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w
Hellow

大家好,我是Hellow,人是渺小的,但也是伟大的;渺小是因为对于世界的无知,伟大是因为每个人具有无尽的潜力去探索这个世界,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共同去发现这个是世界的美好,所以先打一个招呼「你好,世界」

刻意练习第五章

工作中的刻意练习
图片來源:Baidu


终于谈到实战篇了,对于如何在工作中进行刻意练习成为大师,相信很多人都会想要了解,所以首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自我知识提升和工作技能的分离?

2、采用怎样的工作方式才是刻意练习?

3、如何去量化自己工作能力是否有提升?


本章的案例让我想到了汤姆克鲁斯的《壮志凌云》,成为出色的飞行员,不断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除了常规的训练,也需要挑战各种高难度的动作,不断的去打破极限,而阿汤哥也正是这样训练获得了荣誉。本次案例讲解的是越战过程中,美国空军和越南空军对战中,经常是两败俱伤,经常是50%的胜率,也就意味着打下一架战机,也将损失一架战机。后来美方为降低损失,成立了「王牌训练计划」,选择最优秀的飞行员作为教练,帮助其他飞行员进行实战训练。教练模拟越南空军的战术来对抗学员,在过程中教练不断的逼迫学员去挑战高难度动作的对抗,在每次学员失败后,教练会马上召开战斗报告,通过一系列的拷问让学员思考自己应对方式的问题和不足,让学员意识到问题,并不断的修改。由此教练越来越厉害,学员也成长的很快,在后来的越战中,美方的胜率能达到90%以上,最厉害的一次打下对方33架战机,只损失1架。由此得出,美方采用的这种刻意练习的方式来帮助飞行员的战斗技能有明显的提升,也获得了空军战场上的压倒性的胜利。


1、自我知识提升和工作技能的分离?

各行各业其实都可以采用「王牌训练计划」,只要找到正确方法,获得及时反馈和调整,都能获得工作上的胜利。但有所不同的是,飞行员每次的实战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所以需要前期有大量的练习和校对。而我们工作不会因失败而丢掉性命,所以在刻意练习中我们可以直接把工作作为练习的对象。再想到以前的工作思维有些问题,以前我们经常会涉及一些招投标的场景和环节,总以为是对于流程不熟,在非工作时间断不停的补充知识和内容,但在实际的环节中依然会忘记一些点,或者说错。其实就是把知识当成经验了,以为只要懂了就没问题。但没有在特定场景中去刻意练习,知识就只是知识而已,它无法给你带来经验和真正的成长。而单纯自我知识提升和工作分离是存在问题的,我们学到的知识需要在工作中实际去应用,不能只追求理论的内容,也要追求技能的锻炼。而技能往往是我们现在教育所缺失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以前学习的数理化等等,没有和生活技能关联,都是纯理论的内容,就算有实验也是极少的,现在回想还能回忆那些信息,其实已经是空白了。反倒是学习各种课外的课程,讲究的就是技能锻炼,比如弹钢琴,拉小提琴,跳舞等等。作者在书中也提及医疗行业目前大部分也是存在这种知识和技能的分离,存在很多所谓有经验的老医生比刚入职的新医生的技能弱。这种现场其实也会造成这个行业无法得到极速的提升,也会造成更多的医疗事故,医患纠纷也会越来越严重。


2、采用怎样的工作方式才是刻意练习?

首先找到行业内的专家,比如可以在公司里找到自己学习的榜样,或者在互联网去查找这个领域的专家的信息。公司内部的还比较好寻找,通过他的工作成果去判断是否是值得自己学习。互联网就需要依赖大家的评价,比如他如果有出相关行业的书籍,查找书籍点评,通过获得读者的认可来辨别专家。

找到专家之后,就需要了解他是如何做才成为专家的,自己公司的专家可以直接虚心请教,让其当自己的老师,传授经验,工作中让其帮忙进行指导和调整。外部的专家就可以看看是否他有培训或者书籍等等,了解这方面的内容,作为自己刻意练习的方法。

最后就是及时反馈,如果找到了公司内部的专家作为老师,对于自己的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点,能快速的帮助我们进行调整和改进,效果更好。如果是外部专家,如果能通过培训的方式来进行指导也是可行,如果没有培训就需要结合他的经验去制定一套工作技能,时刻注意在工作中去运用,然后对照哪些地方还存在问题,及时的调整。

图片來源:Baidu


3、如何确认自己就是专家?

可以胜任一些有难度的工作并找到规律,能预知到一些有困难的点,并提前进行风险规避。在遇到危机事件时,能尽可能的降低风险面,把损失降低到最小,对于该领域的新技能学习的速度更快速。想到以前在工作出现过一份招标文件的参数内容的失误,把原本1500的指标写为了1200,后来客户发现并提交到内部高层,当时客户高层很重视这个事情,当时前方的接口人回复是笔误导致的,用户无法接受这个解释。那时我也会很紧张,担心因为这个事情影响到整个项目的成功,但是回头一想,用户其实担心参数造假,影响到他们。所以只需要能证明1500的指标可以达到即可, 所以当时提供官网链接参数信息,首先从官方证实是可以达到1500,然后我又提供了一份测试报告,再次证实指标是远超过1500,最后也承诺中标后再用户现场可以直接进行参数指标的测试,基于这三点,用户也就没有再顾虑指标问题了。当时估计也就是用到了心理表征吧,没有因为客户的质疑而害怕,而是积极去考虑用户所担心的。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