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世如夢
知世如夢

有不待風吹而自行散落者,乃人心之花是也。

雲海的故鄉,台灣梅山鄉「太平雲梯」小旅行(歷史篇)

茶廠瓦斯管懸掛在龜裂牆面,搭配玻璃窗天空倒影,相映成趣。

2017年9月位於台灣嘉義縣梅山鄉太平風景區的「太平雲梯」啟用,全長281公尺,建在海拔1,000公尺之處是全台單跨最高、最長的觀景橋。

它不只在長度上取勝,且地處太平風景區的前緣,西向視野無遮攔,站在吊橋上就可以直接俯瞰雲林、嘉義平原,晴朗時,還可眺望麥寮台塑廠區或布袋海濱。

取自「太平雲梯」官網

入夜後萬家燈火,漫步太平雲梯可眺望無敵夜景。2019年10月太平雲梯正式點燈,顧及光害會干擾動物棲息環境,燈時間為每日7點至9點各整點開啟15分鐘。因橋體光雕裝置共設置了近千個LED七彩燈條,點燈時由嘉南平原往山區眺望,一條微笑曲線高掛山區夜空,是台灣10大觀賞夜景知名景點之一。

取自「太平雲梯」官網臉書

2020年3月上旬趁武漢肺炎疫情還未在南台灣大舉肆虐,安排家人四人由台北南下,進行三天兩夜「太平雲梯」之旅。夜宿由小姨子小學女同學去年底開幕的民宿,活動主要都在第二天進行,由女同學擔任導遊。

太平風景區包括:太平、太興、碧湖及龍眼四個村。風景區以「太平」命名,是因為太平氣侯宜人日治時期就是,僅次於阿里山的著名避暑勝地,日出、雲海、晚霞、山嵐、夜景,瀑布急流、古道與螢火蟲,美不勝收。日治時期大正元年(1912)阿里山鐵路通車時, 當時以製造耕田用的犁維生,日籍鐵路工作人員來到本地後決定在此設立車站,當地人以犁園寮(現在的大興)告之,不料工作人員誤將犁字誤為梨而將站名定為梨園寮車站,從此便將此地名沿用至今,阿里山鐵路唯一經過梅山鄉,屬臨時站,旅客招手,火車就會停下來載客。

四個村位於嘉義縣的東北邊梅山鄉,梅山鄉舊稱「梅仔坑」,地處嘉南平原的東北端,由西到東,地形自丘陵、淺山至深山,山勢高低起伏,坡陡川急。全鄉高度自海拔90公尺~1,815公尺,平地面積僅佔1.74﹪,依高度由西而東可分為丘陵地帶(海拔90公尺至250公尺)、淺山地帶(250公尺至450公尺)和深山地帶(450公尺至1,815公尺)等三個地形帶。太平風景區位於深山地帶。

梅山鄉早期的移民開墾,有史可查,可追朔至清帝國康熙47年(1708),漢人詹陞申請開發梅仔坑,並留有墾照記錄,迄今已有310多年。

梅山鄉的古名為「糜仔坑」,本來是一個山腳地帶必經之地,也是山產的集貨地;有人在溪邊築小屋販賣米糕粥,閩南人稱粥為麋,故乃稱此地為 「糜仔坑」後恐因「麋」作為地名似乎不雅「麋」轉為「梅」取其諧音確有可能。

日治年間大正9年(1920)台灣地方制度大為調整,全台12個廳被撤,重新規劃為5州2廳329市;州下設47郡,郡下設263街庄,梅山鄉全名為台南州嘉義郡小梅庄。日人離台後,西元1945年,鄉民認為「小梅」之名稱,不如鄰近之「大林」,遂要求政府便將小梅庄改為梅山鄉,此時隸屬於台南縣嘉義區。1950年政府將原台南縣分為台南、嘉義、雲林三縣,梅山鄉從此在行政區域劃分上屬於嘉義縣至今。

1946年將原先梅東、梅南兩村重新劃分為梅東、梅南、梅北三村,1950 年太平村分為太平、太興兩村;1965年龍眼村分為龍眼村、碧湖村兩村;半天村則分為半天村、永興村兩村。迄今梅山鄉共有18個村。

太平舊名大坪,海拔約1,000公尺,太平村位於嘉義縣梅山鄉南方山區一處地勢平坦的小盆地,自清乾隆時即被命名為大坪。北有梨仔腳山與太平山,南有大巃頂山與龜山。原本各自在村南村北的西側雄據一方,睥睨著廣闊的雲嘉平原,太平雲梯吊橋完工後則將兩座山的前緣串連起來,成為具有無敵展望的觀景線。

《梅山叢談》一書訪談當地耆老,梅山鄉早期因交通不便,人們主要是靠古道或搭乘阿里山小火車下山,從文中可知早期先民生活的困苦。

古道為梅山鄉早期居民重要的交通運輸方式,因山區地形崎嶇及高低落差極大,因此古道的鋪設簡陋,僅一人行走的寬度,以肩挑步行為主,是居民將農產品運輸下山及生活聯繫的重要方式,到日治後期因公路的開拓,古道日漸式微,近年來因政府發展觀光,古道已成為都市居民遊憩休閒及運動的步道。梅山鄉境內著名古道有五條,從一公里到10公里不等。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