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柚子
老柚子

每天阅读,偶尔发言。

我已经没有更多生产力可以开发了,再好的生产力工具也没有用

正确的工具和技巧确实可以最大限度的释放人的潜力,但前提是人还有没有被释放的潜力。

这些年网络上有很多人介绍各种效率工具、时间管理方法,或者类似高效率人士的习惯等等。人们似乎慢慢形成了一种迷信,只要找到合适的工具或者技巧,人的生产力就可以无限提高。


但这是可能的吗?我认为是不可能的。正确的工具和技巧确实可以最大限度的释放人的潜力,但前提是人还有没有被释放的潜力。总会到一个阶段,无论怎么改善方法技巧,都不能进一步提高效率了。不是方法技巧不行,而是人的潜力已经开发殆尽。


You are only a man.


这几年各种笔记软件层出不穷。记得很早的时候,印象笔记的愿景是成为人们的第二大脑。当然它失败了,现在它已经沦为了一个网页收藏夹,仅此而已。


新一代的笔记软件非常多,每一个都想要超越它,典型代表是 Notion 和 RoamResearch。


这现象透露出来的是人们对记忆力,以及阅读吸收效率的焦虑,大家都太想要突破自己脑力的上限了。而这些工具给了大家一线希望,似乎只要好好学会使用这些工具,人人都可以像卢曼教授一样高产。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这种对脑力开发的焦虑,推到极致,就产生了所谓的量子波动速读。


我自己也不可避免地使用过很多种笔记软件。我的体验是,这些年笔记软件的浪潮一波接一波,每一代的笔记软件都会造出一些新的概念,把使用门槛堆得越来越高,然而他们能够提供的增量价值,却是越来越少了。


我们费了很大的精力去学习一款复杂的笔记软件,搞懂双向链接怎么用,搞懂块嵌入是怎么回事,然后发现自己大多数时候还是用不上,自己并没有那么多结构化的东西需要记录。平常记一些碎片化的小事,用系统自带的笔记软件完全足够了。


真的有必要付出那么多的学习成本去掌握一个新的笔记软件吗?


有的人换了很多个笔记软件,仍然无法抹平内心的焦虑。心里总有一种妄念,也许换另外一种软件,就能够更高效,更高产。这样结果,很有可能是笔记软件用了一大堆,笔记却没有写多少条。


这显然是遇到了自己能力的上限,工具已经很难进一步释放潜能了。对效率的过度追求导致了这种本末倒置的结果。


以前学习输入法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最开始使用的是全拼输入法,基本没有学习成本,自然而然。后来因为想要提高输入速度,就开始学习五笔输入法。那时候的五笔输入法在输入速度方面,确实远远超过同时代的全拼输入法。所以我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去记忆,去练习。


然而没过几年,全拼输入法迎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引入更大的词库,更智能的自动补全,全拼输入法也可以快速输入了。这样一来五笔输入就非常尴尬了,非常高的学习门槛,加上可以忽略的速度优势,投入产出比非常低,慢慢地使用的人也越来越少。


之后又过了很多年,又发现有人在说双拼输入法有很多好处,比如可以保持稳定的打字节奏,每两个按键可以输入一个字符,打字更流畅。


我出于对效率的追求,又再次尝试切换到双拼输入法。不过好在双拼输入法的门槛远比五笔输入法要低,稍微熟悉了一下自然码,就能开始使用了。之后又换到了小鹤双拼,其实也没有太大的障碍。


可是回过头来看,双屏输入发真的改善了我的输出效率吗?其实也没有,打断我输出节奏的,不是输入法,而是我混乱的大脑。思路不清的时候,根本没有办法稳定地输出,这怪不得输入法。


我们都得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在工具和方法上投入太多的精力了,而是要把注意力放在更本质的东西上面。说了这么多,其实我自己也没有摆脱对生产力开发的妄念。大家一起努力吧。


顺便说一下,我现在用的主力笔记软件是 logseq 加 obsidian。另外如果要写长篇文字的话,我会用 Ulysses。至于输入法,我现在正在适应语音输入法,这是完全不同的体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