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者。從蚊型出版社,走到文化雜誌紙媒體,回歸小Start UP,在網絡上做內容。不知不覺,與文字為伍,以文字維生十餘年。案頭上仍貼著那張大學畢業時的字條:找工作——編輯。
編輯路|明明想做編輯,卻變成了雜誌記者
上回說到我在一家傳統出版社的面試奇觀。
找工作當然不是得到一個面試機會就會停下來。我還發了好幾封應徵信到不同的公司,其中一封寄到 XX 雜誌社,應徵「藝術版編輯」。
當時的我還真不知道天高地厚,先別說書的出版和雜誌出版根本是兩回事,我只是在中學修讀過藝術,閒時會看畫畫畫而已,以資歷來說,即使是今日的我也不可能勝任「藝術版編輯」的位置。
有自知之名很重要,但有初生之犢的勇氣和傻氣也不壞。
我把信寄出之前,先詢問了一位出版界前輩的意見,他說就試試看。不適合的話對方自然不會找你。也對。
放是我膽粗粗去應徵這個明顯與資歷不符的職位。
然後把信寄出一個月後都沒回音,我已打定輸數,電話就響起來了。我是興奮得不得了!
說說這本雜誌吧。我喜歡的好幾位寫作人,都是從這本雜誌「畢業」的。那時的感覺就像拿到了珍貴的門票一樣,我有機會和他們進一樣的學堂!能夠跟從自己所仰望的人的步伐,是一件幸福的事。
我印象深刻到面試那天穿什麼衣服,我都還記得。
負責面試的是副總編輯。我們談了些有的沒的,後來我提到自己雖然愛看畫看書,但對於醫療和老人的課題興趣更大,因為那陣子我有家人中風了,我第一次感受到人在皮囊之下的身不由己,我說我很想知道人如何才能老得有尊嚴。
這完全是倒自己米,不是嗎?我應徵的明明是藝術相關的編輯職位。後來我才知道,面試官看人,不只看能力,也看價值觀。正是這番話幫我得到了一個 Offer——先來當記者吧。
唉,看來我真是能力不足呢。每次應徵編輯都被人打發到其他崗位。
不過,這次跟上次的感受大不同。副總編輯跟我詳細解釋了雜誌社的運作,我明白自己的資歷的確不足以讓他去說服人事部開出編輯的條件和待遇,以這樣的方式聘任反而對我的成長有益,而他明白我的志向,提出會在工作上作出相應的安排,讓我可以同時學習編務。
他叫我回家想想。我當天晚上就電郵回覆答應了。
然而,獲聘也非一帆風順。
得到了口頭 Offer,卻一直未有確認信或人事部打來。我幾乎以為自己又落空了。到了原訂上班日前幾天,我才收到了副總編輯的電郵,說因為原本的空缺是請編輯,現在改動為記者,所以需要和人事部交待,但碰巧他出差,所以才沒法完成手續。
半個月後,我正式成為了一枚記者。
——我這輩子想都沒想過以記者為職業,而至今我仍然覺得自己是位失格的記者……
下回就說說我的失格記者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