲梯興建之後

台灣自從2005年竹山天梯營運後,轟動一時,刺激各縣市政府起而效尤。觀光局及各縣市政府在2007年至2019年,分別在全台設置多達13座天梯、天空步道設施,但能永續經營的卻是屈指可數。以「猴探井天空之橋」為例,遊客人數由2012年的126萬人次,滑落至2019年僅剩22萬人次,降幅達8成之多。。

太平雲梯核准興建後,於2014年開始動工,2017年9月完工,耗時3年多,投資台幣3億元,預估可創造500個工作機會。開放以來,日平均遊客量約1,000人次,假日月平均則為4萬多人。

太平社區是迷你小村落,現今全村180多戶人家,常住人口不過300多人,40歲以下年輕人口僅30多人約佔10%,唯一的學校是太平國小,全校師生僅有34人(含幼稚園7人),每個年級學生從2至8名不等,日治時期1942年一個年級的畢業生,要比現狀全校學生高出兩倍多以上,可見山城逐漸凋零式微。

小梅庄大坪公學校1942年畢業生55名(摘自太平國小官網)
梅山鄉太平村太平國小1947年畢業生73名(摘自太平國小官網)

100多年前大坪莊就有市集存在,那時候還有分民籓界線,大多以物易物,已見商業活動;日治時期,大坪庄開墾與伐木發達,所砍伐大多是檜木跟杉木,現存太平老街保留許多杉木屋,見證過往的歷史。

太平村先民很努力地過生活,除上述伐木外,1930年代養過蠶、1960年代飼養鹿採鹿茸、種植段木香菇,1973年代用鹿、羊、猴等頭骨爌膠。

太平村的社區營造曾於1983、1986兩度榮獲全台第一名,2005年入選農委會全國十大經典農村,2006年入選內政部全國幸福社區,實屬難能可貴,經營社區有一定的實力。近年來,將日治時期知名文學家張文環作品「閹雞」意向化,邀請藝術家駐村,街道巷弄面牆彩繪,各定點設立裝置藝術,改變社區的樣貌,讓遊客感受社區的用心。

太平老街的店家,很多是從梅山街上、梅北村上去經營的,本地人當包租公把房子租出去當商店,做生意的不多,頂多假日設攤,由在外遊子回鄉幫忙販賣農產品。當地村民搭順風車,也有屬於自己的小確幸。例如:有的自己做一些手工藝品來賣;老人家清晨到筍園割筍,拿去街上賣,因為新鮮,很快就賣完了;有的種菜的也是,採高麗菜、過山貓;還有做手工拐杖的,後來慢慢也有做手工肥皂、天然菜瓜布、苦茶油…等等。

然而,大部份觀光客都是衝著為太平雲梯的盛名,搭乘小型巴士而來,平均逗留時間約一小時左右,能遊覽太平老街時間十分有限,只能走馬看花,無法仔細欣賞老街的建築文物、巷弄裝置藝術、傳統美食、手工藝品,農產品,貢獻消費自然也就有限。

就大環境而言,全球各國觀光旅遊支出比例,四分之三都在花費在國內,但台灣卻只有三分之一;且國內觀光設施同質性過高、缺乏配套遊程規畫,消費金額遠比出國渡假來的昂貴,CP值相對低,所販售商品北自九份南到墾丁大街商圈商品都大同小異,缺乏像日本「東京限定」這樣的特色商品,故難以吸引遊客,都是國內遊客人數難以提高的主因。

即便未來將原先規劃纜車路線,重起爐灶付諸實施,又有能多大加分效果?對於人口老化的小小山城,老街商圈能否永續經營,關鍵是年輕人願不願意返鄉,主要考量經濟問題、子女就學等,只有年輕人加入帶頭經營,社區才有活力與創意可言,未來的挑戰才要開始。

台灣愛玉,全球獨有

第二天早上漫遊步道下來,嚮導帶我們前往沙鍋魚頭店吃愛玉,那是她先生遠房親戚關係開的。她見太平雲梯有商機,和弟弟聯袂上山開店。見她正在搓洗愛玉子,我們遂與其攀談。

愛玉為藤本植物僅產於台灣之特有亞種,為薜荔的變種,常纏繞於岩石或樹木上,特性是攀爬物有多高,愛玉就能長多高;野外主要分布在中央山脈1200-1900公尺之中低海拔多雨濕潤的闊葉林內,現在野生愛玉越來越少,多被人工栽培所取代。嘉義縣素有「愛玉王國」美譽,以阿里山海拔1,300公尺左右達邦村所產,最富盛名。梅山鄉緊鄰阿里山鄉,海拔雖略低,自然也產愛玉。

果期在8-12月,採收成熟果,削去外皮,一半切開,使果實充分曝露,利用陽光曬乾。雌果外層的種皮富含果膠及果膠酯,水中搓揉籽時,果膠酯與水中礦物質進行生化反應,就結凍了。食用愛玉凍加上檸檬或蜂蜜,風味絕佳。


愛玉之果實(摘自台灣好農網頁)
愛玉成熟果實曬乾後(摘自悠活農村網頁)

老闆分享愛玉的作法,將愛玉籽刮下後,裝進棉布袋或乾淨玻璃絲襪內,關鍵要用冷開水雙手戳揉至沒有黏稠性,中間不能間斷,也不能過於用力;1兩(37.8公克)兑3,000cc冷開水;她是商業用,每次一大桶用四兩愛玉子,搓揉時間約10餘分鐘後,靜置一小時,就結凍成形,全過程手部不可碰油,否則整桶報銷。

沙鍋魚頭店老闆搓洗愛玉子


愛玉凍(左)、薑茶

小店經營哲學

我們問她還未到中午用餐時間,為何店門前廣場停滿了車,她說都是嘉義市前來的老主顧,假日車子停在她店裡,去爬附近的山,中午回店裡用餐。老闆平常日空閒時,自己灌製杏鮑菇香腸、製作薑茶塊,以供販售增加營收。店的外牆牆壁上的彩繪幾米的畫,是她姐姐美術系兒子,每年畫一面,很多遊客會再此照相留念。山城老闆還是很有巧思的。

牆面彩繪

我們在享用愛玉、薑茶時,旁邊坐著一位老先生正在喝著薑茶、曬著太陽,指著桌上擺滿一堆芭蕉,用日文對我們說おいしい(味美好吃),要我們取用。他說他不良於行,必須坐輪椅,家人都去步道健行了。我們要請他吃愛玉,他說不要,他吃糖果,手上拿一顆巧克力,重複的說他吃糖果,看來老先生行為退化許多,然而他的好客,卻展現台灣人善良、純樸的一面。

移動菜市場

一個300多人的山城會有菜市場嗎?村民平日三餐所需雞鴨魚肉蔬果及日常生活所需雜貨雜貨,如何得來?

像這樣的台灣偏鄉,有這樣的需求,就會有「行動菜車」這樣的行業應運而生。例如是瑞里村昔日村民要出一趟門要步行到10公里外,阿里山車站搭小火車。山區生活不便,一輛小貨車往往就是村子裡的大賣場。

我們在太平老街看到這輛行動菜車,有車用冰箱供儲藏魚肉、海鮮,有專屬收納櫃、掛勾、陽傘。每天清晨兩點到嘉義市「南田市場」採購,夫妻手上拿著前一天左鄰右舍用Line傳送要採買的菜單,分頭進行採買,一人負責魚肉、雜貨,一人負責青菜蔬果,採買約一個多鐘頭,商家會幫忙把貨品送上車,也有當日臨時電話下單。全程來回一個多小時,近100公里,每天工作約16小時,且幾乎風雨無阻,全年無休。清晨六點多就可以開始營業,行動菜車同時也是早餐店。

太平老街的行動菜車,拍攝時間近中午,為該定點營業的尾聲。
吳家三代經營行動菜車超過30年,已換了10多輛貨車。

30多年前,菜車老闆母親以125CC機車開始販賣食材、養樂多、布丁、麵包蛋糕、豆花等,甚至還淹製鮮蜆,現在20多歲的第三代也加入行列。菜車服務的對象除一般村民外,還有採茶姑娘的點心、國小午餐、飯店、民宿食材配送;採買種類五花八門,從各式各樣食材、早點豆漿、嘉義市美乃滋涼麵、麵類、蛋糕、飲料等等。

太平、太興、交力坪、瑞里等村莊都是菜車營業的範圍,最多時有3、4輛菜車在經營。菜車沿途播放歌曲,村民聽到歌聲就知道菜車來了。播放兩三分鐘沒人上門,車就開走,或是路上碰到,隨招隨停。

菜車老闆真勤快,甚至一天兩趟下山採買,也經營副業。太平村盛產竹子,百多年前就是以竹紙的重鎮。村裡春天有桂竹筍、石筍、夏天有綠竹筍、秋天有箭筍、冬天有冬筍。每年有一個月時間將桂竹筍蒸煮成桶筍,每年可製成約4,000桶,7、8萬斤,可保存三年,是民間宴席的佳餚。

這種移動菜市場全台偏鄉都還有,像是南迴公路獅子鄉。客戶都是老主顧,噓寒問暖話家常,很有人情味的;此外,不純粹做生意,還會幫忙託帶物資,台東、花蓮的菜車甚至還會幫忙送家庭常備藥品,充滿暖暖的人情味。

行動菜車也有進化版

2019年9月宜蘭在地生鮮連鎖超市喜互惠,推出由3噸半貨車改造「行動超市」,將超市商品搬上小貨車,深入山區偏鄉原住民、濱海聚落。每台車配有司機、收銀員共2人,車上販售約1,000種品項。行動超市營業時間為週二至週五。

宜蘭的「行動超市」車(摘自自由時報)

日本德島的「行動超市」

2012年「德島丸」(とくし丸)公司成立「移動超市」,為人口僅76萬的四國德島縣,7萬5千名買物弱者,解決「購物困難」的需求。

平時在販賣之餘,有時更要因應不同情境,提供額外服務,如協助接送、商品預訂、燈泡更換、信件寄送等等,充分發揮社區守望相助的功能,也透過總部媒合就業資訊,提供職缺給二度就業的縣民。

德島丸的移動販賣車,販售超過1200個以上商品。(摘自台灣農村陣線網頁)

台灣與日本都是地狹人稠、人口密度很高的國家,但對偏鄉買物弱者議題重視不足。

台灣的偏鄉購物需求,除了在地的小雜貨店之外,數十年來還有移動菜車提供偏鄉居民採購食材的需求。但隨著人口都市化、菜車與雜貨店經營者老化,年輕人又不願接手,逐年凋零中,導致偏鄉生活機能越來越惡劣,偏鄉購物弱者的需求,便成為深值關注的問題。

台灣教育部國教署推出「新學校午餐創新推動計畫」,其中,2019年10月嘉義縣阿里山鄉南線在縣長翁章梁的協助下,率先發展出「聯合採購、平地集成、郵政運輸」的創新模式,服務阿里山南線4校、共316學童午餐。食材廠商只需將食材分裝送到郵局,每周兩次,郵局派車送往大埔國中小學校,以及山美、茶山及新美地區代辦所,再轉送到學校透過郵局供貨,降低運輸成本及風險,讓食材品質獲得更大保障,也降低運送成本。

教育部提供

日治時期,1907年台灣便設有「郵便局」,就是現在台灣郵局的前身,奠定台灣世界聞名的郵政業務。

解決偏鄉購物弱者需求,從嘉義縣教育局利用郵局,改善營養午餐長期食材配送費用昂貴,品質欠佳困境的成功案例,讓人看到曙光,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台灣郵政服務網遍佈全台各地,連偏遠地區都有代辦所。相信將傳統移動菜車,透過郵局既有的通路系統加以轉型,或由代辦所代收,或設置取貨櫃,以滿足偏鄉局民購物需求,這應是很可行的方案。

此次武漢肺炎,台灣口罩實名制全球驚羨,相信只要政府重視這個議題,再次創造解決偏鄉購物需求的另一項台灣奇蹟,指日可待。

10輪阿嬤

嚮導的婆婆現年87歲,第二天晚餐她與我們同桌用餐,戴著呢帽,皮膚透白,顯露的不凡氣質,一點不似山城的農婦。

她很安靜由外勞服侍用餐。我們基於禮貌,也和她攀談起來。話匣子一打開,她的眼神也亮起來,說話速度飛快,她媳婦說前幾年打電話給朋友,也是聲音宏亮。

她說年輕時,經常由大坪庄挑擔走路到阿里山森林火車梨園寮車站做生意;也下午坐夜車北上,到台北市古亭町市場賣雞,一籠有10隻雞,每次約12籠,賣完下午回當日返回。她說人家都叫她10輪外號(意思應該是做事俐落,行動迅速,充滿活力的意思)。很有意思的是,她不斷對我們說「10輪加油!」,似乎在回憶她年輕時的奮鬥史;加油兩字卻用北京話說,更讓人頗覺意外。與10輪阿嬤一席談,讓人見識底層草根的生命力與韌性

她的媳婦平常帶10輪婆婆去大林慈濟醫院看診,往往前一天就先將她帶下山去大林住;如果號碼太後面,就一大早騎機車去醫院抽號碼牌,為的是讓老人家調整到前面的號碼,才不用久候。阿嬤年輕時的操勞,對家庭無私的奉獻,在兒媳的貼心與孝思照顧下,安享幸福的晚年,真是莫大的福份。

要賦歸時,嚮導從冰箱拿出芥菜乾送給我們,我們驚奇為何香氣十足。她分享芥菜乾要好吃,作法的秘訣。新鮮芥菜摘下簡易清洗,用鹽醃製發酵後,去曬乾;半乾時,拿去蒸一個多小時(關鍵所在),再去曬乾後收藏。因經過殺菌,可存放很久,又香氣十足。民間智慧,誠如台語俗諺所言:「江湖一點訣,說破不值錢」。

防疫期間,隱居山城,苦中作樂,難以忘懷,是以為記。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