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眼镜
变色眼镜

做一个纷乱时局中的清醒者

银行客户经理是如何祸害中小企业的?

        作为一名曾经的银行从业者,我经历了中国银行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的深刻变革。综观这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毫不客气地说,除了加入世贸的头五年外,中国打着拥有现代经营机制、风险管理机制健全,充满社会责任感的各式银行,都在大踏步地走回头路。在日益疯狂的、不合理的考核机制驱动下,这个行业乱象纵生,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原本是扶持中小企业主力军的银行,竟演变成疯狂榨取中小企业的吸血鬼,让众多中小企业特别是制造类企业前程尽毁。下面让我用身边的真实例子,看看银行的客户经理,是如何祸害中小企业的。

        本地 一个中小型的制造类企业,经过多年打拼,在某工业园区购买土地、建设厂房,并办理了所有不动产权证。该物业的评估价约为4300万元,企业主向某股份制银行申请流动资金贷款,该银行审批后同意给予综合授信额度2000万元,期限一年,以该企业名下的土地及房产作抵押,并由企业主夫妻提供连带责任担保。这本来是一笔正常的银行授信业务,企业如果得到该笔流动资金,对生产经营将大有帮助,有效地缓解资金紧张状况。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在银行客户经理的操作下,这笔授信完全变味,成了企业沉重的负担,并有可能在授信到期后拖跨企业,导致其破产清算。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银行批复给客户的,是包括流动资金贷款(流贷)、银行承兑汇票(银承)等的综合授信额度,也就是说,这2000万元,既可以是流贷,也可以开银承。本来,这是挺好的授信模式,既方便客户,也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结算方式,节约资金成本。但是,银行及其客户经理出于自身的考虑,不允许客户申请流动资金贷款,而是要求客户全额开立银行承兑汇票,再以贴现方式套出资金。其说辞是,为客户节约成本,也同时达到配合银行吸存的目的。由于借款人一般处于弱势地位,都会听从银行的安排,于是,陷阱就徐徐张开,獠牙也慢慢露出来了。

        那么你也许会问:同样是贷款,这两种方式有什么区别?告诉你,区别可大了,我们来分析个中玄机吧:

        1、如果是流动资金贷款,借款人需在未来一年内支付的成本为:2000万元*6.52%(基准利率上浮50%)=130万元,按月支付,到期一次还本,这样,借款人每月只需支付利息10万元左右,非常轻松。

        2、如果是开立银行承兑汇票,按相关规定,2000万元的银承,借款人需先存入30%的保证金,即600万元,然合才能开立2000万元的汇票(实际操作中,这600万元也能以全额保证金的方式开出,这样,实际开出汇票金额为2600万元)。通常情况下,借款人是拿不出这笔钱的(如果有哪里还用借款),那么,就需要寻找民间借款,利率为2%,即600万元,每天费用为1.2万元,一般需要3-5天时间,我们按3天计,这样民间借款的总费用为3.6万元。

        存入保证金后,银行按约定开出银承,借款人拿到银承后,需办理票据贴现后才能拿到真金白银。由于该汇票的贴现不是基于真实的交易,所以不能直接拿到银行贴,而是通过民间的票据贴现公司办理,它们的贴现费率高于银行同期的贴现率。假设是一年期的汇票,民间贴现率为5.6%,这样,需要支出的贴现费为:2600万元*5.6%=145万元,加上600万元民间借款的费用,则总费用支出为145万元+3.6万元=148.6万元。当然,600万元的定期存款也有利息收入,按目前一年定期存款利率,则利息收入为:600万元*2.75%=16.5万元。这样,办理银行承兑汇票加贴现方式,借款人的资金成本为:148.6-16.5=132.1万元

        上述两种方式比较,借款人总的资金本成差不多,这也是银行乐于向客户推荐的原因。借款人出于维护与银行关系的考虑,虽然麻烦点,费用多了点,但一般也能接受。本来嘛,各家银行在竞争压力下,在利益驱动下,采取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的方式,无可厚非。但在实际操作中,银行并不会为客户开出一年期的银承,而将期限限定为三个月。这样,就意味着客户在一年之中要做四次承兑,我们算算到底需要付出多少成本:

        第一次的开票费用:600万元三天的过桥费用3.6万元;贴现费用 2600万元*5%/12*3=32.5万元,合计36.1万元

        第二次开票费用:在三个月的银承到期后,一般情况下,客户是拿不出2600万的资金去承兑第一笔到期的汇票的,那就需要过桥,过桥费用为15.6万元。又开出三个月的银承后,还需要贴现,贴现费用和第一次一样,为32.5万元,这样,合计为48.1万元,第三、四次的费用与第二次基本一致,于是我们可以算出,办理三个月期限的银承,一年内的总费用为:36.1+48.1+48.1+48.1=180.4万元。这只是静态的计算,客户告诉我,他实际付出的成本超过200万元,这样,这笔2000万元贷款的资金成本达到了10%,制造业的平均净利是多少呢?能有10%已经是谢天谢地了,也就是说,企业利用这笔贷款所产生的净利(假设能全部用于生产经营),完全被蚕食掉了。

        从上述计算可以看到,采用所谓的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的方式,表面上方便了客户,实际上大大增加了客户的资金成本,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一年期的短期授信,客户基本上没办法到期还款, 必须续做,一旦在新的借贷周期,银行突然断贷,企业即陷入灭顶之灾,多少中小企业就这样走上了不归路。

        你也许注意到,以银行承兑汇票的方式,所产生的收益基本上没流入银行体系,都被社会上的贴现、过桥公司给吞噬了。你一定会问:银行这么干,损人不利己,不是有病吗?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嗯,银行没病,有病的是其考核机制。圈外人也许不知,银行的考核机制,表面上是以利润为核心,具体到分支机构,其表现形式就是存款了,对银行的客户经理乃至行长而言,没有存款就没有职位,存款上不去,被问责,让你下岗,是常有的事。于是,围绕着如何吸存,银行从业者可谓挖空心思,无所不用其极。还是上面这个例子,银行在下达授信批复时,会要求借款人的日均存款回存率不低于借款金额的20%,即借2000万元,要保持400万元或以上的日均存款。我们知道,近几年来,中小企业资金紧张是客观现实,如果银行给予借款人2000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按目前银行业激烈的竞争程度,要实现20%的存款回存难上加难。于是,他们把目光盯上了银行承兑汇票,因为按照开票规则,客户必须存入票面金额30%或以上的保证金,才能开出承兑汇票。以开立2000万元的银承为例,须存入600万元的保证金,这样,轻易就完成回存指标了,而且是与开票期限匹配的定期存款,稳定性极高。考核压力之下,难怪银行对授信开票业务如此趋之若鹜,至于利息不利息的,就不在他们考虑范围了。

     还有一个更关键的,是个人利益的驱使。大家也许知道,做银行的资金业务,过桥公司、贴现公司都是有回扣的,一般为过桥、贴现收费的10%,按上面的例子,借款人的资金成本为180.4万元,那么回扣额为18万元,全部进入银行客户经理或相关领导个人的口袋,如果客户经理一年做两笔这类授信业务,其收入甚至可超过本职收入了,正因为有巨大的灰色利益空间,他们才如此肆意妄为。还是上面的例子,这个客户其实与该银行合作已三年,银行客户经理一年比一年过份,开立的银行承兑汇票期限从一年变六个月,再变成三个月,让客户疲于奔命又无可奈何,资金成本不断上涨,最终成为沉重负担,失去了借款的初衷与意义。

    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在畸型的考核机制及由引衍生的银行从业者个人利益的驱动下,中小企业成了待宰的羔羊,在经济下行周期,不但没有得到来自银行的输血,反而因与银行发生信贷业务而陷入更深的困境。由于居高不下的融资成本,借款企业不得不依赖于银行年复一年的授信,如果银行断贷,企业则立刻完蛋。上述的这家企业就是因为今年银行断贷,面临破产清算的境地。过去几年,多少中小企业主跑路,你以为银行就没有责任吗?国家层面年年都在说扶持中小企业,可是,银行不但没有帮助中小企业,反而成了加速其死亡的推手。

    总的说来,在加入世贸十多年来,看不到中国的银行业有什么实质性的市场化进程,只不过换个马甲,继续攫取超额的垄断利润而已,与市场化、全球化背道而驰。更为严重的是,其中蕴含的腐败触目惊心,一个小小的银行客户经理,都可以从一个信贷客户身上榨取超过其本职收入的不法之财,可以想象这个行业腐败到了什么程度?你还能指望它真心实意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吗?

    对社会现象,知微见著、一叶知秋是最好的观察方式,那些动不动以宏大言语,歌颂盛世之人,非蠢即坏。可知在如今盛世之下,多少行业出现了严重危机?一味地唱赞歌,除了暂时掩盖问题,是永远无法解决的,一朝倾覆,安得完卵?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